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

2024-06-21 11:40赵予盈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播路径非遗

【摘要】河南“非遗”是中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中原文化传播的研究可丰富中华文化理论研究。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和中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河南“非遗”为研究载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基于非遗数字化进程活化非遗资源,旨在寻找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为河南“非遗”传承、中原文化传播以及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L-2023-16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包含代代相传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族技艺、节庆仪式等在内的多种形态文化形式,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和地方独特的文化记忆[1]。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干和根脉,在长期发展中广泛吸收、融合其他文化,最终成为古代文明的核心和引领者,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祖根性和兼容性,研究中原文化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狭义上讲,中原文化也被称为河南文化,本文是以狭义上的中原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河南“非遗”是中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中原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河南省各级政府机构对“非遗”传承的重视,自1997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进行研究[3][4]。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指示,强调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5]。基于此,笔者以河南“非遗”为研究载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相关部门提出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以期提高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为河南“非遗”传承、中原文化传播以及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一、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价值是物客观存在的表征,且价值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价值离不开物的客观存在,也离不开人的价值主体。非遗作为客观存在的传播产品,依托作为价值主体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传播,但在融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利用非遗传播中原文化,是全媒体传播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不移使命和重要担当。

(一)重塑中原形象,弥补“他者化”建构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历史变迁的生动缩影,而中原文化依托中原地域而衍生,主要是指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人类群体文化和生活在这一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环境文化的总和[6]。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之根、华夏之魂,具有深厚的祖根性和良好的兼容性,而河南“非遗”作为弘扬中原文化的价值载体和价值体现,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成就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的“中”早在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中便有提及,本意代表徽帜,而“原”最早于西周青铜铭文中显现,本意代表水源丰富且适合居住的场地。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在建构中原区域形象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积极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且有助于针对性地建构中原传播话语体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7]河南“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得体有效地重塑中原形象,弥补中原形象“他者化”建构的应有之义,从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原的一份力量。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顺时代发展

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讲好河南故事的责任担当,更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需要。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通过富含针对性的话语建构体系进行战略性规划,经由“一带一路”沿线群众传播中原优秀文化故事。福柯(Foucault)和福勒(Flower)等“语言建构论”的代表性学者认为[8],话语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实践,能够制约并影响良好区域形象的传播,甚至能够引导和重塑广大传播受众的认知,进而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河南“非遗”讲好中原故事,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原文化的坚定使命,也是铸就中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研究指向,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问题,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原崛起和社会振兴等问题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河南地区文化高地,进而在迎合时代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现实问题。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既有助于沿线经贸合作往来,又能展现中原地区文化软实力,推进河南省内涵式发展,提升中原地区核心竞争力。

二、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困境解析

在信息爆炸时代,非遗传播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若想提高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效果,最关键的是发现并解决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困境,方能针对性地提升中原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一)传播群体:省内官方渠道为主,民间力量不足

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群体过于单一。目前来看,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媒体多由省内各级官方平台搭建,利用省外、央视、国际的媒体平台较少,因此,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仅在省内具有较大的传播优势,不利于提升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在省外及国外的影响力。

除官方渠道之外,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主体中缺乏民间自发力量,河南“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对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不利。就现有传播群体看,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通群众的参与力度较低,大多群众仅偶尔参与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一些具体活动,多数群众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较少有机会能为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传播载体:平台单一技术薄,传授双方互动弱

当前,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在传播载体层面,存在传播平台不够多元化、传播技术驱动力较薄弱、传播者和受众互动性较弱等原因。首先,在传播平台方面,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官方媒体平台,而短视频、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存在推广不充分的问题。若不及时领悟全媒体传播的思维观念,则不利于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走进更多受众视野内,也会提高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难度。其次,在传播技术方面,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所应用的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的技术应用,进而限制了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挖掘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发展潜力。此外,在传播互动性方面,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载体中缺乏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因此,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障碍和功能性障碍,可能会导致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进而造成传播者和受众对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进而影响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传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传播内容:文化内涵不足,非遗活态流变性差

河南“非遗”是历史的沉淀,承载着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美学思想,是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9]。河南“非遗”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对手工技艺缺乏活态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从而不利于挖掘河南“非遗”文化资源的人文底蕴,甚至会破坏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的形象建构。河南“非遗”资源种类纷繁、内容庞杂,因此河南“非遗”资源的活态流变性会受到物质载体形式和传承演化变异的多种制约。目前媒体平台通常采用精确复制和大批量生产方式推动中原文化传播,但该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桎梏河南“非遗”资源进一步活化升级,不利于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的完整性解读。

三、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在互联网新时代,河南“非遗”必须牢牢抓住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机遇,坚持保护和挖掘中原文化的思想精华,既要保留河南“非遗”在发展过程中的原汁原味,又要在满足当下群众互联网生存的信息需求中,创新互联网传播方式,深化研究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耦合路径,推动中原文化产业与传播要素相结合,助力发展中原文化新业态。

(一)传播群体:主流媒体协受众,辐射全域

根据塔尔德“超逻辑模仿律”理论可知[10],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因此,河南“非遗”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教育,在地理位置层面更加具有优势。“非遗”传承人作为河南“非遗”与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播群体,具有引领和主导中原文化传播的作用。此外,政府在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河南“非遗”信息反馈机制和中原文化传播的认同机制,主动疏导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舆情发展,主动管控不利于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紧急事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对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协调作用。此外,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群体不是单向统一的,而是零散地分布在信息媒介的各处。在新媒体领域,人人都是传播者,媒体生态的快速变革也会有助于提高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受众质量,减小数字鸿沟带来的认知差距。受众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也会自主参与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的信息传播,进而有助于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的个体化传播。培养全媒体传播人才,是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促进中原文化持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二)传播载体:媒介融合发展,跨文化传播

在数字爆炸时代,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平台策略应积极顺应传播移动化、平台社交化、形式视频化等趋势,运用AR/VR等大数据技术打造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借助云计算服务根据不同受众需求量身定做“非遗”产品和服务。借助数字技术能够全面记录,河南“非遗”资源的档案数据,并借力社交化媒体平台促进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活态发展,不断提升河南“非遗”的传播优势,借助全媒体传播的时代驱动力,促使中原文化跨越时空地域障碍,提升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在三网融合的大数据时代,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均需要媒介融合。全媒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涵盖了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刺激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实时终端运行、即时交互传输和动静深浅联动,因此其具有比单个媒体更大的传播优势。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能够利用其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根据受众需求和大数据技术的分析结果,以分众传播的方式为受众推广更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河南“非遗”项目,进行超细分的全面覆盖服务,从而实现中原文化的差异化传播,提升河南“非遗”的传承力度与中原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

(三)传播内容:受众需求导向,开发文创品

河南“非遗”传承是中原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曾说“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11],表明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因此河南“非遗”传承与中原文化传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使命任务。收集、传承足够鲜活的河南“非遗”素材,可为中原优秀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传播载体,有助于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2]。网民是河南“非遗”传承的重要群体,也必定会影响中原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进程。因此,河南“非遗”在深耕自身传承活力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互联网视听表达,通过纪录片、音频、短视频、直播、小说等形式赋能河南“非遗”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互联网+非遗”模式,将河南“非遗”元素融入当代文创产品,引领河南“非遗”消费新潮流,让互联网受众沉浸式体验中原文化的古老魅力。

四、结语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旅厅的政策目标要求,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中原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十分重视[13]。河南“非遗”资源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深入把握河南“非遗”和中原文化体系的基础上,从河南“非遗”传承的视角对提升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要求出发,分析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体系路径等内容进行理论探讨,可为河南“非遗”传承和中原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视角。在当前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仍需持续挖掘提炼河南“非遗”文化内涵,让中原文化以多种传播渠道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提升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7-40.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44-46.

[3]董睿.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新闻爱好者,2021(06):2.

[4]石岩.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10):3.

[5]中国人大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R/OL].

(2023-10-08)[2023-10-24].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310/t20231008_431988.html.

[6]盖伟.新媒体视阈下中原文化认同与传播机制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8(9):4.

[7]白建国.解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24-26.

[8]党兰玲,闫亚平.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12):96-98.

[9]沙家强.经济审美之维及其美育定位——兼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学逻辑[J].管理学刊,2022,35(02):146-158.

[10]龙迪勇.模仿律与跨媒介叙事——试论图像叙事对语词叙事的模仿[J].学术论坛,2017,40(02):15.

[11]陈佳,贾士秋.新媒体环境下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10):4.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8-28)[2023-12-11].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3]孙文杰.“互联网+”时代中原文化传播力提升路径[J].青年记者,2017(14):28-29.

作者简介:

赵予盈,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传播路径非遗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关于中原文化传承和动漫形象品牌的有效发展策略分析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