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热点。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整本书阅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难以深入。教师应进行阅读整体规划,设置文学类、科学类、科幻创作类专题,利用激趣导读课、专题推进课、交流展示课三种课型,助力专题探究的开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语文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逐步从单篇课文的教学走向群文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的学段要求中也提道:“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目前,整本书阅读面临诸多困难,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时间,阅读肤浅化,只求了解内容梗概;教师缺乏阅读指导,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制订整体阅读规划。这一切使得整本书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近年来,随着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走红,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逐渐浓厚。阅读科幻小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以《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为例,通过整体设计,搭建专题探究支架,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科幻类作品。
一、搭建专题支架,进行深度探究
整本书篇幅长、内容多、情节复杂、主题多元,学生深刻理解整本书内容较困难,因此教师要搭建一定的支架,便于学生探究、理解整本书内容。专题探究是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海底两万里》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文学性、科学性和幻想性是科幻小说的三大特性,据此可以将科幻小说的探究专题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文学类专题。科幻小说本质上还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科幻作品中依然不可缺少。科幻小说的情节通常是主人公经历的各种冒险或危机,凡尔纳的众多作品如《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神秘岛》等都是如此,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作品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概括情节的专题。同时,人物描写也是科幻小说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人物来设置专题。此外,科幻小说虽然是基于科学知识,大胆进行幻想和想象而写成的,但它关注的还是人类现实社会,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因此,教师还可以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设置专题。第二,科学类专题。科幻作品当然离不开对科技的描述,如光速航行、激光炮、曲速引擎、中微子通信等。因此,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专题,让学生探究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元素。第三,科幻创作类专题。为了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续写科幻小说或补写情节作为探究专题。
基于科幻小说的三大特性,笔者和学生共同确定了几个探究专题。
专题一:梳理概括“鹦鹉螺号”的遇险经历。
遇险是科幻小说常见的情节,《海底两万里》中也有许多遇险的情节。一个个险境的出现和消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笔者让学生梳理、概括尼摩船长和“我们”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此专题能让学生更加熟悉小说的情节。
专题二:写航海日志。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鹦鹉螺号”在海底的神奇之旅,如尼摩船长带领“我们”到海底森林狩猎,到珊瑚王国安葬遇难的艇员,穿越海底隧道,查看海底沉船,探访消失的亚特兰蒂斯,还描写了海洋中各种神奇的动植物。笔者让学生以航海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认为最神奇的一次海底之旅。
专题三:探究尼摩船长形象。
尼摩船长是《海底两万里》中的核心人物。他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驾驶潜艇考察各个大洋,化解了一个个危机。他的性格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对同伴、弱者充满关爱和同情;另一方面,他对殖民者却冷酷无情。尼摩船长是了解这部小说主题的钥匙。因此,笔者围绕专题设置了三个任务:1.以阿龙纳斯教授或尼德·兰的身份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介绍尼摩船长的信,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体现人物性格的具体事件;2.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尼摩船长这一形象;3.探究尼摩船长建造“鹦鹉螺号”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任务是为了让学生从具体的情节中分析尼摩船长的性格,第二、三个任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尼摩船长的形象来了解小说的主题。
专题四:绘制“鹦鹉螺号”航海图。
“鹦鹉螺号”从距日本海岸约三百海里的太平洋出发,经托雷斯海峡驶向印度洋,然后经阿曼湾、亚丁湾到达红海,又经过阿拉伯隧道进入地中海,再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向南驶向南极,到达南极后又经过合恩角进入大西洋,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北,经过亚马孙河口、长岛、纽芬兰岛向东,驶向爱尔兰,经英吉利海峡驶向北冰洋,最后在挪威海岸附近被卷入迈尔大漩涡。笔者让学生根据“鹦鹉螺号”航行线路,结合世界地图,绘制一幅“鹦鹉螺号”航海图。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又能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跨学科融合。
专题五:绘制“鹦鹉螺号”简易图。
笔者让学生根据书中的介绍绘制“鹦鹉螺号”的简易外形或结构图,标明各个舱室的名称和功能,并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鹦鹉螺号”和现代潜艇的异同。通过绘制“鹦鹉螺号”简易图,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鹦鹉螺号”,感受尼摩船长的智慧和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
专题六:为《海底两万里》画插图。
笔者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为某个场景或情节画插图,从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画插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重要情节有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促进美术和语文学科的融合。
专题七:寻找“鹦鹉螺号”上的科技。
笔者让学生找出“鹦鹉螺号”上有哪些跨越时代的科学技术、有什么科学原理,体会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鹦鹉螺号”本身就是一艘高科技的潜水艇。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发明现代意义上的潜艇,而凡尔纳却描写了一艘钢铁制造的上千吨的大型潜艇,它可以在海中自由地下潜和上浮,甚至可以下潜到一万六千米深的海底。“鹦鹉螺号”的驱动、照明、制氧、供热等一切都靠电能。全电驱动的大型舰船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而凡尔纳在1869年就想出了用电力驱动的“鹦鹉螺号”潜水艇。
专题八:续写《海底两万里》或补写一个“鹦鹉螺号”的冒险故事。
“鹦鹉螺号”在各大海洋间穿行,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神奇之旅,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危机,最终在迈尔大漩涡中消失了。小说结束了,但许多悬念还未解开。因此,笔者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补写。这样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利用三种课型助力专题探究
(一)激趣导读课,规划阅读任务
导读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剧片段、讲述书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介绍他人精彩的书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教师还可以顺带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如精读与略读、跳读与通读、品读与浏览等。
例如,笔者在《海底两万里》的导读课上,利用徐知免对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评价导入。接着,笔者介绍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等,并简单介绍《海底两万里》开头两章的情节:1866年,海上出现了神秘的海怪,它体积巨大,能发光,速度快得惊人,造成多艘船只沉没。人们对海怪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海怪是水下的某种神秘生物,另一种认为海怪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水下船。阿龙纳斯教授发表文章,认为海怪是一种力大无比的独角鲸。美国政府决定派遣“林肯号”驱逐舰去除掉海怪,并向阿龙纳斯教授发出邀请。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海怪到底是什么?‘林肯号能否除掉海怪?请同学们阅读《海底两万里》,去书中寻找答案。”笔者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布置阅读计划,让学生每天阅读两个章节,记录“鹦鹉螺号”航行的海域和地点,以及“鹦鹉螺号”经历的危险。然后,笔者介绍快速阅读法,让学生获得方法指导。
(二)专题推进课,使阅读走向深入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检查学生阅读的进度和质量。笔者提问学生:“说说‘鹦鹉螺号经历了哪几次危险,是怎样解决的。谈谈到目前为止,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次经历。探究‘鹦鹉螺号到过哪些海洋、哪些具体的地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学生阅读的进度,分批为学生布置专题探究任务。首先,笔者为学生布置“梳理概括‘鹦鹉螺号的遇险经历”“寻找‘鹦鹉螺号上的科技”“绘制‘鹦鹉螺号简易图”专题任务。其次,笔者布置“写航海日志”“绘制‘鹦鹉螺号航海图”“为《海底两万里》画插图”专题任务。最后,笔者布置“探究尼摩船长形象”“续写或补写《海底两万里》”专题任务。笔者通过一次次专题探究任务,使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当然,笔者设置了一些必做专题,如“梳理概括‘鹦鹉螺号的遇险经历”“写航海日志”“探究尼摩船长形象”,将其余专题作为选做专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选择。在布置专题任务的同时,笔者也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介绍了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三)交流展示课,多元评价阅读成果
在完成整本书阅读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写小论文、制作PPT、绘画、朗读等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展示探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更乐于探究,开展深度阅读。在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时,笔者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阅读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如评价阅读记录表的完成情况,又有终结性评价,如评价专题完成的情况;既有教师专业、客观、公正的评价,又有家长、同学亲切温馨的评价;既有他人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笔者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获得探究的成就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精准、多角度的反馈,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三、问题与反思
通过专题探究来推进整本书阅读,能够使阅读更加深入。目前,许多专题的设置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这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根据这些问题或疑惑来设置专题,确定探究的方向,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整本书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樊颖.借助三种课型推进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以《海底两万里》为例的阅读策略指导[J].语文学习,2018(5):4-7.
作者简介:张彦斌(1977—),男,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