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指导学生阅读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教学活动为例,讨论了依托项目化学习活动辅助学生顺利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策略主要包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提供有趣的阅读话题、打造完善的激励机制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囿于课堂,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更加丰富了。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和其他六年级语文教师一同设计教学方案,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整合,带领六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读曹文轩的儿童成长小说。在这一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积极阅读,在微课的帮助下主动探究。由此,学生的阅读量得到了极大丰富,他们还积累了情感体验、学到了有效的阅读方法、锻炼了思维能力,他们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1]。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和其他六年级语文教师先借助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腾讯直播课堂分享了有关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信息,以营造共读、共享、共创的良好阅读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通过班级群将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书目分享给学生家长,并通过线上直播和微课推荐这些作品,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选择一到两本心仪的小说进行深入研读。
(一)“一句话导读”
笔者和其他六年级语文教师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导读”,专门介绍作家曹文轩创作的儿童成长小说以及与这些儿童成长小说有关的信息。其中,教师设置的“一句话导读”栏目,意在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一句话导读”栏目,教师介绍了《草房子》的故事—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介绍了《红瓦黑瓦》的故事—小说以油麻地为背景,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诗意地描述了乡村的淳厚风俗,细腻地记录了少男少女由少不更事到逐渐明白人生的成长历程;介绍了《根鸟》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成长史,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介绍了《细米》的故事—小说描写了安适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以及少年细米的成长……
(二)“媒体链接站”
根据曹文轩作品《草房子》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儿童片”等奖项。教师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媒体链接站”栏目,分享《草房子》电影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桑桑卖掉心爱的鸽子以帮助杜小康、桑桑背妹妹去古城墙赏风景和唱童谣等情节。在电影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与故事主人公形成共鸣,从中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助学魔法袋”
此后,教师还借助腾讯直播课堂打造了“助学魔法袋”,通过三堂生动的专题课,让学生了解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诗化意象、诗性情感、诗意表达,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
1.诗化意象
曹文轩认为,“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在其儿童成长小说中,曹文轩描写了淳美的田园风光、交错的桥梁与河流、忧伤的离别背影……这些诗化意象成了主人公成长路上优美的背景,让这些成长故事展现出温情与美好。
2.诗性情感
曹文轩的儿童成长小说处处弥漫着诗的气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种温馨优美的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田园式抒情的美感。学生可以从曹文轩作品中的诗性情感汲取成长的力量,看到照亮心灵的一米阳光。
3.诗意表达
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文字灵动鲜活,在阅读曹文轩的诗意表达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水雾的潮润、阳光的温暖,进入高远、和谐的意境。
二、提供有趣的阅读话题,提升学习效率
项目化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时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逐步发现阅读的乐趣,对阅读整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以真实问题为导引,推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他们而言,理解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内容并没有太大难度,所以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研读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表达方式及内在情感。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围绕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诗化意象、诗性情感、诗意表达,设计了八个子项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然后组成学习小组,合作进行深入探究。
(一)探究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诗化意象
1.田园意象
大自然是孩子展现天性的广阔舞台。曹文轩小说中的田园风光流淌着诗意,也寄予着作者对故土风情的热爱与眷念,曹文轩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总是从田园走出来的。学生可以组成探究小组,重点分析曹文轩小说《草房子》中掩映在红色枫树后的金色草房,《红瓦》中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油麻地,或者《根鸟》中开满百合花的菊花山坡,以了解曹文轩小说中的诗化意象。
2.水的意象
水也是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常见的意象,而且曹文轩对于水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河水,还延伸到了雨水、洪水等。在曹文轩笔下,既有大江、小河,也有水塘、苇荡,还有河水之上风格古朴的木桥、吱呀作响的木船、高大醒目的风车、悠然散步的水牛……学生可以重点探究《草房子》中桑桑在池塘嬉戏打闹的场景,或者蒋一轮和白雀在河流旁的对话,分析曹文轩对于水这个意象的描写。
3.漂泊意象
曹文轩笔下总有化不开的离愁别绪。主人公远离家乡时,思乡之情常常会出现,因此曹文轩描写的孤独漂泊的身影总让小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与此同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作品的结局,意味着面向未知的新的漂泊即将开始,这样的漂泊又展现出不断求索、攀登的精神。学生可以结合上述内容分析曹文轩描写的漂泊意象。
(二)探究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诗性情感
1.残缺之美
曹文轩在创作儿童成长小说时,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有限,绝少不加节制地描写痛苦或无助。虽然小说中的有些人物外表是残缺甚至是丑陋的,但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物心灵的美好[2]。学生可以分析曹文轩如何用合适的尺度刻画人物的“残缺”,自然从容地展现“至美”,让读者感受到温情与顽强、美丽与高尚。
2.悲悯情怀
在描写伤痛时,曹文轩会以悲悯情怀和广博胸襟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所以曹文轩的小说总出现厄运中的相知、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抚慰,让读者感受到人格美、人情美、意境美。可以说,曹文轩小说中的古典情怀和浪漫美感,构筑出一个诗意的世界。曹文轩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泄,也没有剑拔弩张地铺叙,曹文轩的小说总是带着忧郁的底色,在淡淡的伤感中展现人性的可贵。学生也可以着重分析曹文轩小说中这种悲悯的情怀。
3.至真感动
曹文轩认为,想要创作出动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者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在曹文轩的作品里,读者常常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真善、人情的美好。学生可以分析《草房子》里秦大奶奶变得和蔼的原因,以及她经历的一连串故事,从中感受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上闪耀的光彩。
(三)探究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诗意表达
1.语言唯美
曹文轩的儿童成长小说语言柔美且富有诗意,读者在阅读时会感觉小说处处散发着芦苇、菖蒲、艾草和栀子花的清香。学生可以分析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从中感受曹文轩小说的语言魅力。
2.修辞丰富
为了更清晰地表现美与诗意, 曹文轩在自己的儿童成长小说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比喻处处可见。可以说,曹文轩用语言呈现了一个个澄澈而美好的世界,书写了一个个少年的成长历程。除此之外,曹文轩小说的描写段落词语齐整、朗朗上口,使得整个作品轻灵活脱但又不失庄重[3]。学生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曹文轩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打造完善的激励机制,让学习更有趣
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打造完善的阅读激励机制。笔者和其他六年级语文教师一同利用“晓黑板”APP设置了六个活动—“诵读演播厅”“思维导图室”“智慧提问席”“亲子伴读亭”“精品感悟说”“项目荣誉榜”,期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整本书的乐趣。
1.“诵读演播厅”
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从自己阅读的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中选取喜欢的段落,录制自己朗读该段落的音频,并上传到“晓黑板”APP中,分享给其他学生。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的空间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2.“思维导图室”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的情节,绘制“小说人物图谱”,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关系与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更清晰的阅读思路。比如《青铜葵花》一书中有众多人物,在绘制“小说人物图谱”时,学生可以逐渐厘清人物关系,将散落在各章节的事件串联起来,从而理解主人公的转变与成长。
3.“智慧提问席”
教师设置“智慧提问席”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在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后,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提问的学生解开疑惑。积极帮助同学扫除阅读障碍且回答富有创意的学生还可以获得“阅读智多星”的美称。
4.“亲子伴读亭”
教师设置“亲子伴读亭”的目的是鼓励家长和孩子发表共读的感受。在发表感受的过程中,亲子可以达成共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5.“精品感悟说”
在“精品感悟说”活动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则会每天精心选择几名学生分享的感受,将其置顶宣传,让学生能够讨论彼此的感受,获得交流、讨论的快乐。
6.“项目荣誉榜”
教师设置的“项目荣誉榜”活动,是为了对于积极参与“诵读演播厅”“思维导图室”“智慧提问席”“亲子伴读亭”“精品感悟说”五个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在这一活动中,由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审团会及时浏览学生分享的内容,每周选出十名“阅读之星”进行表彰。
结语
在带领学生阅读曹文轩儿童成长小说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和同学、家长、教师分享阅读感想,使学生顺利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滋养、思想的启迪。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也会从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学合作、分享的成就感、愉悦感,在亲子共读中理解家长的关爱与陪伴,从教师的指导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支持,从而逐步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凌华,李慧慧.项目化学习推动下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9(22/23):48-49.
[2]肖成红.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残缺之美”人物类型的塑造[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邬玮瑕.探索成人视野中的成长小说:以曹文轩“成长三部曲”为研究范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7):63-65.
作者简介:张馨予(1991—),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