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藤野先生》

2024-06-18 12:50:53邱佑刘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6期
关键词:清国藤野先生藤野

邱佑刘

二十多年前,还在上初中的我在语文书中读到了《藤野先生》。语文老师怎么讲的,我早就不记得了,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没想到今天,我再一次捧起语文课本,再一次拜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学生。

今天下午第八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走进第一课。这单元所选的文章都与人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物有关。有写老师的、有写母亲的,有写书的。而第一篇文章就是写老师的。

我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默默地看这篇文章应该是拿到课本后的第三遍。现在,我又一次阅读。读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东西在翻滚。这到底是什么呢?

整篇文章充溢着鲁迅先生对民族、对祖国、对国人的一种忧虑和愤恨。

他怀着一颗治病救人的心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他们“标致”的外表,滑稽的动作,尽情的跳舞娱乐,让鲁迅先生痛心。这些愚昧不化、轻浮花哨的年轻人怎能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担!

鲁迅先生实在不愿与这群没心没肺的“清国留学生”为伍,他毅然离开东京,到达仙台学医。鲁迅先生躲开了让他心烦的“清国留学生”,受到了学校不收学费的优待。尽管食宿条件较差,还要遭受蚊虫的叮咬。可是,比起在东京,心情应该稍微好些吧。

在仙台的鲁迅先生一方面得到了来自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却迎来了来自日本同学的“匿名信”和写在黑板上的广告的讽刺,还有看电影时“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场面和日本同学的喝彩。鲁迅先生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来自弱国的年轻人,受到日本同学的蔑视和嘲讽,心情是何等的压抑,何等的愤慨。

鲁迅先生学医救国的想法慢慢地动摇,慢慢地被推翻。他在那群油头粉面、摇头晃脑的“清国留学生”身上,在那些观看自己同胞被枪毙而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身上,深深的意识到医学只能救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医治精神上的愚昧,心灵上的麻木。他决定用文字唤起国人的觉醒,“弃医从文”,开始了他作为一名时代先锋的写作之路。

让我有所触动的是鲁迅先生在确定弃医从文的时候,他怕藤野先生伤心,没有如实相告,只说是改学生物学。

藤野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用学术的眼光来审视鲁迅先生的学习,也用纯学术的眼光来关注中国女人的裹脚问题。他只是一名学者,他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他不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他不关心所谓的政治,他只关心他所研究的医学。

可是,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允许他们安安静静的搞学术。鲁迅先生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军阀混战,国将不国。而国民愚钝,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有良知、有责任的青年人——鲁迅,苦苦地思索和寻找救国之路。在这段漫长又痛苦的求索过程中,藤野先生给了他心灵上的温暖和安慰,成为他永生难忘的恩师之一。

试想,如果他们师生二人相逢在和平年代。说不定鲁迅先生会成为医学领域的权威。他们师生二人还会为医学的传播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然而,一切都只是假设。鲁迅出于民族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时代的原因,只能忍痛离开恩师,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为中国《呐喊》,让国人警醒。

从鲁迅先生为没有给藤野先生回信、寄照片的愧疚中,从为丢失了讲义的遗憾中,从疲倦时仰望藤野先生的照相而增加勇气中,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感激。

人的一生总是磕磕绊绊,在这艰难的成长的历程中,我们都会遇上那样一些人,他们真心的帮助我们,真诚的祝福我们。记住他们吧,这将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清国藤野先生藤野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入“虚境” 悟“真情”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小析《滕野先生》的开篇
小析《滕野先生》的开篇
『取缔清国留学生事件』真相
读书文摘(2015年7期)2015-07-13 04:55:41
《藤野先生》人物叙述视角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