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秋韵
摘要:德育与语文的学科教学密不可分。语文的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品德的教育。德育需要在语文学科的点滴教学中体现,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最好的教材。那么在学习杜甫诗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整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诗歌与写作相结合这三种方式,对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学。
关键词: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 杜甫诗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指出。陶行知先生的德育目标论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故而,“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情景化的德育教育,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避免一味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学科的探索、感知中,受到启发。让德育教育依托学科、立足实际、切合学生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诚如叶圣陶所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德育与语文的学科教学密不可分。语文的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对教材内容合理利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是古代先贤寄情抒怀、咏叹春秋的重要载体。杜甫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初步认识的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有血有肉,能看到他作为父亲、丈夫、臣子、百姓等可以触摸的日常,他是从民间疾苦声中走来的“诗圣”,他的作品在朝野动荡中以诗写史的“诗史”。他的一生,凝望百姓,远望朝廷,眺望未来。他把责任、悲悯、同情融进了他的诗作。如果说,德育需要在语文学科的点滴教学中体现,那么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最好的教材。那么在学习杜甫诗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学。
一、风物长宜放眼量——有机整合教材篇目,全面了解杜甫生平
教材中对于杜甫的诗作,选取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意气风发少年时的《望岳》,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时的《春望》、《月夜》、《石壕吏》;寓居成都暂得安生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漂泊江南作于潭州的《江南逢李龟年》,六首作品,将诗人的一生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读诗即使读杜甫生平,读杜甫生平便绕不开他的思想情感,要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结合时代变迁,由此,诗歌的作用,就是窥见天光的一把钥匙。读诗的课堂,就是将历史、诗人生平、思想在活动中让学生有切实的体验。以上几首诗作,时期不一,出现在教材中的位置、顺序也不一,但并不意味他们彼此割裂,所以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对其进行能动的整合。
如《望岳》一诗,在知人论世方面,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二十四岁的杜甫的眼睛,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去感知他的满怀自信。在风格体悟上,这是学生初识杜甫,可以体会杜甫早期的意境阔达,气势豪迈。另外,在这首诗中也寄托这作者作为一个少年,对于自己理想的寄托,那时的杜甫,满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满腔政治热血,这可以为以后体会杜甫诗中的大气象打下基础。
在初二阶段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在知人论世方面,我们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杜甫境遇、时代变迁,体会杜甫情感中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追求,超脱自我的大格局。在风格体悟上,这首诗已然能够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成熟诗风,以及其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这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回顾《望岳》,时代风云翻涌变迁,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年迈无力的老年,杜甫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他的目光从纵览群山,变成了凝望现实,不变的是他一腔难凉的热血,不变的是他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变的是他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所以,读杜甫的诗歌,需要从一个广阔的时间维度去引领学生体悟他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在对教材上杜甫诗歌进行品析时,我们对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有意识地结合对比,也有助于与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学习进行衔接,让杜甫的家国情怀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令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对杜甫的家国情怀有所体悟,从而达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目标要求,受到杜甫爱国情怀的渗透影响。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结合历史背景,代入预设情境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夸美纽斯,在感官上对学生的引导,令学生身处其境,与时代人物同呼吸,与历史变迁产生共鸣,对于在情感上的启发尤为重要。因此,情景教学,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情景,导入情景时,能够尽量引起学生兴趣,给学生展示直观的形象,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获得顿悟,让学习在自主自觉间发生,让德育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心灵。设身处地的感知历史,更有助于学生通过诗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不仅仅是在诗歌内容理解方面大有助益,更能让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相贴合,从而获得德育的感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因此读诗的时候,除了诵读,尤其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加入,在创设情景时就会事半功倍。以杜甫《望岳》为例,通过播放记录片中泰山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在展开学习之前,领略泰山气象,直观的获取泰山巍峨壮丽的特点,再跟随视频从远中近多角度感受泰山,在此之后再正式进入学习过程。学生更能感受到杜甫心中山川博大,也能体悟到,此时杜甫心中山川绝非字面意义上的泰山景物,而是由这种气象所勾连而起的天下观念,他忧国忧民的人生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虽然多媒体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只起到了辅助作用,但在刺激学生视觉感受的基础上,为下一环节的情感共鸣、德育渗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杜甫诗歌的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外,角色扮演的体验式互动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融入。在《春望》这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近在历史课堂中对安史之乱有所了解,那么在语文课堂一开始,就由学生对安史之乱进行相关介绍,在介绍完毕后,给出四种身份:地方官吏、普通士兵、战区百姓、叛军将领,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身份,代入其中,说说如果自己身处乱世会想什么、做什么。当学生代入身份与时代时,实际上就已经走入情境之中。接下来对学生进行杜甫视角式的提问,杜甫望见了什么,忧愁的是什么。最后,学生对杜甫忧国忧民的体悟就会在自发的感悟中水到渠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读杜甫,用他的忧国忧民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以达到德育目标。
三、笔落惊风雨——以笔写怀,以文抒情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是学生写作训练素材的重要来源,诗歌也是其中一项宝贵的资源。在古诗文阅读基础中进行写作训练,不仅包含写作技巧的练习,更是给学生一个输出自己观点的机会,这种写作的训练区别于读后感等干瘪说教式的输出,而是有选择性的采用不同体裁,让学生练习技巧的同时,融入情感体悟,将自己的收获放入其中。那么对于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两种较为有趣的切入点,对文本的改写和扩写以及以诗作本身为基础的剧本创作。
以杜甫为例,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笔下人物情感,进而感悟作者情怀,那么让他们动笔写作这一环节就尤为重要。如在《石壕吏》中,杜甫对差役的形象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诗歌明写老妇,把她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实则暗写差役,让拆役转到幕后。根据老妇的话语,补全差役对话或行为。将诗歌的第三段改写成一幕小短剧,要求语言行为符合人物身份,在小组合作中择优排练,进行当堂演绎。这样子的小活动,一方面是一个微小的剧本创作活动,另一方面也是情境法的衍生。学生在人物语言动作的设计中就必须融入自己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上台演绎则又加深了这种映像,从而能更好的体会诗作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之处。《石壕吏》这部作品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采用剧本形式的改写,也可以进行扩写改编,将其改编成为一篇小说。学生在改编小说时,可以采取多种视角,杜甫、老妪、差役、老翁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是他们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巩固与抒发,忧国忧民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对百姓民生的凝望,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这样使得杜甫的忧国忧民,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有益地引导,达到德育目的。
在杜甫诗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借此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强化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中学生的精神生态。真正做到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德育课,如此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梅凤.浅探杜甫诗歌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J].文教资料,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