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浩
摘要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借助于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科学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实践,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本文的论述内容中,笔者阐述了初中科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初中科学精准教育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
一、精准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教学的概念。从广义角度来看,精准教学是一种可控操作条件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精准、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结合教学要求为学生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1]。相比于其他的教学模式来说,精准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精准教学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掌握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融入到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极为细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其次,精准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鼓励,也就是说,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口头奖励或物质奖励,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初中科学教学现状
科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了解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输出更多的优质人才。在本章的论述内容中,笔者就国内初中科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科学教育实施设备不全
科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教育,这些学科的实验性较强,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教学感受[2]。因此,科学教育实施设备是实现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石。然而,就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初中科学教育来说,学校为科学教师配备的实验设备相对较少,科学教师实施设备不全,教师只能利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知识讲授,这不仅增加了初中科学教育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初中学生丧失了对科学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教师知识层面有限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初中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就当前相当一部分初中科学教师而言,他们的知识层面有限,难以胜任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对于初中科学教师来说,如果他们的知识层面较窄,不能全面了解科学学科的知识,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清楚简单的回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困惑,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中,科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疑问,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如果科学教师只了解片面的学科知识,不能全面的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势必会出现教学问题,这会严重降低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
科学学科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教学,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国内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了课堂交流时间之外,初中科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科学教师将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倾注更多的心血,这种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排斥科学学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科学教学环境。
结束语
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是实现精准教学的重要基石。就初中科学精准教育教学策略来说,初中科学教师需要提高自我的科学素养,善用各种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科学课程授课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国内初中科学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还没能实现科学精准教育工作。为此,在本文的论述内容中,笔者阐述了初中科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初中科学精准教育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小蔚. 浅谈初中科学精准教学的实施策略[J]. 新课程(中学), 2017.
[2] 陶大志.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J]. 中学时代, 2014(2):95-95.
[3] 周毅.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精准教学[J]. 福建中学数学, 2018(3).
[4] 张新慧. 真实科学个性适度——谈文本解读的精准化[J]. 初中生世界, 2017(4):21-24.
[5] 王有新. 关注实验细节,实施精准实验[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2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