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探索初中生物课堂改革的新路径。阐述了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要求,并从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策略、活化教学课程等角度探讨了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构建
作者简介:石媛媛(1983—),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结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与长远发展需要,对生物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基于新课标探究课堂新教法、打造新型课堂是初中生物教师应思考的新问题。初中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新课标,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并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以此让学生获得全面、专业的指导,深入生物学的世界,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构建基本要求
(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了育人导向,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目标、现代教育发展目标、社会未来发展目标,努力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由此看来,初中生物教师应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构建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课堂[1]。
(二)聚焦生物学科大概念
生物学科大概念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及思维品质的发展。为此,教师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课堂进行全面优化,减少传授内容,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内容,以重点与核心知识引领学生达成最终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炼学科大概念,以串联所有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三)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
新课标是义务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其以全新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为基础,提出教育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从以往的教育经验来看,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方法指导等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描述使素质教育的推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与标准。初中生物教师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培养学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打造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初中生物课堂时,应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
生物学是以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复杂性。而且,生物学知识也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基础。新课标提出生物教师应注重探究与实践,将生物知识作为载体,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经历,让学生经历认识自然现象与总结规律的过程,掌握生物学思维方式,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构建具体路径
(一)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打造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是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应准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将其融入生物课程教学中,并制订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具体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提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以充分贴合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想提升综合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罗列式知识体系下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形式,确保教学目标能覆盖更多的核心素养要素,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解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品德塑造情况,不能单纯地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依据。要想提升发展性,教师要从概念理解出发制订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新掌握的抽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要想提升实践性,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将课堂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遵循实践育人的原则制订教学目标。
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探究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会接触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等知识。根据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可制订如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够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从生物学视角认识有生命的物质及其结构基础,解释多细胞生物体的相关现象,提升生命观念素养;能够运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由里到外的顺序探究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系统地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生物学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做到尊重事实依据、思维逻辑严谨,提升科学思维素养;能够独立运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与品格,提升探究实践素养;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亲近自然、善于发现的习惯,正确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态度责任素养[2]。这样的教学目标覆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部要素,且逻辑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发展性与实践性。
(二)围绕学科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
在构建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时,教师要抓住能够反映生物知识本质的概念,即学科大概念,并围绕学科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少而精”的课堂构建原则,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好取舍,充分发挥学科大概念的统整作用,将零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大概念的内容,主要研究遗传物质DNA。教师结合新课标可确定其重要概念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含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其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致梳理本课内容后我们可以明确,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遗传与基因的概念,以及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微观、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为此,教师可围绕大概念、重要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确定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讲,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可视化情境,围绕“遗传”这一核心概念,运用“龙生龙”“凤生凤”“金丝猴的后代仍为金丝猴”等图片揭示主题,引出遗传知识。在探究环节,教师可分成两部分来教学:一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中心”,教师可通过伞藻移接实验证明生物遗传信息在细胞核内;二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教师可运用图片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组成,有效掌握基因的概念,理解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3]。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认识、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素养的发展。
(三)突出教学实践性,落实教学策略
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开展实践探究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师应围绕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设置探究背景或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便学生在探究中能够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第二,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证据。在探究实践性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细致观察,使其从真实性、可靠性的角度分析案例及所获信息,从而确保结论的科学性。
以“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共设计了两个实践性探究活动。其一是根据“合理膳食”知识的学习,结合青少年发育的特点,设计适合青少年的“一日食谱”。该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小组需要先调查青少年存在的营养问题,并简单分析相关的原因,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青少年的口味偏好,结合青少年发育特点,制订科学的食谱。其二是结合“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展开调查活动,该活动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生小组需要在课后调查市场上销售火爆的奶制品、饼干、火腿肠、膨化食品的保质期、厂名、批号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购买食品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到与膳食、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如青少年营养过剩、营养不良、饮食习惯不好以及食品过期等,充分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生物学问题[4]。之后,教师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引入课堂,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能力水平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生物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活化生物课堂,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合,打造信息化核心素养课堂,以此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图片,并创设如下情境:一个被困荒岛的人除了饮用水仅有15千克玉米与一只母鸡,他要怎么做才能存活更久?这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可通过三个环节讲解能量流动的知识:一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营养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路在多媒体课件上绘制营养级示意图;二是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有几条食物链以及草与鹰的营养级;三是围绕营养级示意图与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与过程[5]。这样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而对于物质循环知识的教学,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碳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内涵、碳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物质循环的意义等,然后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氮循环”的内容,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微课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活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初中生物课堂,能有效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应仔细研读新课标的内容,明确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制订教学目标,围绕相应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践性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等开展教学,实现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以此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要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活化工具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郭莹莹,赵桂云.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学历案的设计[J].求知导刊,2022(34):86-88.
王健.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翻转课堂的实践摭探[J].成才之路,2022(32):93-96.
田恬.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贵州教育,2022(21):27-28.
王颖.义务教育生物学态度责任素养的内涵与落实[J].中学生物教学,2022(22):30-34.
郑秀琴.基于新课标探索核心素养与生物单元教学的融合[J].新课程导学,2022(1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