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24-06-18 20:20:48牛焕兵
求知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意识基础知识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方面,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之上,另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落脚点。因此,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基础知识;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牛焕兵(1987—),女,甘肃省兰州新区第十二小学。

小学阶段是引领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黄金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一困境,数学教师既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又要立足小学生层面去发现症结,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巩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练习和巩固,以最基本的四则运算为重点,布置大量的基础性作业,很少布置应用题,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过于注重计算结果而忽视过程

从学习计算“1+1”开始,很多学生常常会因为写出正确答案而自喜,认为自己过关了,其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主要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结果过度重视,如忽视学生计算过程中的漏洞,仅对计算结果进行订正,这些行为时刻都在强化着学生的“对”与“错”概念。至于计算题目的过程、思路,虽然在作业本或板书上有所体现,但因为教师没有过多提及,小学生也就忽视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有效培养。

(三)忽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以计算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中,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教材内容是否讲解完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掌握,使用课件的目的也只是出示题目,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得益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与鼓励。当教师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时,其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就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做”与“练”,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也不再朝着计算结果“一边倒”[1]。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课堂将是学生的乐园,学生会更乐于参与各种问题的探究,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会被打破。一方面,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有趣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容易发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找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究动力,积极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助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对于二年级上册中的“购物”“数一数与乘法”“测量”“分一分与除法”等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小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出现“开小差”的情况[2]。在“购物”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超市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在真实的购物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同时,学生还会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划算地选择商品,进而提升实践能力。又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设置了“精打细算”“打扫卫生”“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人民币兑换”“除得尽吗”“调查‘生活垃圾”6个模块,只要教师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模块都需要引领学生积极结合生活实际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生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助力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既能帮助小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又能使小学生明确自我提升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对此,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判断更准确,分析更有条理,思维更加敏捷,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思路的豁然开朗、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答案的巧妙计算等,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正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这些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3]。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定理等都没有理解,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探究新案例,创新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学习。

1.教师整理架构,理清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并设置了通往“三会”的11个中间目标,以及“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支撑性目标。支撑性目标、中间目标、终极目标层层递进,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创设的情境出发,让学生在实现支撑性目标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收获技能、积累经验,最终达成“三会”目标[4]。

2.重视过程教学,灵活运用教法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最关键的施力点就落在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上。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要从最基础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扎扎实实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图形的变化”单元中的“折一折,做一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①同学们喜欢做手工吗?手工作品有哪些特点呢?②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班的张乐和李果两位同学在课外做的手工,你们有什么发现?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图形的特征。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剪背心”“想办法得到图案”“说一说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步骤,寻找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优化自己的想法,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享受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就感。完成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用激励、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教师重视学生的过程性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二)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运用数学原理、规律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观察力锻炼、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训练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助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锻炼观察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重组,给予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观察状态并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也可以安排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如“智慧数独”“24点”“速算”等,这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样本的比对,让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寻找差异和规律。

2.培养想象力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首先需要将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激发起来。譬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听到笛子声时,用右手画三角形;当听到喇叭声时,用左手画长方形;当听到小提琴声时,左右手同时画三角形。这不仅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更容易认清这几个图形的特征。

3.训练逻辑思维

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将促使小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更准确,更迅速。譬如,对数字排列规律的总结、思维导图的绘制与运用、应用题的分析与归纳、图表的观察与分析等,都能引导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6]。

(三)鼓励实践操作

小学阶段的实践操作活动既能使小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又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1.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上实践情境的创设可以引领小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树立应用意识。譬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中的“看一看(一)”时,教师可以创设“盲人摸象”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全面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和盲人观察物体的局限性。接着,学生自行观察学具,并就观察到的结果与同桌进行交流。创设教学情境既能使小学生对故事《盲人摸象》所蕴含的道理有新的认识,又能引领小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2.设置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要将现实问题与教材内容进行紧密联系。譬如,在探究“距离与速度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表格,记录一周内自己上下学的时间,调查学校与自己家的距离。学生们有了数据之后,他们的学习和计算热情更加高涨,在短时间内理清了“距离”“速度”等概念,也掌握了“时间×速度=路程”这一关系[7]。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有的小学生在求解数学题目时,没有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做完后也没有检查,导致解答效率和质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也没有树立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既要在预习或自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设问,又要对教师的解题方法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发问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同一个问题,找出不同的解法,探究最简单、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从而助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8]。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情,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和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小学生有目的地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将新知学懂、学透。这样小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到生活中去探寻数学,并在课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钻研,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孙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审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73.

冷美丽,李双艳.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48.

刘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20(10):204.

王和.浅谈交互白板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9(10):149.

马煜鹏.小学数学如何在简约教学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J].学周刊,2019(10):82.

吴周立.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9(10):87-88.

袁丽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保障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90-91.

杨端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增刊1):271.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意识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04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黑箱法建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物学(2016年5期)2016-05-26 10:37:50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