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涵盖了读、写、听、说四大基本技能。其中,“读”属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其他各项技能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更多助力和支持。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
作者简介:娄晓勤(1984—),女,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田沟小学。
朗读就是大声阅读,是小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他们整个语文课程的学习。就学习一门语言来说,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朗读都是既基础又重要的一项训练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属于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需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积极融入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朗读计划,不断培养与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使他们通过朗读打好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朗读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如果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就要花费不少时间来排查生字与识记读音。由于教师要完成这些基础性教学工作,还需考虑整体教学进度,因此能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裕。同时,即便部分教师安排有朗读训练环节,但为兼顾更多学生,其往往会挑选部分学生以分段形式进行朗读,缺乏对他们的全面指导,也难以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正与点评,导致学生在朗读中的参与感不够强,还缺乏成就感。
(二)朗读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中要求他们能流利、准确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顺畅朗读,不回读、不重读,发音正确,不加字、不落字,不把词语隔开,还要读出情、味和意,使其在朗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但是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都不够合理,习惯于采用“口口相传”模式,要求学生跟随自己逐句朗读,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也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
(三)朗读能力培养不受重视
眼下,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把重点放在生字词、句子与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安排的朗读训练不够多,不注重对他们朗读技巧的训练,一般只是粗略地带领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并没有指导他们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以至于他们对朗读训练也不是特别重视。
(四)缺乏良好朗读习惯培养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与天赋潜能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让他们实现个性化成长,导致整体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标准统一的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从而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难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而且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是特别强,在朗读训练中表现得比较懒散,故而无法有效掌握教师传授的朗读技巧。
(五)朗读内容没有进行延伸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不同年级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均适合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朗读和学习,但是有的教师只是选择一些重点课文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主要以古诗词为主,而对其他精选文章则采用选段朗读或选重点语句朗读的策略,这对他们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帮助有限。至于课外拓展朗读几乎没有,导致小学生的朗读视野受到限制,还影响了他们参与朗读的创造性与积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材作为实行一切教学方案与计划的基本依据,也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内容也在优化,同新时代接轨,能为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优质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需合理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朗读素材,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并给予其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速、语调、重音与节奏等,使其掌握常用的朗读技巧[2]。
以《小小的船》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与幻想的小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晴天夜空的美丽景象。本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美景。在朗读环节,教师需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如当读到“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句话时,可引领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将句子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而且每个部分之间不能停顿,最后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这样朗读显得既生动又简单。之后,在通读全文环节,教师需提示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景,尤其是朗读后两句时,可以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面,这样能让学生把诗中景物读得有情、有韵,使其朗读起来心情变得十分愉快,朗朗上口,从而陶冶他们美的情操。
(二)制订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着相应的重点、疑点与难点,需要学生具体、透彻地掌握这些内容。为有效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需制订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使其找到努力与前进的方向,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主动参加朗读训练与相关学习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订朗读教学目标,使他们明确朗读目的,同时要带领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达成目标,增强朗读效果[3]。
例如,在开展《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制订以下具体朗读目标:(1)自读课文,与生字表对照,把文中的生字找出来,准确、清晰地认识字形,利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展开自读,把字音读准确,初步了解本文讲述的主要内容;(2)通读课文,认真分析本文的字、词、句与段,深入研究标题,思考为什么这个泼水节如此难忘、傣族的泼水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3)精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一说原因所在,并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喜欢给体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按照以上目标进行朗读训练,使其找到明确的朗读方向,通过初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做到不错读,且声音要清楚洪亮;再读课文时,语速保持适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做到间歇与停顿分明;细读课文时,应仔细品味文中的遣词造句手法,进入角色与情境中,读出情感。
(三)营造适宜课堂情境,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都是自己先进行示范性朗读,再让学生模仿朗读,导致他们难以精准体会语句的意思,而且朗读时间不充足,使得他们没能对语句含义进行反复揣摩与斟酌。面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新时期下的朗读教学中,应当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借助实物教具或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手段营造适宜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全身心投入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理解课文[4]。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集儿童情趣和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全诗以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动物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故事。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比较喜欢活泼、生动且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中走路”的动画,由此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快乐、愉悦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主动朗读课文,使其直接、真切地感受到雪后美景,并对雪地上各种小动物留下的脚印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再次播放动画,带领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课文,并观察小鸡的脚印像一片片竹叶,小狗的脚印像一朵朵梅花,小鸭的脚印像一片片枫叶,小马的脚印像弯弯的月牙,使其轻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四)引入角色朗读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结合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朗读需求等,有的放矢地采用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极力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一些具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合作朗读课文,注重角色之间的互换,以此增强他们的朗读学习体验[5]。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在朗读环节,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快速把课文朗读一遍,使他们大致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为其接下来的朗读训练做好充足准备。接着,教师可围绕课文内容安排一系列问题,如:作者在文中一共描写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分别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让他们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分别找出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具体方式,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本文重点内容。当学生充分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可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要求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将自己想象成不同的“植物妈妈”,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全文读懂、读通和读顺,使其在朗读中主动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精妙,最终真正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五)把握课文情感基调,增强学生的朗读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各种情感基调的课文,虽然都是不错的朗读材料,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不同情感基调的课文,有的放矢地安排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环节,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反复朗读,使他们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他们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主题与中心思想的理解[6]。
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雷锋的材料,并播放一些有关雷锋的纪录片、电影等视频资料,使其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标题,特别强调读“哪里”一词时要带着呼唤的口吻,读出寻找的语气。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让他们组成5人小组,每人朗读1节,合作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是否能找到他?学生需要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而感动,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全文,观察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问答的语气,使其在朗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雷锋帮助别人的画面,进一步感受雷锋的形象,并通过朗读感悟奉献爱心和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六)开设课外朗读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象通常是课本中的课文,尽管这些文本体裁丰富、题材多样,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有限,因此教师需开展课外朗读活动,以拓宽学生的朗读视野,使其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朗读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完成课内朗读教学为前提,为学生推荐一些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或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些喜闻乐见的书籍,举办朗读比赛,使其朗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7]。
以《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本文是一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学生对此类课文往往比较感兴趣,在课内朗读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使他们感受到盘古的奉献精神,激起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之后,在课外朗读环节,教师可准备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钻木取火》《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进行朗读;也可播放相关视频,提醒学生注意对生字读音进行学习与记忆,使其接触到更多的朗读素材,开阔朗读视野,提升朗读能力。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相互分享喜欢的作品,简单描述故事内容,并让他们自己当评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以此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给予格外关注,以课本中安排的课文为依托,合理利用这些优质的素材,并适当引入一些课外资源。教学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规律,精心制订科学合理的对策,从多个方面与不同视角开展多样化朗读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并以此为跳板学好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梁佳兴,赵聪.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6):112-116.
刘东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8):70-72.
黄丹青.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J].家长,2023(21):125-127.
张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6):82-84.
张世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8):198-200.
李叔霞.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与“学”的行动探索[J].读写算,2022(34):108-110.
张绍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知识文库,2022(2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