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双双 王天仁
【摘要】教师从调研幼儿基本学情、精选红色文化信息、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延伸红色训练设计的教学角度出发,建立系统性、完整性的园本课程体系,为幼儿营造生动、直观的红色文化学习情境,让幼儿在丰富的实践操作中成长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育;红色文化;教学实践
教师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针对性筛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其与园本课程相融合,推出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中深入学习先辈的优良思想品质,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成长。
一、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能够搜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幼儿的兴趣取向、认知水平等,筛选适合的红色文化内容融入园本课程,完善德育园本课程体系,让幼儿接受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
1.搜集红色文化素材
教师在红色文化材料搜集时,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皆要涉及,在园本课程中融入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借助多媒体展示英雄事迹、革命纪念地、科研成果、经济发展历程等内容,对幼儿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对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英雄故居等,为幼儿提供更多熏陶机会,培养幼儿红色文化认知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离世,幼儿有所耳闻,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幼儿展示袁隆平为提高水稻亩产而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他做出的应对之法。幼儿对袁爷爷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没有什么概念,不了解饥荒的严重程度。教师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幼儿清晰的明白粮食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了解袁爷爷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饿肚子的难题,并建立如今不缺粮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意识,从而养成节约粮食、不浪费的良好习惯。意识的形成需要行动为呈现形式,为了让幼儿将不浪费粮食融入到日常行为习惯中,教师在幼儿用餐时,适当提醒幼儿吃多少盛多少,用餐时尽量不要将饭菜掉的到处都是,并在幼儿用餐完毕后,组织值日小组对餐盘进行检查,对餐盘干净的幼儿小组给予小红花贴纸奖励,对有浪费现象的幼儿小组进行扣除小红花贴纸惩罚,以此激励幼儿内化节约粮食相关知识。
2.构建园本系列课程
适合幼儿教育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梳理,构建完整的红色园本课程体系,让幼儿能够接受更系统化的教育,在不断的主动探索中成长民族认同感、责任感。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是幼儿需要重点学习的,教师围绕幼儿情感调动,展开教学设计,推出更能对幼儿心理形成触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受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
只是通过多媒体展示革命先辈吃过、用过的物品,幼儿不能形成深刻的感知,教师结合幼儿直观思维发达的特点,在幼儿的餐食中,适当增加对幼儿身体健康没有负担的红薯面条、红薯煎饼、青稞麦糊等食物,让幼儿观察这些食物与平时吃有的什么区别,并进行品尝对比。幼儿通过品尝能够发现这些食物不如平时吃的细腻,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教师适时展示野菜、皮带、草根、皮鞋、树皮等物品。面对这些红军长征途中吃过的物品,幼儿能够更直观的了解革命先辈的坚韧不屈。教师在园本课程教学活动组织时,将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歌曲作品、舞蹈作品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幼儿在更多作品的观赏中,了解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中国进步的影响,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
二、精选红色文化信息,优化园本课程程序
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是教师精选红色文化信息的重要依据。为了优化园本课程程序,教师结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教育内容,创新设计园本课程程序,让幼儿在有序的学习情境中健康成长。
1.筛选红色文化现象
通过艺术家的积极探索和创作,红色文化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包含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影视等,为后人传递顽强勇敢、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积极探索的红色精神文化。同时物质文化方面有革命前辈遗留的参与战斗的武器,以及伟人故居、抗日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蕴含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载体。教师整合当地红色文化相关资源,筛选适合的红色文化现象,让幼儿通过欣赏更多相关文化作品,体悟红色文化内涵。
为幼儿传授红军长征的相关红色文化,不只停留在饮食方面,还要向“行”的方面延伸。教师在室外游戏组织时,融入红军长征元素,组织幼儿走平衡木、玩滑梯、占领轮胎、角色扮演等,模仿四渡赤水、血战湘江、战地救援等情境,让幼儿通过对抗、竞赛、扮演等亲身实践,体会革命先辈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韧革命精神。这些活动的组织是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体能基础、年龄特点为基础,能够引导幼儿更自然的进入游戏,顺利与历史事件相对接。在室内活动组织时,教师关注时事,筛选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新闻进行展示,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个新闻的观点,以及建议。教师发挥引领者作用,在幼儿的讨论偏离主题时,适时给予纠偏引导,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适时的讨论时事,能够为幼儿增加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关注时事的习惯,提升幼儿爱国意识。
2.建立园本课程体系
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较充裕,教师将红色文化适时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创造更多教育契机,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兴趣取向、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势必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红色文化园本课程体系构建时,结合幼儿的实际学情,针对不同群体幼儿,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布设相同的集体任务和个性化的个人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效度。
教师在构建园本课程体系时,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力求为幼儿带来更全面的情感体验、文化感知体验。健康课程活动组织时,教师组织抢凳子游戏,十个幼儿围着六个凳子转圈圈,待音乐一停,十个人抢坐凳子,没抢到的淘汰出局,对接抗日战争中的抢占高地。被赋予不同意义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具备创新意识,组织更多新颖游戏形式,如准备若干条绳索,让幼儿两两扯住绳索两端,排成一排,形成地桩网,其他幼儿通过匍匐前进的方式穿越“铁丝网”区域,引导幼儿通过匍匐体验战士在战场匍匐前进的状态。为了幼儿的活动安全,教师在活动组织时,在室内干净地面或有地垫区域进行,以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幼儿通过运动实践,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协调性、提升体能,还能接受更多红色文化相关教育,提升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三、组织红色文化活动,丰富园本课程内容
教师适当整合社区和家庭的活动资源,借助社区和家庭的调动力量,组织多样化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让幼儿通过更多形式的实践体验,感受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精神,从而提升幼儿的民族归属感、成就感、自豪感。
1.导入红色文化活动
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资源丰富,教师结合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适当筛选可行性强的活动内容,融入五大领域园本课程中,推出红色文化相关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让幼儿亲身感受革命先辈艰苦抗争列强的历程和对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科技、经济、农业等发展的各行业人才做出的贡献。不同红色文化内容的融入,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学习机会,有效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为祖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和事迹较多。教师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梳理其中蕴含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匠人精神等事迹,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产生学习内驱力。幼儿园的条件有限,无法带领幼儿参观更多的烈士故居、战争遗址、科技展览、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师适当协调当地文化资源,为幼儿争取更多参观机会,并与家长达到教育共识,倡导家长在工作之余带领幼儿出游,让幼儿通过参观了解丰富红色文化的这些载体,开拓学习眼界,拓宽思维维度,传承中国人民反抗列强、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家国精神。
2.发掘园本课程内涵
教师梳理原有园本课程内容,围绕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需求,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德育内容,去除没有教育意义的消耗时间项目,构建更加完善的园本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从园本课程程序、幼儿一日生活、学习环境创设、实践游戏组织等角度展开思考,借助榜样的力量,指引幼儿成长的方向,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产生对祖国、家乡、校园的热情之情。
教师适时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歌唱、演讲、舞蹈、绘画、乐器等竞赛活动,挖掘幼儿的特长和天赋。幼儿具有好胜心强的年龄特点,对竞赛性质的实践活动,有强烈参与兴趣。教师为活动列项目清单,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参加,并与家长做好沟通,邀请家长配合幼儿完成训练和彩排,满足幼儿的成长学习需求。幼儿感觉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能够拿出最高水平完成比赛。在竞赛结束后,教师组织评价活动,展示幼儿的歌唱、舞蹈、演讲等视频和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带领幼儿回忆比赛经历,评选出较优秀的作品,并邀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创作理念等,帮助幼儿建立自我反思意识。为了激励幼儿继续创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室后方规划一处照片墙,将幼儿演出时的表现以及作品,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可以随时观赏这些照片,见证红色教育成长历程。
四、渗透红色文化元素,促进园本课程建设
在戏色文化元素整合、渗透时,教师不妨鼓励幼儿积极加入红色文化元素的搜集队伍中,为幼儿增加接触、了解红色文化的经历,让幼儿在更多形式的锻炼中建立民族自信心,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
1.整合红色文化元素
幼儿具有爱看动画片、爱听故事,对丰富色彩变幻的绘本感兴趣的年龄特点,教师紧抓幼儿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的红色经典故事内容、抗日相关动画片、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绘本等,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幼儿在更多的故事、影片、绘本的观摩中,学习革命人物的爱国、坚强、勇敢、勤劳、忠诚的优良品德,从英雄事迹中感悟到更多学习启发。
幼儿都有玩“过家家”的经历,对角色扮演游戏比较热衷,教师围绕幼儿的心理特点,选取生动、经典的革命故事,组织幼儿将这些故事重新演绎出来。为了让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故事走向,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故事相关的视频,要求幼儿观察影片中英雄人物的英勇机智的形象和敌人狰狞的表情、猥琐的动作,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外在表现有一定了解。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表演小组划分时,不妨遵循自愿原则,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权,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组员。幼儿选择自己的朋友一起组队,与熟悉的人一起表演,能够有效减少紧张感,使表演更加顺畅。有的小组内,没有人愿意表演反派,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适时给予引导,让幼儿了解作品的演绎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角色,饰演反派同样也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成全其他组员的英雄人物演绎。通过分角色演绎活动的组织,幼儿对革命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2.完善园本课程建设
教师关注幼儿在各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动态调整活动程序,使其符合兴趣性、发展性、契合性教学原则。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全面的红色教育,教师适当延伸训练,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协商红色教育形式和方法,达成教育共识,布设相关的亲子活动任务,并将任务成果反馈到家园信息交互平台。有了家长的配合,实践延伸训练能够更加顺利完成,顺利建立家园合作模式。
幼儿对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有观影兴趣,尤其是同龄人参与的儿童团所发生的抗日故事。教师搜集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观影环节,为幼儿展示《小兵张嘎》《抗日儿童团之小飞虎队》等电影。幼儿对同龄人不畏强权、主动掩护八路军养伤,灵活配合八路军战略部署,将反动派和日本鬼子耍的团团转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观赏期待,影片中打斗的情境也能够对幼儿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激发出幼儿的爱国情怀和反抗侵略的意识。幼儿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基础不同,教师深入调研幼儿的基础学情,制作幼儿基础档案,记录幼儿不同层次的学习成长需求,并做针对性教学方案设计,设计契合性更高的活动实践,将红色文化最大化渗透幼儿学习活动中,让其发挥更强的助学效果。
教师在园本课程构建时,适当搜集、整合红色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幼儿的园本课程中,创设生动、直观的红色文化学习情境,并推出更多红色文化教育落实活动,让幼儿在更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中,建立红色文化认知基础。幼儿对红色文化从接触到接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对此有理性分析,推出更多实践学习活动,创造更多教育契机,为幼儿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辅助幼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暨翔.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探索[J].新教育,2023(17).
[2]林雅鸿.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儿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2).
[3]吴丽平.红色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