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解对内容的深刻挖掘

2024-06-18 07:03:20聂君伊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桑塔格感受力欣赏者

苏珊·桑塔格及其“反对阐释”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艺界的代表。当时社会,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对深度意义的挖掘,其一大特色就是强有力的阐释。阐释作为双方沟通的传递性行为,可以充当两者或两方面的媒介,以具有“普世价值”的方式来解读某件事物,该理论出现的原理是基于对艺术内涵的深入挖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矫枉过正,过分偏执地追求对一切事物的阐释,却对形式大加鄙薄。

在当时紧张苛刻的艺术环境下,“反对阐释”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桑塔格凭借《反对阐释》一书,集该理论之大成,成为当之无愧的奠基与代表,并陆续发表了《疾病的隐喻》《艾滋病的隐喻》等,继续深化对反对阐释理论的解读。

苏珊·桑塔格与《反对阐释》

一、苏珊·桑塔格——“美国公众的良心”

苏珊·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这位传奇女性20世纪30年代出生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国家化大城,家境殷实的她从小便热衷于文学,痴迷莎士比亚、勃朗特三姐妹、雨果、狄更斯、叔本华等人的作品,作为文艺青年,更难得地欣赏物理和化学,凭借优异的成绩,先后在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接受教育,并在求学过程中结识了欧洲很多先锋主义文学艺术家,还曾深受新浪潮电影的影响,热爱光影世界,可谓涉猎广泛。同时,那些富有新潮感的作品影响着她,让她极为不屑当时的美国小说,开始展露出批判的精神。

她一生重要的著作多产生于痛苦的人生经历之后,从不同层次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反思,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比如:她第一次离婚后成为单亲妈妈,随后几年出版了最具代表性的《反对阐释》;晚年被诊断为乳腺癌并做了切除手术,在治疗的过程中创作了《疾病的隐喻》,体现着她对当时病患自我歧视和被社会排斥的有罪论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肆虐美国,她创作了《艾滋病的隐喻》;21世纪她仍保持极大的创作热情,在“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后,创作了《真实的战争与空洞的隐喻》,抨击美国的霸权主义等等。

二、《反对阐释》与“艺术色情学”

《反对阐释》是桑塔格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她批判思想的始源呈现,尽管笔者认为她后期对疾病、战争、乌托邦的反思更具当时的社会意义,但《反对阐释》的影响却更为持久,在今天很多过分解读内涵、妖魔化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下,仍具有很大的批判效果。这得益于当时的苏珊·桑塔格接受了大量欧洲先锋主义的精神成果,充满了蓬勃的“新感受力”,正在意气风发地重新评估整个世界文艺界,具备大无畏的革命坚韧力。

研究《反对阐释》全书理论之后,就会发现桑塔格最后的核心归类到了当时显然有些惊世骇俗的“艺术色情学”。“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她提倡不断拓展对形式的新感受力,认为色情是炫目而对应着各大感官的,并进一步通过《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论风格》等文章讨论形式和感觉之间的联系。色情与情欲相互缠绕,只有得到了情欲上的满足,才能在高度的舒适感中体验出美的真谛。所以色情并不是低级的趣味,相反是色情创造了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不灭的伟大进程,在看似简单粗暴的表象背后,凝聚了将性从虚伪的禁忌解读为深层次美学的智慧。

由此可见,精神意志的理性与心理行动的感性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比起片面强调理性解读的艺术阐释学,艺术色情学显然更能表现出非压抑的审美文化,让创作者与欣赏者都保持着充沛的力量,去体验这个世界源源不绝的美。

《反对阐释》的核心特质

一、打破传统的碎片化叙事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隐喻并不是对隐喻性思想的反对。相反,“苏珊·桑塔格本人的作品充满了隐喻性思维带来的谜语般的特征。”这种特质体现到具体的作品上,让原本严谨带着些许枯燥的理论性文字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呈现出散文版引人入胜,形散而意不散的碎片化叙事风格,而这种风格紧密地契合着反对隐喻的叛逆精神。

《反对阐释》呈现出这一特质的原因在于:桑塔格本人曾经游历欧洲各国,这里是文艺复兴的诞生地,艺术根基深厚,诸多现代艺术学派在这片文艺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而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让她在文艺评论家的身份之外,展现着艺术家的特质;同时,以往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文艺阐述学为了表现深度,折射内涵,往往采用长篇大论的说辞,逻辑严谨的叙事,桑塔格碎片化的叙事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更从形式中打破了深度阐释的连贯性,显得更为随意和亲切。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虽然增加了理解文章的难度,但是不断闪现的新观点也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思维。虽然读者常常因为跟不上文章的节奏而丧失上帝视角下的阅读期待,但是这种特殊的阅读形式却创造了文字更为鲜明的活力,让读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也充分尊重了文字的价值,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字的被欣赏性,使阅读成为较纯粹的精神感受。

二、主客融合的二元化艺术感受

桑塔格认为艺术作品并不是某一事物的体现,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某一事物的本质存在,值得被世界所尊重。这一当代新锐观点的背后体现出了“先锋艺术的美学思想能够以新感受力的能量带给人感官的震撼,同时也营造出了主客融合的二元化艺术感受”的力量。

由此可见,她在提出反对阐释观点的同时,强调人们对艺术本质就是艺术品的相互联系,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导人们不要再把艺术品当作创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而是通过最直观的艺术感官,透析作品背后那个包罗万象的文艺世界。作品和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并非是二元分离的,而是主客融合、不可分割的,人们应当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对艺术品的过度挖掘,因为这会让原本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背负上人为胶着的沉重思想,压迫艺术美的生命力,让其沦为主观伦理道德的承载物,接受高压的批判。所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应当抛弃杂念,单纯观赏作品本身,从中寻找到无限精彩的艺术空间,让本我最直观的体验有足够的栖息地。

三、反对呆板的流动化文艺气质

“苏珊·桑塔格的作品中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冷幽默特征。”体现出了反对呆板且没有时间概念的阐释,追求鲜活的流动化文艺气质。可见她虽然强调对形式的关注,却并没有将形式与内容完全分离,而是以一种包容性的思维,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在空间之外挖掘时间艺术的特质,让欣赏者不要过多地把时间留给反思,而是随着艺术呼吸吐纳的节奏,欣赏即发性的流动文艺之美。

此外,她在短篇小说《美国魂》中,展现了女主人公对自由意志的错误解读及其带来的恶劣后果,这种错误的根源是“由含混而矛盾的美国精神导致的。”而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批判也反映了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批判。通过更加贴合实际的艺术素材,让阅读者能够更为主动地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联想到其背后的艺术价值,体现逆时间性的反思和阐释,得以毫无障碍和心理压力地欣赏作品,并在阅读完后才产生深切的反思,而阅读的过程完全不受限制,因为让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人们只会更加迫切地阅读下去。

对艺术色情学的进一步挖掘

一、主张感官上的体验

“艺术色情学”是桑塔格在《反对阐述》全书最后所浓墨重彩强调的文艺理论,与反对阐释相辅相成,共同强调身心的一体不可分。该理论主张艺术回归到“身体—主体”以外在充满爱欲的色情为生命基础,把美学付诸感官,让身体的冲动保持理性的力量,从而重视人类身体维度内并不单纯的“性”,让审美和欲望相互结合,在灵与肉的精神世界里不断碰撞与交织。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纵观中西方文艺界,情欲、性和美学始终是彼此依存的。从《断臂的维纳斯》《创世纪》等西方艺术作品,到《金瓶梅》《白鹿原》等东方文学,从来都不缺乏艺术的裸露和大胆性爱描写,这些让人面红耳赤的作品非但没有沦为下流,反而被抬入神坛,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精神风向标。可见,真正呈现艺术美,并打动欣赏者的并不是单纯的情欲和性爱,而是被肉体净化的艺术精神世界,这种净化不是高高在上,没有烟火气息的全然否定,而是把高度的自由和美感相互融合的新型社会关系解读。

艺术色情学出现之后,爱欲就像曾经被阐释的诸多艺术一样,不必活在压抑的环境下,只要肉体自由,便可以在正当的途径下坦然地追求。

二、强调风格性的表达

桑塔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能够在保持高度中立性,兼顾大部分欣赏者审美需求的同时,体现出自我风格化的表达。同时,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已经借由形式呈现出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差异化审美影响,就不再需要有特定的权威强行阐释,并要求其他欣赏者按照既定的思路去理解。

感性虽然不能完全被爱欲所象征,但两者一定存在默契。如同艺术作品所激发的人类性欲一般,艺术色情学启发人们按照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风格,与内容发生主动的联系,无论喜爱还是厌恶都是目之所及后最真实的感受,如果艺术品无法引起人们的沉思和由衷的喜爱,而是无法遏制的愤怒,那么艺术也就是失败的。表面上看,艺术色情学更加侧重于感性的追求,事实上,感觉最不会欺骗一个人,美与丑更是通过泾渭分明的不同感觉而一目了然。

色情的爱欲要求主客体之间维持风格的和谐,并以快乐或者沉思作为主基调,延展无限的艺术天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会接受外界的反馈,并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机整体,加强对感受的接纳程度,直面一个真实的自己,更加无拘无束地追求世间大美。

三、追求美学中的定义

“美学存在的重要依据,就是它能够让世界不被所谓的意义充斥,回归最本真的感觉。”所以无论是艺术色情学,还是与其互为解释和补充的反对阐释,其产生的初衷都是希望唤醒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新感受力,能够有足够的艺术思维去追求对美学的无限定义。

另一方面,艺术色情学本身就是美学的一分子,诠释着全新的美学世界观,让艺术与思想区别开来,不统一开展道德提升层面的批判,而是自由精神下的理解乃至联想,这也是对反对阐释的一种延续,让外在价值的批评延伸到内在身体的体验,使美学走下遥不可及的云端,走入大众身边,任何人都可以是美的发现者乃至缔造者。

尽管艺术色情学容易对人产生误导,而反对阐释也存在着过于武断、简单化的嫌疑,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桑塔格等人通过高举反对阐释的旗帜,用简单却并不愚蠢的头脑和偏激却不失思考的姿态抨击了积重沉疴的艺术阐释论,让艺术再度回到静谧展示、蓦然绽放的自由环境下,任何人无论身份的高低、学识的深浅,都可以平等地表达对眼前艺术形式最真实的看法,在这种宽松的艺术环境下,一切被忽视和错判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得到维护,等待欣赏者的发现。

综上所述,苏珊·桑塔格及其《反对阐释》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欣赏艺术最直观的表现,摒弃多余私心杂念的社会现实价值观。通过创建“艺术色情学”,从积极辩证的角度,瓦解了20世纪现代主义偏激思想中对内容的所谓深刻挖掘,将新浪潮等先锋主义电影创作的手法融入对更多艺术的感悟当中。

本文对“反对阐释”这个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宝贵的意义,有助于审美者在形式各色的文艺作品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本心,去理解艺术最本真的形式美所在。事实上,艺术作品得以超越现实物质而永恒发挥价值的原因就在于,艺术用形式不断创造新的感受力,而反对阐释恰好利用了艺术的新感受力,以一种充满怀疑和思辨的智慧,化无意识为有意识,在这个充斥着各类自媒体数据流、大众传媒手段左右自我意志、吸纳盲目附庸的年代里,让人们不被庞杂的信息所影响,不随波逐流,不过分夸张地开展光怪陆离的解读,保持自我最真实的态度。

作者简介:

聂君伊,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美学、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桑塔格感受力欣赏者
重新发现苏珊·桑塔格
姚君伟:用一生履行对桑塔格的承诺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译林(2022年1期)2022-05-30 10:48:04
留出想象的空白
名家名作(2021年11期)2021-12-15 04:13:16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小说月刊(2017年14期)2017-12-06 12:37:01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景德镇陶瓷(2016年5期)2016-11-30 08:34:04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08: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