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娉婷 王立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播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聚焦于江苏省丰富的非遗资源,旨在探索数字赋能背景下的沉浸式传播路径,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首先,对江苏非遗多样性及独特性做了概述,并剖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其次,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与非遗传播相融合,揭示了数字赋能在提升非遗参与度以及保护效果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引入沉浸式传播的概念,详细论述了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最后,提出了针对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路径的优化建议,旨在最大化挖掘数字赋能的潜力,促进江苏非遗的可持续传播。研究结果不仅总结了沉浸式传播在江苏非遗中的应用成果,也为未来非遗传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前瞻性的见解。
[关键词]数字赋能;非遗;沉浸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24-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夏娉婷,王立.数字赋能视角下江苏非遗的沉浸式传播路径研究[J].天工,2024(9):24-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0681)。
一、江苏非遗概述
江苏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是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和需求加以继承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文化准备。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江苏非遗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一)江苏非遗的种类与特点
江苏非遗的种类繁多,涵盖了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多个领域。其中,手工艺类非遗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赢得了广泛赞誉。例如,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等都是江苏手工艺的代表作品。表演艺术类非遗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例如,昆曲、扬州评话等都是江苏表演艺术的瑰宝。
江苏非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尽管不同地区的非遗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江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地域特色使江苏非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二)江苏非遗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江苏非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们面临诸多困境。首先,随着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传统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很大冲击。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不足,导致传承人才匮乏,技艺失传的风险加大。
其次,非遗市场化运作相对滞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许多优秀的非遗作品难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同时,非遗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也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非遗保护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缺乏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传承和发展受到制约。因此,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以防非遗作品被滥用。
二、数字赋能对非遗传播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非遗的传播方式,还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将详细探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非遗传播的关系、数字赋能对非遗传播的积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非遗传播的关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非遗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上,非遗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表演展示等形式,受众范围有限。而现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助力,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些数字资源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还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的魅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二)数字赋能对非遗传播的积极作用
首先,数字技术提高了非遗的传播效率。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数字技术可以突破这些限制,实现非遗的快速传播。此外,数字技术还降低了非遗传播的成本,使更多人能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数字技术丰富了非遗的传播内容。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将非遗的多个方面展现出来,如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等,让观众全面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将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最后,数字技术增强了非遗的互动性。借助数字技术,观众可以与非遗作品进行实时互动,了解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表演技巧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互动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观众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感,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数字赋能下非遗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数字赋能对非遗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挑战方面,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要求非遗传承人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然而,目前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年龄较大、技术水平有限,难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变革。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一些资金匮乏的非遗项目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机遇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协同利用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复原、数字化在线、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等新兴技术,构建合理的非遗保护体系,是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方面的关键性应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为非遗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营利途径,如电商销售、文化旅游等,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江苏非遗的沉浸式传播路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沉浸式传播特点鲜明:强烈的沉浸感,逼真的场景和氛围;高度交互,受众可以主动探索、操作和传播信息;多维化呈现,融合视频、音频等手段,提供丰富的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触动受众情感,产生深刻记忆。沉浸式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路径。
(一)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江苏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江苏非遗,需要探索适合的沉浸式传播策略与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3D打印等先进技术,打造高度逼真的非遗体验场景,使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例如,可以利用VR技术重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让受众在虚拟空间中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开发一系列互动式的非遗体验产品,如非遗主题游戏、互动展览等,吸引受众参与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产品,受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非遗知识,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3)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多维度的非遗传播体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进行精准推送和互动传播,形成全媒体覆盖的传播格局。(4)注重情感化设计和叙事手法。在沉浸式传播中,情感化设计和叙事手法至关重要。通过对非遗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运用情感化的设计和叙事手法,将非遗的情感价值传递给受众,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的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江苏非遗的沉浸式传播路径和效果,以下将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一:南京云锦非遗的互动式展览
南京云锦作为中国传统丝织品之一,以精美工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闻名。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推广这一非遗,南京云锦非遗互动式展览应运而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展示空间。
该展览高度互动,观众通过现代化交互设备如触摸屏、传感器等成为参与者。这些设备模拟了云锦的制作流程,并允许观众亲身体验织造的各个环节,仿佛回到手工艺人辛勤劳作的时代。展览还提供云锦图案设计和创作机会,观众可以在现场设计师的指导下设计自己的云锦图案,甚至有机会将其制作成实物。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提升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该展览的情感化设计和叙事手法也是其成功之处。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结合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创造了一个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空间,使观众不知不觉中走进南京云锦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世界。
2.案例二:苏州非遗与原创手游的碰撞
《桃源深处有人家》是一款由苏州本土团队开发的原创手游,它不仅仅是一款娱乐产品,更是一座连接现代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的桥梁。自2023年上线以来,这款游戏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捕获了广大玩家的心,全网累计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
该游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创新性地将非遗与现代游戏紧密结合。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体验到20多项苏州非遗元素,包括苏绣、江南丝竹、灯彩、盆景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等。这些非遗元素不仅被精心地设计进了游戏的各个环节,还以一种互动和趣味的方式呈现给玩家,使传统文化得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和普及。
《桃源深处有人家》通过“数字+文化”的模式,让非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年轻人面前。而“非遗+游戏”的策略则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这款游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平台,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尝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互动式的非遗体验产品、构建多维度的非遗传播体系以及注重情感化设计和叙事手法等策略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四、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路径的优化建议
针对江苏省非遗的独特性与受众的接受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一是强化内容创新:注重非遗内容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和情节。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和情节设计,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提高受众的认知度和情感认同度;深入挖掘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社会价值,确保传播内容既能体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又能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沉浸式传播的技术水平和体验效果。通过充满多维度感官冲击的场景呈现和交互设计,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体验非遗的魅力。
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扩大沉浸式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考虑与旅游景区、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线下非遗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受众参与。
四是加强受众互动: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互动,设计更加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互动环节,增强受众对非遗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为了提升传播效果,还可以制定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定制化传播策略。针对年轻人,可以推出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非遗产品,如非遗主题游戏、互动展览等;针对中老年群体,则可以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普及非遗知识,提升其对非遗的认知与兴趣。
五是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受众反馈机制,能及时了解受众对沉浸式传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反馈,不断优化沉浸式传播路径和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提高传播效果和质量。
五、结论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推动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的发展,首先,应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确保非遗的活态传承。其次,不断提高沉浸式传播的技术水平和体验效果,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非遗体验。最后,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传播路径,确保非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江苏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沉浸式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江苏非遗沉浸式传播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墨.文化自信视域下吉林省非遗文化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1.
[2]翟姗姗,许鑫,孙亚薇,等.记忆工程视野下的非遗数字化存档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4):47-53.
[3]别金花.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城市观察,2011(3):110-115.
[4]涂婉,肖莎.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56-59.
[5]刘洁.江苏徐州地区戏曲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索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