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广大文化部门的重视。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非遗”图片拍摄也对群文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非遗”拍摄的原则、方法、器材运用、注意事项、能力提高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跟踪拍摄;数码相机;光圈 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情怀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270-02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丰厚的物质文明带给我们新时代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逐渐发现,传统文明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加剧消失。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群文摄影工作者,更肩负着图片拍摄的重任。把它的内容、形式和一定的实物体用图片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将是一笔重要的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遗”。要拍摄 “非遗”,应该把握和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全面、典型、准确地去拍摄
“非遗”是历史发展的,为大众所熟悉和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它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全面、长时间的过程,在民间流传得比较广泛,有它自身的特定形式和流传区域。所以,在拍摄中要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而随意减少或增加被拍摄“非遗”项目的一些环节和形式,更不要把被拍摄“非遗” 项目从它的形成地区和流传地区挪到方便自己的地方去拍摄,这样都会造成被拍摄“非遗”项目的失真。“非遗”图片拍摄回来后,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也不要对画面去作随意的修改,要保留它的原形,也就是保留它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周边的环境。为此,在拍摄中我们一定要态度认真,事实求是,把被拍摄“非遗” 项目的各个环节,典型、突出的画面准确地拍摄出来,使拍摄出来的图片真实性强,画面齐全,有记录保留价值和展示价值。同时,图片拍摄回来,经过筛选后,无论是晒成照片出来还是电子文件,最好能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把拍摄的时间、地点、项目、内容、本幅图片的说明都写清楚。还要建立好电子文档,把它进行分类,象书本一样,大目录下有小目录。章下面有节,节下面有点,做到有紊不乱。
二、拍摄的方法
1.快速抓拍。对动作性强、速度高、节奏快的“非遗”项目,(如地台社火、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技艺、节庆等。)我们要快速抓拍,这样才能捕捉最佳瞬间,拍出最佳画面。快速抓拍时,要懂得快速变换角度和灵活走位,相机的快门速度也要相对提高。
2.跟踪拍摄。有很多“非遗”项目连贯性强,节奏紧凑,环节紧扣,丢缺了任一环节,都有可能造成该项目记录不全,留下遗憾。所以,在拍摄中最好能跟踪拍摄。如陇州花灯的拍摄,我们要取得一套完整的资料,就得在每个环节跟踪拍摄。村民做花灯都是农闲抽空做,每个环节完成的时间都不集中。这就要及时联系,以确保不错过他们制作的每一个流程。
3.抓表情、抓动作。有些“非遗”项目的人物形象、表情非常生动和丰富,动作性也非常强。它们的主要卖点就是形象、表情和动作,对于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拍摄时就一定要抓住他们表情最精彩,动作最强烈的瞬间进行拍摄,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这一类“非遗”的特征。我们本土的社火很是有名,类型多样,趣味性丰富。如地台社火,高跷,舞狮子,连枷棍社火,二鬼摔跤等等,每一个表演都高潮迭起,抓住这样的瞬间尤为重要。
4.全方位拍摄。在拍摄中,拍摄者有时一下很难判断出哪个角度是拍摄的最佳角度,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要多走几个角度,包括高位和低位,进行比较和选择,做到多角度、全方位拍摄。
5.室内拍摄。室内拍摄主要是用光的问题,用光主要有平顺光和局部光:(1)平顺光拍摄:可用二至三个主光源以顺光的方向打向被拍摄的“非遗”主体,使该主体受光均匀,形成一幅清晰、色彩鲜艳的图片;(2)局部光拍摄:对于一些需要突出表现的“非遗”物体,最好是用局部光拍摄,把一个光源前侧打在被拍摄物的主体位置上,使主体部位明亮,次体暗淡,形成一幅立体感强,光影效果反差大的图片。室内拍摄,也可运用高、低调或其它色调光源进行拍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不同色调效果的图片。
三、合理使用好摄影器材
(一)运用好数码相机
1.白平衡模式。拍摄“非遗”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尽量不要改变被拍摄主体的颜色,这就要使用好白平衡。根据拍摄现场光色的情况,如果是在自然光下,用自动、太阳光、阴天模式均可;如果是在室内的,可用闪光灯、白炽灯等室内光源模式。
2.感光度。拍摄“非遗”,要保证画面的质感,尽量使用较低的感光度(100-400度)为佳,如果现场光源实在弱,需要用高感光度时,也要看你数码相机的最高感光度数来定,一般控制在你使用的数码相机的最高感光度下调4-5级以上,这样拍出来的图片才不会有燥点过大等问题。
3.连拍。在以上说到的快速抓拍、跟踪拍摄、抓表情、抓动作的拍摄时,最好使用连拍功能,而且快门速度要高点(125分之一秒以上),才能使之清晰地定格(要表现动感的除外)。
(二)镜头和景深
拍摄“非遗”图片,景深最好大一些,这样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和周边的环境。如何运用镜头,把握好景深,这里主要讲讲短焦、中焦、长焦、变焦距镜头在“非遗” 拍摄的使用:(1)短、中焦距镜头:景深比较大,适合“非遗”静态实物和室内拍摄。(2)长焦距镜头:景深比较小,适合实物特写、表情特写、动作特写、突出部位等。(3)变焦镜头:灵活性比较大,适合场面、过程、活动等动态“非遗”的拍摄。拍摄者要注意区分好和使用好。
(三)脚架
在需要“非遗”画面稳定性强,景深大,条件又允许,移动范围不大的同时,尽量使用三角脚架或单臂脚架,这样拍出来的图片景深大、清晰度高。但用脚架拍摄比较麻烦和耗时。
(四)闪光灯
闪光灯主要用在光源不足的地方和逆光时给予补光。闪光灯不要乱用,要根据场面的大小,调节好暴光强度,如果把握不好,会造成暴光不足或过度。闪光灯补光方便快捷,但在一些环境空间较大的场所,它的光强度不够、覆盖面积有限。
(五)大片幅机
在一些要求特别高的“非遗” 拍摄中,也可以采用大片幅机来拍摄。使用大片幅机拍摄时一定要把握好其构图和稳定,充分运用好景深。
四、拍摄“非遗”的注意事项
1.有的放矢,有系列、有专题地进行拍摄。“非遗”类型多、区别大、分布广,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系列分类。可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时间性,制定出相应的拍摄方案,使之拍摄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系列、有专题地进行。
2.宁少勿滥,去粗存精。虽说对“非遗”的拍摄尽量做到齐全,但还是要有所选择。照片拍回来后,要进行筛选,同一画面的,选留3-5张;一个项目拍摄下来,视其过程长短,选出保存的图片最好不要超30-50张,这样对于今后的查找或调用才比较省时俭力。
3.充分了解要拍摄对象的成因、活动形式、流传区域、内容、影响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拍摄到非遗项目的灵魂。
五、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的能力
多次的非遗照片的拍摄,让我们感到,拍摄非遗照片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拍好这些照片,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的心,带着情怀去拍摄,才能够拍出好的照片;拍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只有不辞劳苦,勤跑多拍,才能拍出精彩的照片;
做研究型的拍摄者才能拍出更深入的照片。拍摄之前,做文字方面的学习研究,才能在拍摄过程中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不至于顾此失彼;拍摄回来,通过图片来分析拍摄的优缺点,总结每次拍摄的经验,写心得体会,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心中有数,经验丰富,拍摄起来就胸有成竹。
“非遗”的拍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长期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掌握一套比较成熟的拍摄技法。非遗拍摄随着非遗研究的进程,也是一个长期和恒远的课题。不断拍摄,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积累,让非遗照片的拍摄为非遗保护工作做出自己更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料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