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艺术价值与新发展

2024-06-17 16:27:51李宸金
天工 2024年9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艺术表现审美价值

[摘 要]郭熙的“三远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价值深远而丰富,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审美观念,还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方法。“三远法”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同时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拓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表现;审美价值;意境;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6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宸金.“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艺术价值与新发展[J].天工,2024(9):66-68.

北宋时期,人们经常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因此表现大自然的山水画空前盛行。北宋时期优秀的水墨山水画家有很多,杰出代表有李成和范宽。在北宋中期,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独树一帜,变化无穷,奇幽神奥,布局巧妙,画山石,皴如“乱云”、形如鬼面;写瘦树枯枝,状如“蟹爪”“鸦爪”,深得寒林清疏之态,其著作《林泉高致》中强调画山水要有“可居可游”的生活情态,并在晚年著《山水论》创三远之法:“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技巧之一,是指在表现空间和深度时,作画者可以应用三种不同的视点。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山水画的分析,探究了“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艺术价值,此外,随着近年来绘画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对“三远法”的新变化、特点,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三远法”的影响,“三远法”在当代山水画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一、“三远法”的艺术价值

(一)“三远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北宋山水画的一个特点是在绘画理论上要求用“意度”“势”“质”来取“形”,所以对于对象讲究透视、明暗、色彩、比例的科学合理,在这个要求下提出了“三远”的理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选自《林泉高致》)。画家可以通过“三远法”在画面中表现出不同的角度,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和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丰富有趣。

在山水画的早期,构图大多以全景式为主,注重描绘大自然山水的整体气势和氛围。当时的“三远法”主要运用的是高远法和平远法,深远法运用得相对较少。后来由于山水画的不断发展,“三远法”在中国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北宋时期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格局,画家开始注重对山水画细节和层次的描绘,因此深远构图在山水画中得到了普及。画家通过对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安排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立体感和深度。到了元、明、清时期,“三远法”得到了广泛的继承,画家通过不同的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描绘出山水的不同特征和蕴含的情感。除了山水画领域,“三远法”在花鸟画、人物画等领域也得到了运用。与此同时,在理论方面,“三远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三远法”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技法,以大自然中的河流、山川、树木作为表现对象,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它通过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创造出深远、高远、平远的视觉效果,拓展了山水画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三远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式构图,使画面更加灵活自由。在山水画中,将山顶和树梢作为视点,把画面推向云层和天空,这种视角为高远视角,通常表现宏伟的山峰和茂盛的森林,给人以高耸壮观之感。将山脚作为视点,把画面推向远方,这种视角称平远视角,注重表现山脚下的景色和河流远处的云雾和山脉,给人以连绵不断、平展宽广的景象,使画面有悠然流畅之感。将近处的山石和树木作为视点称为深远视角,画面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三)“三远法”对山水画风格和意境的影响

“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使画面具有更加深远的意境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三远法”不仅在画面的意境营造中起作用,还在情感表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画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表现悲怆之情时可以选择高远的角度,表现闲逸悠然之情时可以选择平远的视角。“三远法”使山水画从一元转变为多元的角度和多层次的立体表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效果和画面空间感,也使画家可以创作出更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三远法”的出现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实质和感情,使观者能有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三远法”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应用

(一)传统山水画中运用“三远法”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见图1)采用了高远法构图,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图远处顶天立地的山峦主峰占据整个画面上方的三分之二,展现了巍峨雄伟的山势。画面中云雾缭绕的远山虚化过渡到前方的岩石、密林。高山仰止,给人以崇高壮美之感,画面右下角一队商旅满载货物前行,虽然车马、人物显得很小,却刻画精微,与远山高度概括的画法形成反差,这种对比赋予画面更加强烈的纵深感。

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见图2)采用了深远式构图,纵68.7厘米,横42.5厘米,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了江苏太湖林屋洞一带的景色。层叠的山石、玲珑的洞壑、茂盛的树林和波光粼粼的水波填充了整幅画面,营造出强烈的深远之感,给人以无尽遐想。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见图3)为三段平远式构图,纵96厘米,横47厘米,现存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给人一种萧条空远之感,简单而平和。画面近处为陂陀树林,远山俯卧,中间隔大片汪洋湖水,画面上方远山两叠,把太湖描绘得如在眼前。

在传统山水画中,同时运用了高远、深远、平远构图的是郭熙的《早春图》。山水画在北宋时期进入全盛时期,郭熙是这一时期绘画理论和技法的典型代表。此图上高、中平、下深。近景笔墨浓重,采用深远法构图。中景最大的特征是缥缈的云层。此外两边的平原河谷、重岭楼观形成一虚一实,更凸显了平远之态。远景采用高远法的构图技巧,营造出神秘的纵深感。画家在作画时敏捷地捕捉到山水的四时之变,用笔墨渲染出冰雪消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清爽之气。整幅图布局章法严谨、主次分明,虽然描绘的是雄伟壮丽的北方山水,却营造出清新秀雅的初春意境。

(二)传统山水画对“三远法”的传承和发展

“三远法”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之一,自出现以来就一直被画家发展与传承。在古代,许多著名画家都精通此法,例如宋代的郭熙、元代的倪瓒等。他们在画山水时,将“三远法”逐步完善,使“三远法”成为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三远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三远法”主要被用来表现自然风光,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视角来展现山水的魅力。在传承过程中,“三远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绘画技巧上,还体现在画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清代髡残的《扶杖入山图》按“三远法”构图,近景处乱石堆砌,浓墨点苔,几株遒劲苍松拔地而起。枯笔皴擦出结实的山体,山势高耸雄浑。山顶坐落一幽静古刹。前景用笔繁密,远山处一改沉郁凝重,以秀润笔法作没骨云山。

三、“三远法”的新发展

(一)现代山水画中“三远法”的新变化和特点

在现代山水画中,“三远法”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和应用。画家开始关注社会、人文和历史等元素,把“三远法”与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同时不断地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以丰富“三远法”的表现力。例如,一些画家开始尝试使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摄影技术来表现山水壮美的景色,通过高清晰度和多样化的视角来展示山水的细节和美感。这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为“三远法”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现代山水画中,“三远法”在表现形式上变得更加多元,使得画家能够更加自由地抒发情感和思想,同时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在视角上表现出多元化,现代山水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仰视或俯视视角,而是出现了多种视角的转换,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视觉效果,这使得画面更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自然山水的质感与形态。

在表现手法方面,现代山水画更加注重创新和探索,比如利用光影、色彩、明暗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吸收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构图等技巧,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主题的拓展上,现代山水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山水,而是更加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思考。这使得现代山水画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同时为画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三远法”的影响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使得“三远法”中远距离的视觉效果显著增强。比如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利用三维图像使画面更为生动和逼真,使观众身临其境,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感。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方式,使得三远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舒适和人性化。新材料的应用,如高强度材料、透明材料等,能够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示效果。另外,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还可以大大降低手工绘图和计算错误率。总之,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三远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现代画家能够更好地实现三远空间的创意和设计目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审美追求。“三远法”在现代山水画中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自然山水,同时也为画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视觉体验。

(三)“三远法”在当代山水画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

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三远法”可以促进画家思维的拓展。通过“三远法”的应用,画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山水画的创作,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为山水画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三远法”的继承与发扬有助于开阔当代画家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当代山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构图模式的限制,尝试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在绘画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也在不断更新。“三远法”可以为画家提供新的构图思路和表现手法,如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在当代山水画中有抽象的山水画,也有传统的山水画,还有以山水为主题的现代派作品,同时色彩也越来越丰富,色彩对比更加鲜明,运用“三远法”能更好地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四、结论

总的来说,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法”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反映。在现代山水画中,“三远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为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为“三远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绘画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的深入,“三远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越来越多,为研究“三远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视角。因此,深入理解和运用“三远法”对当代山水画创作有巨大作用,对提高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29.

[2]杨伯.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487.

[4]吴瑞璇.试析山水画美学要素及特征[J].艺术市场,2022(2):92-93.

[5]高嵩.北宋中期山水画中“远”的空间塑造:以郭熙《早春图》为例[J].美术观察,2021(7):69-70.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艺术表现审美价值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17:35:58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7:27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9:09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25:54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