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美学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研究

2024-06-17 18:05:17王雁飞高天宇杨雯陈鲲羽李臻
天工 2024年9期
关键词:引导机制设计实践

王雁飞 高天宇 杨雯 陈鲲羽 李臻

[摘 要]构成美学作为高校艺术院系新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各专业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出现而改变,但基础课教学模式还是一成不变,导致构成美学基础课教学与设计实践在衔接上脱节。通过研究构成美学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结合时代发展,优化、丰富构成美学教学体系;增加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鼓励跨学科、多领域涉猎学习;改进教学体制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构成美学;设计实践;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7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雁飞,高天宇,杨雯,等.构成美学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研究[J].天工,2024(9):72-74.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智慧双碳下天津工业遗产的绿色转型和红色传承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SK053)、天津科技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410057001)。

一、构成美学概述

(一)起源

起源于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是现代设计等风格及形式产生的重要基础,影响深远。1919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成立包豪斯学院,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开创了设计课程体系,把构成美学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使其迅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日本教育家对包豪斯构成美学的基础课程进行总结研究,把内容划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部分,确立了“三大构成”理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界于 20 世纪 80 年代对“三大构成”理论进行引入,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直至现在,以“三大构成”为主的教学体系依旧是我国设计专业中的重要理论课程。

(二)含义和内容

构成美学,又被称作“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对于任何设计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原理,能创作出一个理性的、有规律的设计作品。

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上,按照美学的规律,通过点、线、面进行创造设计。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上,按照美学的规律,运用球、柱、体进行创造设计。色彩构成是指在设计中,按照色彩的规律,运用色相环或色立体,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进行创造设计。

二、构成美学发展现状分析

构成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备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信息技术的更迭,在构成美学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现有教学过于理论化。构成美学中三大构成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多,大量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下降。第二,缺乏创新手段。过于强调基础规则和原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构成美学的个性。第三,忽视技术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设计软件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但构成美学的教学未能及时融合新的技术,导致学生所学的技能与当下行业需求不匹配。第四,缺少跨学科整合。现代设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美学的教学未能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市场营销、环境科学等相结合,导致学生缺乏解决综合设计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把控力等。

三、构成美学在学生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构成美学对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作用

构成美学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课程,通过构成美学理论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设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与后续的专业学习接轨,迅速适应市场发展和设计更新的需要。构成美学能为学生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夯实理论基础,让其设计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深入,使设计达到实用与美观合二为一,既注重内在的本质属性,也追求外在的美感体验。如图1为天津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手提袋设计,通过构成美学的设计原理,将学校标志性建筑进行解构,运用天津科技大学校训“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文字元素和学校各学院名字为主要元素,重新组合构成,通过橙黄、群青的对比色彩设计图案。

(二)构成美学为学生设计实践提供有效方法

第一,构成美学中的五大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比例与稳定、重复与渐变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设计方法。

第二,色彩构成中对比色、互补色、类似色、邻近色的原理,让学生掌握了色彩运用的基本搭配技法,从而为学生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法。

第三,学生运用构成美学理论对衍生品设计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调查反馈,确定基本形体,再通过构成美学中的八大原理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变异、集结、对比、空间构成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系列文化衍生品。

第四,通过运用构成美学法则点评海报、插画、Logo等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点评式教学。通过互相点评设计作品,可以产生多于两种的创造思维,是灵感迸发的源头。如测试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必须经过大家多方面的讨论才可以得出是否正确,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不合理、局限性的因素。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四、构成美学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研究

(一)研究内容

第一,优化、丰富构成美学教学内容。根据新时代教学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制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抽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通过自由分组,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教师在过程中参与引导,更好地实现“育人”“育才”目标。

第二,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校、企业、互联网等平台,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理论为实践夯实基础,实践推动理论的再发展。

第三,新技术的运用。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到构成美学设计中,将理论与技术、实践与技术相结合,设计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

第四,多学科交融。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需要交融发展,构成美学课程也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这就需要围绕不同的构成课题,跨学科、多领域涉猎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构成美学作为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课程,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构成美学的基本原理,实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的课程目标。

(二)研究框架

通过对构成美学和设计实践能力的总体把握,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数字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研究框架见图2。

(三)研究方法

1.数据整理

通过对学生课后反馈、比赛结果等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对现有资料进行整合,掌握宏观数据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采访记录

采访构成美学课程的资深主讲教师,记录构成美学课程存在的优缺点,整合建议资料。

3.新技术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还改变了设计的创作方式,更改变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方式和审美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实践。

4.比赛法

在构成美学课程中,通过参加比赛或真题真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中,并收集反馈信息,带领学生总结过程、点评结果,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闭环。

(四)创新之处

1.教学目标方面

通过构成美学的学习,将原本具象的形态转变为抽象形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设计思维。跨学科创新将艺术设计相关学科间的知识体系实现共享,提倡交叉学习,以便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学生培养方面

制作方法的创新,社会实践的互动,数字技术的引入,节省了大量时间,摆脱单纯教师指导造成修改滞后的限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训练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接轨。

3.教学方法方面

“教”与“学”思维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会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重新设计开放式教学的方式,将“一讲多听”的课堂教学向讨论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发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替代理论知识和技法的简单灌输,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加强二者的沟通。通过长时间的互动,教师也能在学生身上学习,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进行评估和反思,从而生发出新的创意。

五、思考与展望

通过研究构成美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构成美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提供有效方法。构成美学注重抽象元素的提取,因此要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诱发学生的设计情感,主动思考抽象元素的提取规律及方法。同时,掌握计算机制作、手绘技法表达创意的技巧,使抽象创意得到很好的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设计意识,由原先的技巧展示向创新创造转变,训练学生条理的思维方式和过硬的表现能力,借助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丰富的表现手法,解放双手,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创作思考上,使得构成美学实践教学更贴切实际的专业设计需求,让学生掌握构成原理与实际设计项目操作的联系。

综上所述,探索构成美学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引导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价值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美学理论、设计实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以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清.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学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8):144.

[2]易丹.构成学与构成教育[J].艺术·生活,2008(2):74-75.

[3]姚文放.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J].天津社会科学,2010(4):99-103.

[4]桂宇晖.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6]张桂宜.形态构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贤.构成设计基础:点·线·面·形[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

[8]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3(3):40-44.

猜你喜欢
引导机制设计实践
新媒体时代渉检舆情工作的再认识
高校新闻宣传网络舆论引导应对机制研究
浅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如何引入家电产品设计课程
东方教育(2016年15期)2017-01-16 23:49:53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研究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00:41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12:01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9期)2016-05-01 12: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