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论中的儒与道

2024-06-17 16:27:51李昭苏
天工 2024年9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华文化

[摘 要]中国书画论是关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理论,对中国书画创作起到指导性作用。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书画的思想本源,分析了中国书画论中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表现。其中,书画论中体现的儒家仁本思想、积极进取的思想、深远的忧患意识表达了对书画家个人品格、积极内驱力和革新力量的要求;书画论中体现的道家无我忘我观、自我克制观、自为自由观和重生爱生观表达了书画家无己虚己、守柔自谦、自在真我、静气养神的处世智慧。中国书画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书画论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书画的发展,搭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书画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书画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昭苏.中国书画论中的儒与道[J].天工,2024(9):69-71.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化中,书画作品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中国书画作品中的儒与道有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中国书画作品以大量的书画论作为理论指导,包含书画原理、书画方法、书画品评、书画鉴赏等[1][2]。

一、中国书画论中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鼓励着人们积极进取[3]。儒家思想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其核心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仁”为本的思想、积极进取的思想以及深远的忧患意识[4]。

(一)中国书画论中的“仁”本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为本,注重人物道德的培养。如《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正是人们应该具有的品格。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应该要有志向,有德行,有仁心,有才艺。对于艺术来说,道德“仁”本思想更加重要。“仁”本思想在书画论中主要表现为提出以书画作者的品行来评定其作品高下的标准。欧阳修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①文徵明亦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②如果作者的品行不佳,为人没有法度,其作品也是没有法度的。清代王昱的《东庄论画》言:“学画者先贵立品。”③告诫人们学画先学做人。中国书画论把人物道德与作品的关系提到极高的位置,亦是书画作者看重自我品行的体现。

(二)中国书画论中积极进取的思想

儒家学者推崇积极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本质和能力。荀子有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生活中无小事,事事都需要积极面对。在中国书画论中,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书画论中提出了在书画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方能有佳作的观点。钟繇于《书苑菁华》有云:“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④“精思”是钟繇提出的学习书法需要不断积极探索的观点。明代画家王原祁的《麓台题画稿》有言:“古人长卷,皆不轻作,必经年累月而后告成,苦心在斯,适意亦在斯也。”⑤“苦心”道出了绘画学习的主动用心之意,亦是积极之意。“适意”即自在合意,绘画只有经过积极主动的用心经营和苦心钻研,才能创作出合意的佳作。

(三)中国书画论中的忧患意识

儒家具有深远的忧患意识,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忧患而致远,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儒家思想中对精神层面潜在危机的警觉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影响了中国书画家,表现为对书画作品的革新与创造的重视。东晋书法家王廙言:“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①王廙劝勉侄儿王羲之书画要写得好、画得好,就要多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突破局限,行己之道,这样才能有更深远的艺术成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②如果只是学习古人,则中国书法无法跨越性发展。清汪之元亦云:“学古不变,是书奴也。”③汪之元指出,不寻求突破的书法作者不是在作书法,而是书奴。忧患意识让历史上的书画大家在不断地突破眼前的成就,他们对书画的发展有更深远的思考,从而创作出更多、更新、更好的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书画论中将儒家的“仁”本思想表现为对书画作者品格的要求;中国书画论中要求书画作者对书画的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内驱力,是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表现;儒家的忧患意识更是为中国书画领域灌注了生机勃勃的气韵,是推动中国书画革新的力量[5]。

二、中国书画论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以自然本体论视角、内在的自我角度和与他人的关系视域来建构人生哲学思想[6]。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的书画论中。老庄的四大思想范式是无己虚己的无我忘我观、守柔谦下的自我克制观、不为物驱的自为自由观、贵己贵身的重生爱生观[6]。

(一)中国书画论中的无我忘我观

老庄建构了无己虚己的无我忘我观。为了达到“虚己”的心灵境界,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庄子·大宗师》云:“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摆脱形体和知识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6]。在古代,书画通常是一种娱乐的方式,这种忘我以得道的方式极受书画家的推崇,在书画创作时虚己便是忘却了世俗中的自我,无我忘我观成为书画家内心修养的一种境界。南朝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于《笔意赞》中有言:“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④身心投入、心手两忘,使作品表达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所感,谓之佳作也。唐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画论《历代名画记》中描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⑤我们经常称中国书画为心画,是作者心境的表达,山非山,水非水,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是其心中的山水,心境不同,山水即不同,因此创作时身心不可固,是画之道也。北宋董逌编纂的《广川画跋》有云:“方其时,忽乎忘四肢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⑥董逌提倡意向审美,反对模仿自然的审美,意向审美需要的核心思想是“忘”,“忘”便可超越,从而与道合一,以得书画之道。

(二)中国书画论中的自我克制观

老子提出的自我克制观是一种自我谦卑的处世之道与德行品格。克制欲望便要“守柔”。“柔”是克制的外显。《道德经》有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中国书画的艺术风格受道家自制自谦思想的影响,形成内敛克制的民族格调。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⑦学习书法要遵守法度,在追求变化后需回归到平正之上,从复归平正中看到的是从容,强调了自制自谦的素养。清代画家秦祖永的《桐阴画诀》有言:“画不可嫩,亦不可不嫩;画不可不老,亦不可过老,此中最要体认。唯苍老中能饶秀嫩之致,乃庶得之。” ⑧作画时需自我克制,掌握嫩和不嫩、老和不老中间的度,用力不可过猛。中国书画也是中国人修身养性、见己悟己、感世悟道的手段。

(三)中国书画论中的自为自由观

庄子推崇追求自由的人生。“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人要获得自由,最根本的是做到“无恃”。“无恃”即没有凭仗,没有了凭仗便要寻求独立之态,于是做到自闻、自见、自得、自适。这是一种不与物驱、自得自适的境界,为历代书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蔡邕所著的《笔论》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①描述了书家创作时应先散怀抱,构建自由的心境,当进入自由的精神状态后,进行书法创作便能如鱼得水、悠然自得。清代书法家王澍在其所著的《论书剩语》有言:“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如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②《兰亭序》是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好友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时现场所创作。创作时自由洒脱,其意不在书,畅怀心中所想,这种自为自由之态使王羲之的即兴所作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自由自在的自为自由观增添了中国书画作品的灵性,亦是中国书画家追求的“真”。

(四)中国书画论中的重生爱生观

生命在道家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道家认为应以生命为重,轻于名利,淡泊寡欲,强调养生贵在养气养神,要从道顺德,自然无为[7]。在中国历代的书画论中亦可窥见此思想。谢赫《古画品录》的气韵论提出“气韵生动”,要求画家把绘画对象的内在生命生动地反映出来,气韵论对后世书画论影响甚大,要画出气韵,用笔和描绘都要包含生命之气,不但考察画家的观察力,更要求画家自身具有用笔的力量。王献之在学习书法时为了锻炼手上的力量,每天用缸中之水练字,直到把水用完。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曰:“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③可见书写能帮助锻炼身体,因此书法也被古人作为养生之道。元代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④“自娱”便是倪瓒以书画为养生之道。“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中两个“不”字体现其自然无为的心境,倪瓒认为自然无为的心境有益于身体的康养。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人们要恢复到这种自然的状态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受损。中国书画家通过书画以自娱,追求虚静恬淡之境界。《潘天寿谈艺录》中有云:“中国画既是灵动的,又是最静穆的。”⑤中国书画在追求虚静恬淡之中还辩证看待了静与动之关系,于静中藏动,于静中气生。明陈献章《白沙集》言:“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 ⑥陈献章认为书画的妙处在于动静间的调和。动静是生命之态,亦是生命的玄妙之处。中国书画论中对气韵和动静的理解蕴含了书画创作者以静气养神、重生爱生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书画论中的道家思想表现了处世的智慧。无我忘我观提倡作书画时要忘物忘我、不与物驱、自得自适,书画应表现自我内心;自我克制观使中国书画形成守柔自谦的独特民族格调;自为自由观为中国书画作品增添了灵性,是中国书画家追求的“真”;重生爱生观不但要求书画作品要呈现生命之气韵,还鼓励书画家以书画养气助气、静气养神,珍惜生命。

三、结束语

中国书画论中蕴含的以“仁”为本、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深远的忧患意识的儒家思想,要求书画者有优秀的个人品格、持之以恒的内驱力和积极革新的力量;中国书画论中道家的无我忘我观、自我克制观、自为自由观和重生爱生观,蕴含了书画家处世的智慧,追求无己虚己、守柔自谦、自在真我、静气养神的境界。中国书画论不仅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滋养着书画创作者的内心,推动书画作品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闫如武.论中国儒家核心思想的译解[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0(3):94-98.

[4]胡雨霞.试析儒家核心价值观[J].兰台世界,2013(36):60-61.

[5]王文娟.论儒之理学与心学和中国绘画的内在关联[J].美术研究,2015(5):102-107.

[6]涂可国.老庄道家自我人生哲学的四大思想范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5):147-156.

[7]王丹.道家贵生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1):150-152.

注释:①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681页。

②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342页。

③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344页。

④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119页。

⑤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365页。

注释:①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469页。

②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481页。

③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206页。

④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311页。

⑤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23页。

⑥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25页。

⑦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346页。

⑧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709页。

注释:①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419页。

②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325页。

③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59页。

④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540页。

⑤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第427页。

⑥ 季伏昆、方建勋:《中国书法理论精要》,中信出版社,2022,第426页。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07:43:33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