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单
摘要:一位初三学生因过往挫折经历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害怕面对糟糕结果,很难做出决策,总是陷入焦虑情绪中,影响到学业和生活。在辅导中,心理教师基于家校协同视角,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以沙盘游戏等为辅导媒介,帮助来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焦虑情绪;认知行为疗法;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7-0044-03
一、个案概况
(一)来访学生背景资料
小米(化名),女,初三学生,15岁,体形偏瘦。在家中是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调动搬到本市工作,母亲全职在家照顾家人,父亲工作繁忙,平时和女儿的沟通较少。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氛围比较沉闷。母亲平时对该生比较严厉,父亲较为温和。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人格障碍和家族精神病史。
(二)来访学生症状表现
1.家长反映
小米从小是一个非常听话乖巧的孩子,学习上比较自觉。进入初三后,小米回到家变得不爱说话,常常自己待在房间里,饭也不爱吃,得了慢性胃炎。两个月前,妈妈表示想让小米回老家读书,小米不同意,于是双方爆发了争吵。最近,妈妈发现小米面色有些苍白,有时会不自觉地紧张,身体发抖,很容易受惊,成绩也退步了一些,更加不爱说话了。
2.任课老师及同学反映
小米在学习上非常认真,成绩在班级中等,对老师非常尊敬,对同学也很友善。任课老师观察到,小米有几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老师并没有责怪她,但是小米的身体明显在发抖,神情看起来要哭了。同学反映,平时一起无论做什么,小米都很随和,总是很照顾同学的想法和感受。
3.心理老师的观察
第一次见到小米,发现她有点驼背,看起来比较消瘦,感觉有点局促。当心理老师问道:“你感觉还好吗?”小米忍不住抽泣起来。当感觉老师在看她,她将头背向心理老师。
(三)对来访学生的初步评估
小米的身体发育正常,智力水平正常,意识清醒,语言流利,无幻觉和妄想,自知力完整。 通过医院的检查发现,小米的身体健康基本良好。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小米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分数高于常模;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二、辅导目标与理论依据
(一)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增加来访学生的自我表达,缓解其焦虑情绪和躯体化症状。
长远目标:引导来访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内心更加和谐,学会运用周围的资源,并为自我决定负责。
(二)理论依据
沙盘游戏疗法能够让来访者更为放松地表达自己,意识与无意识在沙盘中得以呈现。在辅导初期,对于像小米这样的来访学生,长时间地压抑自我导致自我表达能力变弱,此时借助沙盘作品可以帮助她更好地觉察自己,慢慢地增加自我表达。同时,由于在沙盘游戏疗法中更多的是透过作品去了解来访学生,当谈论作品时,来访学生会降低防御和阻抗。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来访者发现情绪和行为与想法和情境的联系,识别不合理信念,从而运用一些方法调整和替换不合理信念,达到改善情绪与行为的目的。在辅导中了解到,小米由于过往的创伤经历,在作决定时经常陷入双避式冲突之中,在此小米出现了非黑即白、灾难化等不合理信念,不断内耗,变得非常焦虑,甚至出现了躯体化症状。对于此类个案,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能够纠正其不合理信念,降低其焦虑情绪反应,缓解躯体化症状。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第1~2次辅导)
该阶段的目标是与小米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建立安全、自由、受保护的辅导空间。首次进入辅导室时,小米看起来有些紧张,当心理教师表达关心时,小米忍不住抽泣并且背向心理教师,表示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心理教师耐心地陪伴小米,待其情绪平复一些后,心理教师诚恳地表示希望能够帮助她。小米渐渐敞开了心扉。心理教师发现,小米比较害怕自己说错话,过度警觉,在初期辅导中无法进入放松的状态。于是心理教师在和小米商量后,引导小米制作沙盘,让其无意识得以呈现。
师:小米,我发现你在沙盘的左下角放了一个小人,他似乎受伤了,这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小米:“他”是1年级时候的我,我和妈妈出去玩,我很想爬上一个有些高的栏杆,妈妈不让我去,我还是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爬上去了。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摔到了脑袋,听妈妈说还住院了好多天。
师:后来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小米:医生说恢复得没问题,可是真的好痛啊,妈妈也很难过。之后,如果我没有听妈妈的话,妈妈就会跟我说,如果我不听话,就会像那次一样受伤,她说她不喜欢不听话的小孩。
师:听到妈妈那样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米:我觉得很难过,也很害怕,所以我基本上都听妈妈的……我很听大人的话……
师:听大人的话会让你感觉怎么样?
小米:觉得心里比较安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慢慢地不想听妈妈的话。但是如果我再任性不听话,我害怕自己会受伤,害怕妈妈会伤心……但是我脑袋中又控制不住地有很多自己没法控制的想法……我觉得好烦!尤其是最近,妈妈想让我转学,可是我不想转学,但是如果以后考不上高中,我这辈子就毁了……
在讨论沙盘作品的过程中,小米逐渐敞开了心扉,心理教师更多地了解了小米的内心世界,同时给予小米共情、陪伴和支持,增加了辅导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理解自我,认识不合理信念(第3~4次辅导)
本阶段的目标是让小米理解自己焦虑情绪的意义,认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对小米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同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带领小米一步步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心理教师让小米看到,让她最近如此焦虑的事情,表面上是该不该听妈妈的话转学,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的不合理信念:第一,灾难化的信念——如果没有听妈妈的话,而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就一定会遇到危险,甚至失去生命;第二,非黑即白的信念——要么完全听妈妈的,要么完全听自己的;第三,以偏概全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听妈妈的话,她才会爱我。当用支持证据和不支持证据来检验这些信念时,发现它们并不是客观合理的,而小米在脑海中对此深信不疑,导致内心纠结痛苦,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陷入焦虑的漩涡。心理教师告诉小米,首先看到不合理信念,才能逐步替换它们。心理教师带领小米一起练习识别不合理信念,并且给予其鼓励,让小米学会为改善自我不合理信念而努力,关注正向改变,避免自我批判。
同时,心理教师和小米的家长进行沟通,希望父母调整与小米的沟通模式,给予小米更多的自主决定时刻,同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
第三阶段:调整自我,替换不合理信念(第5~6次辅导)
本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小米增强对自我不合理信念的觉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逐渐替换之前的不合理信念。心理教师先带领小米逐步挑战不合理信念,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帮助小米看到自己想法的矛盾,让她能够专注于合理的信念,比如对于灾难化信念——如果没有听妈妈的话,而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就一定会遇到危险。
师:支持该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小米:以前受伤的经历……
师:不支持该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小米:妈妈想送我去学校,我没有听,自己和同学一同去学校;妈妈让我穿另外一套衣服,我穿了自己选的……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情,而像中考这件事,我如果选错了,以后只能过很糟糕的生活了。
师: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什么?
小米:可能考不上最好的高中,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
师: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可以怎样应对呢?
小米:就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会怎么样。可能我考不上特别好的学校,但是按照我的成绩,也不会没书读。
师:当你的好朋友遇到相同的情况,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小米:转学是一件需要考虑清楚的事情,你考虑的人际适应问题也是对的,作出了选择,就要努力,承担选择的结果。
师:你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了吗?
小米:我想我大概知道了。
随后,心理教师鼓励小米与自己另外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巩固调整思维的过程。并且在每次辅导结束后,让小米回去做一些认知与行为的家庭作业,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功能失调想法记录表,让她在生活中也能觉察负面情绪以及调整负向认知;第二,正念呼吸,让她在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专注当下,缓解情绪。
第四阶段:守护内心,学会爱自己(第7~8次辅导)
本阶段主要引导来访学生觉察核心信念,增加自我支持,逐渐建立内在的秩序和力量感。心理教师带领小米看到小米主要存在“无能”的核心信念,然后与这个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且练习增强自我正向陈述;运用认知演练,利用想象力思考正向互动或经验,让小米想象过去的问题情况,然后与心理教师一起练习成功处理问题的思考历程;运用愉快感与成就感记录表记录自己生活中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事件,加强对自我情绪和认知进行管理的能力。
在辅导结束阶段,小米反馈自己的焦虑情绪降低,并且和妈妈商量后作出了自己的决定,自己会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同时也寻求家人的支持;妈妈反馈小米最近的饮食变得正常,话也变多了;班主任反馈小米课堂上出现严重紧张的状态的次数变少了。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辅导,小米的焦虑情绪和躯体化症状得到了改善,调整对自我及环境的不合理信念,增强了内心秩序和力量感,不再对外界的反应过度焦虑紧张;能够合理运用周围资源,勇敢作出决定并愿意自我负责。在家里与父母的沟通变多了,在校学业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辅导反思
父母应切记,孩子在成长中要发展出自主感和责任感。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度保护会让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决定,不敢为自己做主,也害怕自己承担作出失败选择的后果。在生活中,父母在做好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工作后,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体验自我决定的成就感以及失败后要承担后果的责任感,这样孩子慢慢地能够学会分析判断事情。
孩子的问题常常反映出的是家庭系统的问题、关系的问题,因此,心理教师本着家校协同共育的原则,运用多种专业的方法对小米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她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恢复了常态。
参考文献
[1]王在斌. 认知行为疗法对中学生焦虑情绪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5): 115-118.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