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问题之源,探指导之策

2024-06-14 13:51蔡茵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

【摘要】户外混龄运动游戏是指打破班与班之年龄、组织、空间的界限,在特定的运动区域内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协作探索、共同锻炼的一种运动游戏。混龄运动游戏的开展是对同班单一体育游戏方式的补充和优化。满足孩子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意愿,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运动游戏模式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教师在指导混龄运动性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并提出提升混龄运动游戏中教师指导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混龄运动性游戏,发挥混龄运动性游戏的价值。

【关键词】混龄运动性游戏  教师指导问题  指导策略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优化幼儿园混龄运动性游戏实施策略的研究,立项编号:PTJYKT22089。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4-0130-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增强体质。传统的运动游戏通常都是以平行班的形式开展,在游戏方式、游戏玩伴、游戏互动等方面相对单一、固化,幼儿运动积极性不高,运动游戏的最大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户外混龄运动游戏利用不同年龄孩子差异性明显这一特点可以让孩子在互相协商、共同协作的游戏中提高其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增强体魄,促进孩子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为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增添了新的空间与形式。因此,我园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运动场地,开展了户外混龄运动性游戏。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教师在指导混龄运动性游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幼儿自主,观察缺乏目标意识;注重游戏目标达成,忽视异龄之间互动;介入指导直接高控,忽略了“儿童本位”。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的指导更有效呢?本文将针对如何提升混龄运动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有益的探究。

一、教师指导混龄运动性游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戏强调幼儿自主,观察缺乏目标意识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科学指导混龄游戏的前提,但在混龄运动性游戏中,许多教师把游戏的权利完全交给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观望”。如在体能挑战区,老师只是帮助该区域的幼儿把运动器械摆好,让孩子们排好队伍进行挑战,教师给予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却忽视了“游戏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游离于游戏外”“异龄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等问题,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是消极旁观者的角色,目标意识淡薄,致使孩子游戏的水平不高,没有充分体现混龄运动游戏的价值。

2.注重游戏目标达成,忽视异龄互动支持

在混龄运动性游戏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幼儿运动目标的达成,强调运动规则及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等,未能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经验及自身发展水平,为了预设目标的达成,经常越俎代庖,对幼儿采取直接指导,忽视了在运动过程中大带小、小促大的教育价值。另外,在解决游戏纠纷时,教师经常会要求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对于异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行为缺乏有效的支持策略,造成幼儿未能积极合作,更少发生游戏互动行为。

3.介入指导直接高控,“儿童本位”意识缺乏

在孩子进行混龄运动性游戏过程中,老师应以观察为前提,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并根据具体的运动情境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提供适时的支架,让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但在实际的混龄运动情境中,有些老师对孩子的介入指导直接高控,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儿童本位”意识缺乏,如在户外混龄颠球区域,有的孩子在挑战路线进行着颠球挑战,有的三五成群在玩抛接球游戏,也有几个孩子拿着抛接器在地上滚动,老师看见了说:“这个抛接器不能滚的,是用来颠球的。”一个小朋友说:“我不想那样玩!”教师走上前,“抛接器就是这样玩的,去玩吧”。老师以显性的、直接高控、由上而下、不对等的方式中断幼儿的自发游戏,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意愿,迫使幼儿遵照教师的指令去做。直接高控的介入,让孩子很快离开了这个区,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教师混龄运动游戏指导问题原因分析

1.混龄运动环境及材料投放缺少整体规划

通过对全园混龄运动游戏的观察,我们发现:由于全园孩子参与游戏,游戏场地空间有限,各运动区域人数较多,孩子流动性大,在联动时难免会出现相互碰撞干扰等状况,同时有些运动区教师安排不均、人手不够,导致老师只能先关注到混龄运动游戏时的安全问题,成了安全的协调员;还有些区域老师虽然关注到了需要介入指导的孩子,但由于对混龄运动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和层次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有的区域排起长队;有的区域中人满为患,游戏无法正常开展,使得老师不能很好地观察指导幼儿,造成教师指导偏离,难以提升混龄幼儿的运动游戏水平。

2.混龄教研体系及运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在户外混龄运动游戏开展时,园部教研组针对老师在混龄运动游戏过程中如何指导介入进行相应的研讨、教研,但在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老师对混龄运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仍然存在不足。虽然老师对如何指导自己所负责的混龄运动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随着游戏的进一步开展,面对有些混龄运动区域幼儿参与度较低,探究欲望下降、异龄互动不足等问题,老师不能做到适时优化整改。而园内对于上述问题未能给予老师及时针对的指导,存在“教而不深,研而不明”的现象,难以解决老师碰到的实际问题。另外,混龄运动区域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定位管理职责的分工不明,这也影响了教师专业指导能力提升。

3.混龄游戏理念及教师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觉得混龄运动性游戏就是让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只要孩子开心就好,老师将自己定位为陪同者的角色,消极地指导幼儿游戏,对混龄运动性游戏适宜性指导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在游戏过程中“放羊吃草”。有的老师认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应该放手,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游戏时没有出现纠纷或者安全问题,就不需要介入指导。有的老师对于异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特点解读不够,忽视了异龄有效互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把大小孩子之间出现的“不平等”的互动关系,片面理解为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教师扮演着“纠纷调解员”角色,对于幼儿自主选择或者自发的游戏项目强行干预。还有部分老师认识到混龄运动游戏指导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么观察,并为其提供个别化支持”“如何把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等问题却比较茫然,老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制约游戏指导有效性。

三、提升混龄运动游戏中教师指导的有效途径

1.科学系统规划,加强教研管理,提升游戏指导力

混龄运动性游戏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以及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加强分层教研管理,提升教师游戏观察和指导的水平。第一,加强理论引领及专业知识培训,加深教师对混龄运动性游戏的理解。教师认识到给予幼儿自主选择以及控制的权利,不是放手把一切支配权交给幼儿,而是通过创设的游戏环境,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提高幼儿的支配控制能力、调整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幼儿在游戏中的真正自主,不是对教师教育功能的否定,恰恰是对教师价值的最好诠释。第二,建立相对完善的混龄活动机制,明确教师岗位管理的具体职责。我们通过对园所户外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分别设置了骑行区、攀爬区、跑跳区、投掷区、球类区、野战区、民间游戏区和体能挑战区八大运动区域,并通过观察量表、录制视频等方式记录各个运动区的游戏情况,定时清点负责区域内的幼儿人数,及时捕捉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做好汇总。第三,开展分层教研活动,解决游戏问题。在混龄运动游戏后开展分层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通过观察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野战区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拥挤,许多幼儿只是漫无目的地跑动,不能真正进入角色状态;民间游戏区的人数寥寥无几;幼儿在攀爬区和投掷区逗留的时间都比较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各班教师再根据游戏情况与班级幼儿进行讨论交流,有助于班级幼儿活动经验的拓展与共享,并获得语言、社会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2.聚焦游戏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开展分层式指导

科学的观察是有效指导混龄运动性游戏的前提,同一年龄的幼儿各自发展不尽相同,更何况户外混龄运动区,孩子之间的差异就更明显,老师应沉着冷静、用心观察,观察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之间的互动,敏锐发现他们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而不做发号指令的、忙碌穿梭的主导者。首先,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民间游戏区域参与的大班孩子居多,几乎没有看到小班的身影。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分析、调整,让每位幼儿参与其中。其次,梳理混龄运动区域的目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结合不同年龄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整合具有指向性的共性目标,并在共性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年龄和能力水平制定分龄目标及分层目标。再次,采用适宜的观察方法,户外混龄运动游戏幼儿穿梭于各个区域,活动范围大,教师可采用定点和流动相结合的观察方式。定点区的老师之间也要相互配合,既要负责观察本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同时也要随时观察跨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流动区的老师需要负责重点追踪观察个别幼儿,并兼顾巡视全体的幼儿。最后,展开分层式指导。教师不仅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混龄运动游戏的行为,还要解读不同年龄幼儿的行为,即时判断和分析行为背后发展的意义,开展层次性指导。

3.调整角色定位,灵活介入游戏,提供多元化支持

幼儿由于受个体能力差异及游戏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混龄运动性游戏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类问题,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强行干预幼儿的游戏或者帮助他们完成游戏任务,而是以不同的角色身份,灵活介入幼儿的游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灵感,并给予多元化的支持。比如曲棍球区是一个有着较强游戏规则、竞技性强的运动区域,异龄之间经常发生各类冲突,使得游戏停滞不前。这时教师及时以参与者的身份平行介入,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玩法,待幼儿熟悉后,通过啦啦队加油助威的方式引导幼儿从随意射门发展到对打竞赛。随着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入,老师又以评委的身份引导幼儿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通过计时轮流的方式让更多幼儿可以参与游戏。一段时间后,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已经能主动带其他幼儿共同游戏了。老师通过变换不同的角色身份,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为混龄运动游戏提供多元的支持,让幼儿充分体验混龄运动的快乐,有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4.团队任务驱动,助推互动行为,优化有效指导

(1)组建混龄家庭

同伴间认识程度对交往质量产生影响,同认识的玩伴一起互动更强。因此,混龄环境创设要让幼儿能在一种模拟家庭的轻松、温馨氛围中自由地交往互动和探索学习。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采用“家庭式”的混龄模式,每组混龄小家庭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组成,彼此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这种混龄模式家庭关系、角色定位明确,孩子能短时间内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引发有益的异龄互动。同时混龄教育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我们还尝试开展“混龄家庭走进大自然”“混龄家庭好书分享日”等混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异龄互动机会,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

(2)团队任务驱动

为了促进异龄间的有效互动,我们尝试支持异龄合作,投放能引发异龄共同游戏的运动器材,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内容,助推互动行为。如在混龄运动车轮滚滚游戏区,游戏规定:需要小中大5位异幼儿组队进行。孩子通过寻找手环上相同标志的同伴来进行组队,组队后要想让彩虹车轮顺畅地滚动起来,还需要他们之间进行协商和分工、合作,成功到达终点的小朋友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在团队任务的驱动下,幼儿之间互动行为增加,小班孩子积极参与到中大班游戏,中大班孩子在游戏中也能主动示范分享运动技能、玩法。

通过家庭结对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及时表扬孩子主动互动的行为,并通过游戏交流与评价进一步内化这一行为,让异龄互动更加有效。

针对幼儿在混龄运动性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心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有效地运用不同的指导和支持策略,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究、主动合作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谢辉.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4(4):62-62.

[2]陈攀攀.基于教师视角的混龄游戏组织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4):22-25.

[3]林香琴.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20(5):41-42+45.

[4]赵云,赵珺.晨间混龄区体育活动实施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8):32-36.

作者简介:

蔡茵芳(1982年7月—),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
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动区游戏
小学中年级作文有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影响学前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及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写字教学指导策略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