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应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和对信息化教学的思考,在明确初中阶段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育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将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贯彻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构建高效率的信息科技课堂。文章在简要说明当前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对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了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7203
当前,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认知结构与思考特性。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各学科的主要教育目标。作为初中的必修课,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们要具备“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教学时代。
一、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意义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大架构,学者们凝练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的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能够通过信息科技学习,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识别信息的真实性,依据法律法规合理应用信息。计算思维主要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能够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活动。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学生需要增强网络信息判断力,防范技术依赖和信息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道德规范,推动信息科技健康发展。
在初中阶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的要求,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时代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核心素养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提升初中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让学生逐步巩固终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提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可以推动以知识授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型,让教师对学生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所获取的重要技能和必要品德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
在当前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法,过分强调知识的机械灌输与记忆,很少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也被动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与信息科技的基本属性不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了错误认知,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教学方法的落后制约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效果,也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影响。所以,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刻不容缓,教学法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探究式和情景式的教学手段,以问题或项目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信息时代需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人才,而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从小建立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二)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经费投入与重视程度的限制,许多初中在信息科技教学资源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计算机设备老旧,软硬件教学环境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师也很难获得跟上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与工具。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信息科技教学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这不利于学生接触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信息意识、社会参与能力的培育。一方面解决信息科技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开发并积极应用线上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是重要途径,学生依托这些资源可以实现更广泛深入的自主学习。当前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科技课程只有积极融入新技术、新应用,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與时俱进。
三、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丰富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知识面
具体来说,在基础技能方面,课程体系要覆盖常用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片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运用常见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属于应用性较强的技能层面。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应大幅度增加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点,用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设置趣味编程、可视化编程等模块,引入Scraino、Python等编程工具,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编程思想、命令执行逻辑等。再如,可设置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的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数据,通过编程实现数据清洗、分析和生成直观表达效果强的图表,加深对数据处理过程的理解。此外,可探索设置VR/AR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性的课程模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这样,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结构既考虑到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也强调培养计算思维,拓展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更契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可培育学生的关键思维与学习主体性等核心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
信息科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不能简单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灌输法,而应该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转变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学可由一个问题或项目切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项目想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解决思路。教师可适当给出提示,但要让学生自由发散思维、互相交流看法。例如,可提出校园生活改善相关的主题,组织学生以此为项目背景练习系统分析的思维,提出数据采集方案,设计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用报表或数据可视化效果呈现结果。在此期间,可针对学生在数据处理、编程实现等方面的困惑,采用“教学生教同学”的方式推动互助。最后,每个小组汇报项目结果,进行评议与交流,形成立体的信息科技项目实践过程。这种以问题或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可进一步延伸至课外的创新性学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关键难点,实现拓展加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为引导者而非知识灌输者,学生是活跃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核心素养。当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与学习项目。
(三)加强资源建设,拓展学习渠道
加强资源建设与拓展学习渠道,是培育信息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为信息科技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教学可更多依托网络社区平台与公开课环境,让学生接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型学习模式,实现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国家级高质量信息科技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接触最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信息科技交流社区,让学生在线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国外中小学开发的最新趣味编程工具或机器人套件,拓宽国际化视野。例如,可邀请技术公司工程师现场指导相关课程,解读前沿技术的应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亲身体验软硬件环境与企业真实的项目需求,调动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结合企业实践开放性问题,设计数据采集方案,进行算法实现,呈现作品效果。这样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资源渠道、接触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将会大幅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信息意识与终身学习动力。积极引入前沿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与时俱进更新所学知识,也是应对未来就业挑战的重要核心素养。
(四)完善过程评价,优化学习评价机制
优化学习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是提高信息科技教学效果、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评价标准应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质量、实践水平和持续进步,而不仅仅是看结果的对错。例如,在完成一项数据分析报表的任务中,教师不应只看报表的结果是否准确美观,还要关注学生在分析处理过程中的设计思路是否科学、采取的方法是否高效合理以及在调试错误过程中是否展现出持续优化解决问题的素养。这些都是衡量学生信息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维度。因此,过程性评价可采取展示评议的方式,由学生详细汇报其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选择图表与编程实现等每一步的考量,解释所遇问题与调试经过,评价并给出修改建议。这样可全面检验学生的思维系统性与逻辑严谨性。再如,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时,观察各组合作情况、遇到问题如何交流、个体是否都发挥积极作用等,进行形成性评价与建设性反馈。这比仅看最终成品更能客观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及时优化团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不断反思、持续解决问题的良好素养。
(五)制定有区别的教学计划,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普遍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与标准,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和挫败感。因此,教学须因材施教,实施分层级、分阶段的个性化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增强信息科技学习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测试先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几个基础梯队。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先带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重点强化,确保这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逻辑关联能够理解,然后再系统讲解新内容。而基础扎实的学生则可安排进行习题训练或查阅拓展读物。在分组项目学习中,也可组建不同基础的小组,教师针对每组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团队都能完成。此外,教师还应重视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攻克学习难点,逐步弥补基础上的短板。这样,不同基礎条件下的学生都可获得针对性指导,在自己的起点上不断取得新进步。这将提升他们的信息科技学习兴趣,增强社会实践的自信,是有效培育核心素养的方式。
(六)加强教研交流 ,持续推进教改进程
加强教研交流与持续推进教改,是实现信息科技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整合和分享更多教学设计理念、案例与实践经验,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更新迭代,形成正向循环,使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学校可定期召开教研交流会,教师分享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样本,讨论如何实施分层分阶段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的练习题等,促进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创新。教师间也可积极探索线上互动交流的模式,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社区,开展经验总结与意见交换,使更多教学设计理念和案例实现共享、精益求精。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科研课题,开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教学实验,并对其培养学生能力的成效进行跟踪评估与分析,积累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方法与经验。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创新实践可形成报告,上报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争取更多资源与支持,促进行业交流。通过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教研体系建设,可使先进理念与方法成果共享,持续推动教改实践,以更好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这是实现信息科技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
(于红江,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中学,山东 威海 264424)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林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当代教研论丛,2018(11):97,105.
韩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科学中国人,2017(8):258.
李晓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中学),2016(8):92.
赵海珊.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高考(综合版),2015(12):103.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自筹课题“指向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电影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编号:2021JYZB1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师发展专项课题“无锡市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Jb/2021/03),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心理微视频在乡村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编号:F/Cc/2021/02)和江苏省乡村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带头人培育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