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困境与突破

2024-06-11 13:28曾宁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中小学教师

摘要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找准定位寻求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命题。本研究从教师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出发,剖析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凝练出数字化教师的核心特征为:数字化学习者、数字化教学者、数字化评价者、数字化创造者、数字化保卫者。结合区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从宏观政策、区域引领、学校管理、教师实践和企业协同五个层面,提出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对策,以期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改革提供新思路,助力教师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52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0504

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国际教育的重要关切和趋势,中国也陆续发布了教育数字化相关战略和计划。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数字化能力是教师个体应对现实之需、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核心内容与前提条件。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本文基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实践经验和其他地域的案例,探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困境、机遇与出路,以期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在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创新与变革,是教育跟上时代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新际遇。

(一)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事业变革的助推器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将数字革命分为数字化转换、升级和转型三个阶段,有学者指出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已实现从第一阶段向后兩个阶段的跃迁。经过线上教学实践,新型教育关系正在被激活,在此情况下,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等限制,有助于营造智慧教学环境和支持个性化学习,增大教育的惠及面。2022年3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教育研究之需。平台总浏览量超过373亿次,总访客量超过25亿人,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对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及在国际教育的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二)数字化转型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快车道

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事实上,广大教师既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对象和受益者。比如,在过去想要获得一堂名师公开课资源极为不易,可能需要赶往当地或托人购买CD,如今通过网络平台甚至直播便可轻松获取。因此,在数字时代,教师的数字化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面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多重变革,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是数字时代卓越教师的典型特征,也是新时代教师群体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二、 中小学数字化教师的核心特征

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上,提升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的“必修课”。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整个系统运行的逻辑基点,也是整合融汇系统其他要素的原点。因此,亟待厘清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凝练数字化教师的特征,以进一步明晰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是指在工作、就业、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早由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希特阿尔卡莱(Yoram EshetAlkalai)在1994年提出,而后随着欧盟核心素养、《地平线报告》等重要文件不断高频提及数字素养概念,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对而言,国内学者研究起步较晚,教师数字素养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大多聚焦于对数字素养概念的分析以及国外经验的介绍。对于较为成熟的国际成果,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的教师 ICTCFT能力框架、德国的数字教师三维能力框架、美国的 ISTE 教师等,国内学者均有深入研究与要点解读,还有学者比较分析了七份各国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炼出五个核心构成要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化交流协作、数字化安全与数字化评估。当然,也有少部分学者进行了本土化探索,然而研究对象多为高校教师,对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少之又少。

笔者在深入分析国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提升工程 20能力点、义务教育新课标等文件,将中小学数字化教师的核心特征概括为如下五点,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教师的五大核心特征

(一)初心:数字化学习者

身处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更新迭代速度飞快,要想成为一名数字化教师,首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者。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方式及其基本原理,养成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习惯,掌握运用数字技术高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这是教师迈向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数字化教学活动的初心所在。

(二)内核:数字化教学者

教学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数字化教学能力则是数字化教师的内核所在。最基本的,教师应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能够在课堂中顺利地使用数字媒体与设备。再者,能将数字技术的课程运用纳入教学设计中,有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使用数字化教学方法,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丰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更进阶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信息科技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中,这对教师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助力学生数字技能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之需。

(三)突破:数字化评价者

“只有明确学生在哪、到哪,才能帮助学生如何前往目的地”,这也是教育评价的意义,是教学的突破点。一根尺子测量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倡导素养导向和过程性评价理念的背景下,加强对信息化评价工具的应用,能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数字化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多维度地分析学生学习表现,既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与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让学生更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优缺点,使学生从不同的反馈结果中受益,实现“智慧”地学习;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与进度,制订个性化与动态化的教学方案。

(四)活力:数字化创造者

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育方式线上化或视频化,而是推动教育和学习活动的重构与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设计重新审视,优化教学思维与程序,深度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的融合。数字化转型也要求教师具备熟练使用多种数字技术整合、編辑已有的教学知识,并创造出新内容的能力,具体包括数字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共享,计算机编程,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变换、储存教学内容等。

(五)底线:数字化保卫者

数字化安全是教育数字化中的关键一环,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师需要了解数字环境中的风险,掌握保护数字设备的方法,尊重数据和隐私安全,遵守版权规则,规范引用数字内容。充分了解“数字画像”等数字应用,要坚决防止运用技术优势和数字优势搞算法滥用,切实保障学生在使用数字技术时的身心健康,使得学生、家长都能够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教师应坚守数字安全的底线,方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有效防止出现以创新的名义背离教育原则的行为。

三、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需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师确实面临很多困境,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困于思维,应付了事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是绝对的“知识权威”。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成本越来越低。打开电脑或手机,只要会检索就能得到想要知道的内容,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减弱,教师的绝对权威也随之被打破。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认清这一现实,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还有部分教师将新技术和教育改革浅薄地定性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布置的要求,为了任务而应付,为了应付而应用,背离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困于出路,动力不足

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范围广、挑战大,如何践行是教师群体面临的现实迷思。熟练地使用并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价值,仅仅靠一次或一段时间的培训无法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和关键指导,会对他们的兴趣和意志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教师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对传统角色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对数字化转型是否有益于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存疑。这种种未知与不确定,导致了大部分教师虽然认可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但迟迟不敢迈入数字化教育的大门,停留在口头不见行动的情况出现。

(三)困于能力,弄巧成拙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运用数字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多数缺乏数字化能力和素养,使得教育数字化转型浮于表面。例如,在一堂应用电子设备获取学生作答数据的展示课中,授课教师过分展示分数和正确率等数据,没有依据学生应答情况调整教学节奏,课堂依旧模式化、流程化。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出一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简单地将技术与课堂做加法,使得课堂看似有声有色,本质仍是传统教学的翻版,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体现出技术对教育转型的创新与改革,甚至产生打乱教学节奏、加重教学负担的消极影响。

四、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教育数字化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系统性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实践层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基于前文对数字化教师核心特征的分析和区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从宏观政策、区域引领、学校管理、教师实践和企业协同五个层面,探寻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一)宏观政策,“软硬”兼施

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这其中急需国家顶层设计为其擘画设计蓝图,为各个要素的协调融合发展指引方向。一方面,需加大对数字化教育投入的力度,优先保障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学校、教师在开展信息化相关教学活动与工作时,经常会面临网络信号差、设备老旧等硬件问题,影响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可考虑引入5G、Wifi6技术,更新网络终端设备,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得以成功的“软实力”保障,应从政策层面关注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提升与激励。目前已有不少省市将数字资源作为职称评审依据,未来可尝试将教育数字化成果纳入其中,或加大对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评定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教师加入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

(二)区域引领,下行上效

教育信息化往往是通过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来推进的,这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短期成效,但这种方式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激发出一线教师群体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持续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区域行政、业务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扮演好引领、组织、推广的角色,适当采取由下至上、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教师个体的“微”案例带动学校、区域层面的“大”改革。杭州市拱墅区在建设智慧课堂梯级队伍初期,先在区内遴选一批有想法、有实干精神的种子教师,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培训,以挖掘典型案例为指引,培养区域智慧课堂讲师团;再由讲师团通过师徒帮扶的形式,发挥带头人作用引领新一批种子教师成长;同时,通过知识库网站、微信视频号等数字技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秀教学视频、教案及经验分享,让区内其他教师能够基于自身经验和现实需求自主选择、主动研修,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典型案例,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校探寻,打通道路

除了顶层设计和区域引领外,打通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在于学校层面。学校担负着营造数字化教学文化、创造有益于教师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的责任,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基于自身情况和特色探索合适的有效路径。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学校探寻数字化转型道路有以下几种情况:(1)全员卷入式:由学校确立方向、路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如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以“一单三环六要素”为主线,通过课题研究和常态化课堂等方式,整校推进指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研究,促进信息技術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2)分层发展式:根据教师信息化水平、年龄、学科等不同层次开展分层研训,如杭州市文津小学通过成立导师工作室的方式,老教师负责教学经验分享与教学内容指导,新青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创意和技术学习,

老带新,新助老,共同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3)校际合作式:充分发挥学校联盟作用,形成协作共享的生态圈,如杭州市拱墅区智慧课堂项目种子学校之间,通过定期组织主题沙龙、跨校观摩课,共享教学经验和实践成果。

(四)教师认同,主动出击

当前,大部分教师认可数字化教学,但不能深刻体会数字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受困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依赖和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这与整体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前文总结出数字化教师五大特征,即数字化学习者、教学者、评价者、创造者、保卫者,这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验。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知识学习的方式,一线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现实,充分思考数字社会中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这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而后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缩小与理想角色的距离,最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反复实践,更好地适应、解决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内核,从需求驱动出发促进数字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动寻求教学变革和自身转型。

(五)多方协同,跨界合作

教育数字化是对教育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涉及要素多、流程多,需要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力量,以准确把握教师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方向和学术深度;加强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提高数字技术与教育的适切度;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力量促进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推广和转化。

(曾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杭州 310005)

参考文献:

程建钢,崔依冉,李梅,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视角.中国电化教育,2022(7):3136.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任友群,随晓筱,刘新阳.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312.

闫广芬,刘丽.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欧盟七个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22(3):1018.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开放教育研究,2022(5):1219.

责任编辑:杨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青年项目“嵌入性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研究”(编号:23DJC005)。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中小学教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