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在设计原则上,要基于音乐学科逻辑,注意体现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原则。在建构教学模型时,要设计具身式、抽象式、反思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优化教学策略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情境体验、互动体验、创编体验等多种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自主建构音乐知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教学;小学音乐
作者简介:吴泽宇(1994—),男,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具备的经验去自主探索知识、实现价值的过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课程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体验式教学,主动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型,为学生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基于學科逻辑,遵循体验式教学原则
(一)协作性,生成个性化创意
体验式教学设计要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逻辑,将育人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创意实践,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让他们自主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将其转化成艺术成果。
体验式教学要体现协作性。教师要营造音乐创造情境,让学生合作探讨,生成个性化创意。如,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什么结籽高又高》之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自编山歌,并参与“对山歌”活动,展现协作性。
(二)发展性,内化审美特质
发展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音乐表达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在音乐赏析中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从而内化审美特质。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学情且难度逐步递增的体验活动。首先,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其次,教师可组织开展赏析活动,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审美体验;最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审美创造活动,试着通过肢体律动、创编舞蹈和歌词等方式创造美。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后,说说对《天鹅湖》组曲的感受,并参与编舞活动。
(三)实践性,表达真实情感
音乐学科要求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体验式课堂要将听、唱、演奏和其他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
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教师要体现实践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个体经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尝试用音乐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样的体验式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校园生活的点滴作为素材,创编集体舞《七色光之歌》,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真实感受。
二、指向核心素养,建构体验式教学的模型
(一)具身式,感知艺术特征
教学模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教师在探索体验式课堂时,可以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若干教学模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开展教学活动。具身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切身体会艺术的特征。
在设计具身式教学模型时,教师要联系音乐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感受设计教学模型。模型一:关联节奏。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肢体,组织他们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声势律动,从而辅助他们体验音乐节奏。如,教师在教授《打麦号子》等节奏感比较强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该模型。模型二:关联音调。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让他们听音辨析音高,并试着演唱。如,教师在教授《初升的太阳》等旋律性较强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该模型。模型三:关联音质。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触觉感官,让他们参与乐器演奏,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质特点。如,教师在教授用苏格兰风笛、中国花鼓等典型乐器演奏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该模型。模型四:关联音乐结构。教师可以用图谱、思维导图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他们画出作品的结构。如,教师在教授《波兰舞曲》等有明显结构性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该模型。
通过具身式模型,学生能深度体会不同节奏、音调、音质、音乐结构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
(二)抽象式,转化生活形象
抽象式模型有助于学生学习抽象的音乐概念。该模型要求学生先理解自己观察的事物,再从中抽象概念。在该模型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解释各种音乐概念,然后让他们抽象总结、整理归纳。
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旋律、节奏、调式、和声、曲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在模型设计中,教师要安排转化形象、实践掌握、迁移拓展三个模块,辅助学生掌握音乐概念。
以旋律为例。在转化形象模块中,教师可以将旋律转化成过山车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说说过山车的特点是什么,并对比过山车和音乐旋律的异同点。在实践掌握模块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设计过山车线路图”的活动,让学生画出作品旋律的高低起伏、快慢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看看谁设计的线路图最符合作品的旋律特点。在迁移拓展模块中,教师可以从深度、广度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深度方面,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旋律和情感表达、作品主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在欣赏《波兰舞曲》等舞曲作品后,你能否总结舞曲的旋律特点?”在广度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典型形象能辅助自己学习音乐概念,并和同伴分享。
抽象式模型可以将复杂的概念转化成生动的形象,这种教学模型比较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反思式,涵养生命
反思式模型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进行全面反思。在该模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反思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反思作品给自己的启迪。
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反思式模型,辅助学生思考。第一种模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互动,说说生活感受。如,在教授《我爱我的家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自己未来应该如何投入建设家乡的行列。第二种模型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生命元素,再让他们反思自我,说说感受。如,在欣赏《一只鸟仔》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音乐中的哪些地方展现小鸟孵出来的场景?你能否体会小鸟顽强的生命力,感受生命的美好?你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呢?你会主动爱护鸟仔这样弱小的生命吗?”第三种模型是结合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表达自己的反思。如,在教授《一只鸟仔》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爱鸟人士保护鸟类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爱鸟人士的爱心,并反思自我,说说自己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保护大自然,展现对生命的尊重。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思考的深度不足。因此,教师要设计反思式体验课堂,通过交流感受、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涵养他们的生命[1]。
三、聚焦认知特点,丰富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体验,赋能体态律动
在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生动的事物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设置情境体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结合旋律进行体态律动,进而辅助他们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以《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在学生刚接触该作品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体验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情境体验有三种不同的操作方式。第一种为“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和《谁说女子不如男》有关的戏剧和影视剧片段,让他们观察戏剧和影视剧中人物的体态有什么特点,并尝试伴随音乐做出戏剧中走、跑、跳等体态动作。第二种为“诵读情境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花木兰的故事,并给他们介绍《木兰辞》,然后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曲子,让学生伴随曲子诵读《木兰辞》,并结合诗词的内容加上体态律动。如在诵读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可以配合做出骑马奔跑的动作。第三种为“扮演情境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赏《谁说女子不如男》,结合歌词了解作品的主人公是誰,作品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然后一起哼唱该作品,并配合做出各种律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花木兰女扮男装时的心理状态,并猜测她可能会做出哪些肢体律动。如,花木兰想要伪装成男性,因此,她应该会做出握拳、捋须、跺脚、挥臂等更具有男性特征的动作。
在情境体验中,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激发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有效提高音乐感悟能力和表达、创造能力。
(二)互动体验,指导欣赏评述
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和同伴交流讨论。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点,设计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欣赏、评论音乐作品。如果学生的观点出现矛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辩论,从而提高他们的赏析水平。
在学生初步体验《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旋律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深度赏析和评述。教师在此可以运用互动体验法,给学生提供各种交流讨论的机会。互动体验可以分成陈述观点、辨析观点、达成共识、再次拓展四个模块。在陈述观点模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旋律走向、作品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歌词设计等若干角度入手展开评价。这样,学生的交流角度更丰富,说出的观点也更新颖。在辨析观点模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存在矛盾的观点进行辨析。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花木兰这样说贬低了男子的地位,我不赞同她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尝试解读花木兰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在达成共识模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观点,让他们体会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在再次拓展模块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总结出的观点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网友互动,看看网友是否有新的观点,然后再次开展辩论。
在互动交流中,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能使他们的赏析体验更为深刻,也能让他们在同伴的赞赏和支持中获得满足。
(三)创编体验,弘扬民族文化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常常会有独特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创编体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接触并了解民族文化,然后试着自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参与创编活动。
在欣赏评述《谁说女子不如男》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编音乐剧,将表演、演唱、演奏等整合在一起,重新演绎《谁说女子不如男》,展现其独特的风味。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方法帮助学生挖掘并了解民族文化。第一个方法是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了解花木兰的生活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此后整合信息,尝试设计舞美、服装,添加符合历史背景的道具。这样能让学生从细节入手,了解民族文化。第二个方法是组织创编交流大会,让学生探讨音乐剧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如何设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怎样展现忠于国家、孝顺父母的民族传统美德。第三个方法是组织社会调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博物馆,观看该历史时期的文物,又或者拜访研究相关历史的专家学者,了解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花木兰这个人、为何会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于世。在整合这些信息后,学生再创编音乐剧时,就能创作出更有民族文化韵味的作品。
创编体验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能让他们综合运用各种音乐知识解决问题。在该活动中,学生能亲身体验传统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2]。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靠灌输法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而要把握体验式教学的原则,构建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收获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戴轩辕,万敏.小学音乐舞蹈项目课程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1(2):63-65.
[2]吴丽娟.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小学生音乐素养落地[J].教学与管理,2021(2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