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4-06-10 12:07袁野
教育界·A 2024年9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应用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性资源,拓展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觉亲切,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积极探索生活性资源的类型,拓展教学途径,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类型上,可以选择自然资源、活动资源、民俗资源等多种生活性资源;在教学途径上,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动手操作、项目学习、学科整合等多种活动;在教学策略上,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作。

【关键词】生活性资源;小学美术;应用

作者简介:袁野(1996—),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并利用生活性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挖掘美的元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探索不同种类的生活性资源,利用它们拓展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运用美术技巧展现生活、美化生活,提升美术核心素养[1]。

一、指向课程需要,探索生活性资源的类型

(一)自然资源,激活心理体验

生活性资源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教师要结合美术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周边选择合适的资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美”的环境中。挖掘自然资源是拓展生活性资源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郊游、踏青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比如,在“水墨山水画”主题绘画创作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帮助他们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创作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中,挖掘自然中可利用的创作资源。教师可以从“景美”“情美”“情景交融”这三个环节入手,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景美”体验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欣赏雾气缭绕的山水,观看朦胧的山岚创造的视觉盛宴。学生会想到,山水画浓淡晕染的方式,正好能体现出这种山水之美。在“情美”体验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这些美景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抒发内心愉悦、舒畅之情。在“情景交融”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用笔墨展现自然风光,并同时将内心感受融入画作中。在美景的启发下,学生激活了内心体验,产生了想要创造美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参加自然风景画的创作,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挖掘自然资源,投入创作。

(二)活动资源,发展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也是美术创作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从中挖掘有新意的创作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用于美术创作,发挥创造能力,让作品的内容体现出创新思想。

以“老师和同学”这个创作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劳动活动、校运会活动、社团活动等活动中的难忘的情景,再让学生以“老师和同学”这个主题开展自主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入手,展现出创意。第一个角度是找到别具一格的观察视角。如在展现校园运动会的场景时,可以采用俯视的独特视角,体现操场上学生激烈竞争的场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第二个角度是从内容选择上体现创意。如同样是校园运动会主题,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比赛失利的场景,展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第三个角度是体现构图上的创新。学生可以试着在画作中加入一些留白,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教师将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源融入美术创作中,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并展现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三)民俗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在拓展生活性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民族文化入手,挖掘民俗资源,丰富美术课堂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充分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自觉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开展“设计木版年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第一是从木版年画的形式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是否有木版年画,以及家乡的木版年画和其他地区的年画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第二是从木版年画的内容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木版年画一般用于什么节日、场合,包含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木版年画主要展现了家乡人民在过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家乡过年期间的各种风俗活动,并思考这些风俗活动是否可以转化成年画的创作元素。如有一名学生提出,其家乡在过年的时候都会放鞭炮,因而可以将身穿民族服饰、手持鞭炮的男童形象融入木版年画中。教师将民俗资源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自觉关注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挖掘蕴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涵,这样能起到情感渗透和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家乡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之情。

二、聚焦课程标准,拓展生活性资源的途径

(一)动手操作,创作艺术造型

在运用生活性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师要聚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设计。新课标认为要“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造型的设计,进而提升他们的美术综合素养。

捏泥人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泥人艺术品,让学生观察泥人的动作、表情,看看它们和真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相似之处,体会泥人的神韵。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挖掘生活资源,让他们观察不同事件中的人,采用抓拍、速写的方法,定格动作瞬间,看看这些人物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学生还可以用模仿秀的方式,展现某个动作定格,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在做什么。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捏泥人创作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些最能体现生活的动作定格,在此基础上捏制泥人。学生要注意体现出泥人的动作细节和神态表情,力求展现出生活的原貌。例如,在呈现“吃东西”这个动作时,可以通过“鼓起的腮帮子”这个细节优化造型设计。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欣赏、表现、创造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能得到全面提升[2]。

(二)项目学习,美化生活环境

新课标认为要坚持以美育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和“美”有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试着美化生活环境,开拓艺术视野。

在“公共小设施”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小项目,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公共小设施的设计。项目一:分小组行动,寻找生活中的公共小设施,看看它们的用途是什么,思考它们是否和周围的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否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生发现,绿化和公共景观、公共照明设备、公共消防设备等都属于公共小设施。项目二:参与互动讨论,理清公共小设施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的关系,如公共照明设备要明亮、设置合理、能照亮一定的区域,同时,灯罩、灯柱设计又要具有美观性,能和周边的绿化、建筑物等有机融合在一起。项目三:结合项目二探究所得,展开自主设计活动,尝试为校园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路灯。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可以将灯柱设计成笔的形状,将灯罩设计成书本的形状,这样和校园的学习氛围更为贴切。在项目活动中,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既能美化生活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进而更积极地探究美术和生活的关系。

(三)学科整合,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认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科整合法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和美术整合在一起,开展“班刊作文插图设计”活动。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假如你是班刊的编辑,现在你需要选择一篇优秀作文,并为其配上合适的插图,你认为要如何做呢?”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思考。第一是要读懂作文,了解作文讲述的内容和揭示的主题思想,进而选择和作文主题相贴合的插图。例如,有一篇作文写的是作者春游期间做好人好事的经过,那么该作文的重点在于体现人的精神世界,在配图的时候就不能只配风景画,而应该展现出相应的事件。第二是要懂得整体规划,了解班刊的整体画风。学生在为作文设计插图的时候,也要体现班刊的整体风格。在学科整合类活动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基于认知特点,创新生活性资源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生成丰富情感

在运用生活性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情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引导他们生成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创作,绘画效果会更好。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结合起来,开展“听音乐画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游戏,播放某些生活场景中常见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说说其关联的生活事件。如热闹喜庆的音乐常常暗示过年,而结婚进行曲则表示婚礼等。由此,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画面感,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还原具体的生活场景,说说其中蕴藏着什么生活事件。如《妈妈的吻》这样温馨的音乐,常常让学生联想到妈妈关怀、爱护自己的生活事件。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符合音乐情境的生活场景,并将情感融入画作中。在熟悉的生活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积极主动的创作。

(二)大胆想象,表现学科语言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并在想象的基础上参与美术创作,试着运用不同的美术学科语言展现自己的想象世界。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字的联想”活动,让学生结合汉字展开联想,想象汉字的意思,以及其展现的生活场景,并试着用美术语言还原该生活场景。如围绕“吃”这个汉字,学生想到左半边的“口”展现了一个人张开嘴巴品尝美食的情景,右边的“乞”则展现了一个人为了吃到好吃的东西而做出的祈求、渴盼的姿态。在结合生活感悟进行联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让他们试着运用美术语言加工自己的想象产物,体现出内心的想法。如对于“吃”,可以将“口”字画成围在一起的一圈美食,展现出美食的丰富性;在色彩明暗方面,可以选择明亮的色彩,这样能展现出欢快的餐饮场景,更符合学生对“吃”的理解。美术学科语言包括色彩、形状、明暗、结构、材质、空间、肌理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将不同的学科语言融入画作中,展现自己的创意。

(三)参与实践,深化审美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基于这个特点,组织他们参与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生活性资源,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服务生活、改造生活,提升审美意识。

手提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可以结合它,组织学生参与手提袋创意设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手提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给他们展示各种不同样式的手提袋,让学生认识到实用和美之间并不矛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尝试从这些看似无用的物品中体会“美”。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手提袋的制作要领,并让学生将收集到的废旧物品融入手提袋的设计中。学生要试着从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审美创意。在造型方面,要突破传统的长方形造型,试着加入菱形、圆形、三角形、扇形等其他造型。在色彩搭配上,要尝试运用剪切、粘贴、缝补等方法,将不同颜色的废旧物品融合在一起,让色彩更丰富。此外,学生还可以将废旧物品制作成小装饰物,添加在手提袋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利用生活性资源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些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升审美认知能力。

结语

美术课程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性资源,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展开创新性教学,打通课堂内外的界限,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提升美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迪垒.美术教学自创绘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2):61-63.

[2]张学而.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0(17):43-45.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应用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