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探析

2024-06-10 21:55田双双黄书嫔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价值

田双双 黄书嫔

摘 要:志愿服务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和奉献,是在政府之外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随着注册志愿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志愿服务精神的广泛传播,志愿服务越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日益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迈进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志愿服务这一社会第三方行动的支持与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这为志愿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晰了价值旨归,也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道德实践;价值

最新的全国志愿者总数年增长曲线显示,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飞速增长,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1],“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2]。新时代,如何发挥志愿服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挖掘志愿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潜在价值,已经成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必须回应的时代之问。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志愿服务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探寻志愿服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价值,首先就要明白志愿服务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志愿服务的价值。

志愿服务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和奉献,是在政府之外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志愿服务是在一定的精神理念指引下,由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无偿为社会和公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为,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善心,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资源等投入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无偿援助服务之中。从国际社会来看,由于各国之间在传统、制度、信仰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机构以无偿性为主要特征来界定志愿服务,有组织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来界定志愿服务,也有学者以自觉自愿为主要特征来界定志愿服务。尽管国内外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有很多,但其内涵实质是一致的。各种定义的表述虽不一致,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理解志愿服务,其实质均属于自愿、无偿、利他的实践活动。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自觉从事的社会服务活动。自愿自觉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志愿服务受志愿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驱动,是志愿者出于自己的信念、良知和责任而自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不存在任何的行政命令或义务性约束,没有任何强制性。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就志愿服务的特点指出,“服务出于个人自愿”[4],这一定义对志愿服务强调的也是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突出的是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其次,志愿服务是不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与经济活动或市场行为不同,其不以营利或获取其他报酬为目的,而是提供非利益相关性的社会公共服务。不计报酬的奉献是志愿服务的真谛所在,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志愿者组织的誓词中,参加该组织的志愿者应该做到“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志愿服务把人的尊严、信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以及基于共同理想和公共利益的公民意识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最后,志愿服务是一项以利他为目的的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广义上指以造福近亲属以外的他人(个人或团体)或环境的所有活动。狭义上是指无偿为非营利机构工作。”[5]志愿服务坚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求,是一项利他而非利己的公益性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具有自愿性和利他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6],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志愿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探究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价值成为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必然要求。

(一)志愿服務有助于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7]作为一个具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要带领比以往所有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总人口还要多的人一起迈入现代化。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希望迈入现代化的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处于较高水平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国民整体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这个国家注册志愿者人数特别是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的多与少。

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志愿服务是实现人们全面发展、促进个人成长为完整的人的重要道德实践路径。进步精神作为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是志愿者在践行志愿精神中的必然结果。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进步,更助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有进步,所以人们愿意成为志愿者,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因为有进步,所以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全社会也愿意为更多的人创造弘扬志愿精神的机会和平台,人们也就有更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2亿人,组建了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实施了文明实践、阳光助残、环境保护、为老服务等多主题的1127万个志愿服务项目[9]。这些数据背后彰显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也更加证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本身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志愿者人数的多与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断扩大的志愿者群体有利于推进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将以独特的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志愿服务的本质,就是人们社会参与的一种道德实践。发展志愿服务,在于推动人们把高尚的思想认知转变为具体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人们把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实践,并在道德实践中有效促进自身的道德认知。新时代,志愿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拿出闲余时间或财物去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志愿精神的支撑下,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三次分配实质上是民众自发的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目标的道德实践活动,第三次分配做得好,既不会伤害效率,又能促使物质生活领域的财富公平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道德风尚都得以改善,如此,它就能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从事慈善和志愿服务就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道德时尚。”[12]事实上,志愿服务带动下的第三次分配不属于市场分配,也不属于政府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志愿服务内蕴普惠大众的道义伦理,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引发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呈现出参与面广泛、覆盖面广泛、服务内容深入等特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受好评[13]。志愿服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覆盖了社会的多个领域,服务的内容多样,在全社会凝聚起了强大的共识,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14]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大力发展经济,最关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全体中国人民一起迈向富裕的共识。志愿服务的发展为这一共识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凝结了强大的思想共识,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5]我国社会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明层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

志愿服务“是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志愿者通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及有需要的民众,为其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帮助这些受助对象满足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志愿者的一种社会需求,通过关心和帮助他人,志愿服务使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产生了亲密温暖的人类情感,这就满足了人们对于爱和归属的需求”[16]。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注册成为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利用闲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不是金钱或其他利益的驱使,更多的是源于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大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安全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持续上升。马斯洛需要層次理论提出,“尽管就一般规律来说,我们在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能转向高级需要的满足,但值得观察的现象是,人们在满足了高级需要,并获得了价值和体验之后,高级需要会变得具有自治能力,不再依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17]。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当这一高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对这一高层次的需要产生某种惯习,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注册成为志愿者,而且在参与志愿服务后会愈加热爱志愿服务,这也符合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实际。

事实上,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求回报地为他人提供服务,自然会得到受助者的尊重,如果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更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而志愿服务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让人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而产生较大的自我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建立在人们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随着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将有更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主动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目标,他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也会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发展,更好助力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8]新时代,伴随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是带动着众多爱护环境的有志之士加入环境保护行列,其中就不乏志愿者的身影。

在粗放型经济发展中,环境曾经遭受过破坏和污染。新时代,人们感受到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天变蓝,水变清”的美好,大家的环保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目前,志愿服务在环保领域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实践调研、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公益行动等领域。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志愿活动、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环保公益创业大赛等。

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为例,这项活动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在不少城市有了较好的发展,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时勉励他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19]。当前,有不少地方政府发出号召,鼓励大家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主动到所在社区报到,自愿成为社区垃圾分类引导志愿者,这很好地推动了人民群众做好垃圾分类、积极爱护环境的理念和行动。可以说,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志愿活动的举办,提升了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也带动了全体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为创建美丽中国注入了强大的人民力量。

随着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意识深入人心,更多的人自愿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这种志愿环保意识有助于带动整个社会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而不断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五)志愿服务有助于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参与国际事务已成为我国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中国志愿者的身影日益出现在国际大舞台,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以团中央、商务部发起实施的重点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为例,自2002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派遣数千名青年志愿者服务于海外,他们用专业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国外民众的广泛好评。该项目在充分考虑受助国需要的基础上,与受助国签订相关服务协议,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的方式,在约定的时间派遣优秀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受助国开展为期半年至2年(一般为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地区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汉语教学、体育教学、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综合培训、社会发展等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海外志愿服务过程中帮助了外国朋友,也很好地传播了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青春力量。

新时代同样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志愿服务在新时代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意义呢?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自信、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其中就有志愿服务文化。然而,近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其在工业文明中建立的自信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形成强势姿态,往往是影响别国,而不善于虚心学习,导致其他国家的反感”[21]。志愿服务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中获得了发展,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文化歧视,尤其是志愿服务文化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让西方国家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缺陷与不足。志愿服务无形中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打开了新的通道,为各国间的文明互鉴提供了可能,更为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援助世界各国的脚步没有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积贫积弱,但先后向亚非拉和东欧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选派志愿服务人员[22]。尽管局部依然存在摩擦,各国的主流价值观依然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世界各国之间充满着友爱与互助,并不影响志愿精神获得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践行。

我们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伴同行。随着“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近些年中国一直坚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派遣援外志愿者,支持当地发展教育、医疗、体育等,这是中国用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在众多援外志愿者中有很多大学生,他们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特有的精神风貌,将志愿精神带向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好评。除了对外援助,在当前的国际赛事、会议中,青年志愿者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志愿者们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23]。

随着“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中国海外志愿服务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世界共同体的认识将不断加深。志愿服务将会成为推动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載体,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道德力量,更好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三、结语

微光成炬,德耀中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唯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2][6]民政部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5、129、124-125.

[3] 彭柏林.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志愿服务伦理价值分析[J].湖湘论坛,2023(1):25-33.

[4][5]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25、25.

[7][10][15][18][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2、22、23、23.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9] 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2亿,志愿服务队伍135万支[EB/OL].(2024-03-01).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721449.html.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2] 孙春晨.第三次分配彰显道德之光[N].光明日报,2021-10-25(15).

[13] 张翼.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2-41.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6.

[16] 魏娜.志愿服务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

[17]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6.

[19] 习近平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 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N].人民日报,2023-05-23(1).

[21] 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8.

[22] 迟云.社会的良心与善行——聚焦社会志愿服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89.

[23] 王义明,谭建光.青年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1.

责任编辑:尔东

收稿日期:2024-03-28

作者简介:田双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高校重点人文基地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黄书嫔,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23MSZ010)、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机制研究”(2023KY0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价值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