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06-07 09:04陆勇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陆勇,高级教师,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科研处副主任,历史教研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秀案例“‘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摘 要】文章根据南宁市第三中学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维”劳动素养目标校本化表达,探索以家史、校史、乡土历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获取的新途径,设计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设计沉浸式的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四维”劳动素养校本化评价标准,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由此,提出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要求。本文结合南宁市第三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目标、教育资源获取的途径、教育教学实施的策略、教学过程实施的方法以及评价标准。

一、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维”劳动素养目标校本化表达

劳动教育和历史教学都提出了各自的素养要求,即劳动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二者既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也有自成体系的一面。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教学的“语言”将劳动素养进行“翻译”,历史教师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劳动教育,以实现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建立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劳动素养目标。

一是在培育学生历史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适时地突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的劳动基本观点,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是在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史,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性,树立科学的劳动发展观。

三是在培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史料进行实证,掌握脑力劳动、理论研究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实证能力,养成良好的脑力劳动、理论研究习惯,形成锲而不舍的劳动品质。

四是在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脑力劳动、理论研究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科学解释能力,如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将各种资源作为论据,解释或证伪某个观点,养成良好的脑力劳动、理论研究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劳动品质。

五是在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感悟、史料的分析和历史规律的把握,树立爱国主义劳动观,形成无私奉献的劳动品质。

综上,笔者整理出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劳动素养目标校本化表达(见表1)。

二、以家史、校史、乡土历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获取的新途径

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學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要组织学校、教研部门、学术团体等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注重将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先进人物事迹、民族文化、民族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2]劳动教育的发生机制源于生产和生活,劳动教育课程是与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课程。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产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远离自己所处地区和时代的历史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获取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教学资源时,要根据历史研究的书面材料、文物遗迹等,有目的地搜集家史、校史、乡土历史,以填补常用的历史教学资源,如史籍、图片、档案等的空白。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家史、校史、乡土历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时间一般较短,不一定能涉及课本所述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家史、校史、乡土历史材料与传统的史籍、档案历史教学资源等必须一起使用,相互印证。另外,由于家史、校史、乡土历史资源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使用率较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挖掘与整理,使其成为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富矿”。基于此,普通高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历史教学资源搜集活动,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笔者将有关典型案例整理如下(见表2)。

三、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将劳动教育、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需要明确的是,劳动教育在融入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活动服务于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可主次颠倒,把历史课上成了劳动课。因此,整个教学设计要遵循相关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入要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优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剖析,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解释,从而在历史教学优化过程中实现劳动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教师需要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内容进行筛选、拆分,有机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适时拓展分析关于劳动的典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据,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需要运用好历史课本中的素材。写入历史课本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但课本受限于篇幅,对于这些人物事迹的相关史料记载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既符合本课的历史教学主线,又与劳动教育相关,且可分析、可挖掘的史实,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点时,既能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得到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方面的提升。

(三)在历史解释中强化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3]例如,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以下简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选用了两幅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这两幅壁画绘制于5000 —6000年前,分别描绘的是收割和放牧的劳动场景,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情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在对这些史料的分析讲解中,教师应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4]。

(四)设计体现劳动教育导向的教学主题

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摄或重构,通过主题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主题式探究,以此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或史料散落在教材的各处,教师以劳动教育导向设计教学主题,可以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同时,也可以从劳动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发展的脉络,拓展学生历史思考的维度。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融入主题重构教材内容,将这一课的主题定为“劳动创造文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将“劳动创造文明”这一主题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将教材中“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节内容以劳动的视角切入,设计为第一部分“人类文明在劳动中诞生”,讲述劳动促使猿进化成人,并推动人类逐步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第二部分“劳动者的进步与分工”阐述人类从采集者变成耕种者,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第三部分“不同文明的劳动者”,以不同文明的劳动者为切入点分析同一时期的不同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了多元的文明形态,阐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教师通过设计主题,重构教材内容,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四、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设计沉浸式的教学过程

沉浸式基础理论是心流理论,心流理论的核心是人在技能与挑战匹配时能达到心流状态,即产生愉悦和满足的心情,并产生持续进行任務的动力。将沉浸式基础理论运用在教学设计中,即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任务或挑战,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此挑战。如果挑战太难,学生在尝试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而且会陷入焦虑,感受不到过程中应有的乐趣和满足。如果太简单,学生会感到无聊,迅速放弃了当时的体验。

要让学生在沉浸中产生心流,就必须给学生设置与其能力匹配的任务或挑战,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实时的反馈。根据心流理论,常见的沉浸式设计法则是叙事性设计(讲故事),即利用情境、角色、气氛、情节、节奏的设计来让观众融入故事本身当中。

综上所述,为适应劳动教育的发生机制源于生产和生活这一特点,根据沉浸式的相关理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沉浸式的课堂情境、史料研习与合作探究,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沉浸式的课堂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劳动实践的历史情境

高中生年龄尚浅,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需要了解、体验、感受劳动实践活动的状况和劳动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完成劳动教育的过程。历史也是如此,学生必须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才能理解和解释历史。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的历史情境和劳动实践情境。如对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师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选取典型历史人物——洛克菲勒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以“创业者——洛克菲勒”的视角创设情境,并依据情境设置问题一:“假如你是洛克菲勒,请你用充足的理由说服你的合伙人,炼油业充满商机,并可以大赚一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化学工业的发展,设置问题二:“假如你是洛克菲勒同时代的创业者,你遇到了投资人,请你说明理由说服投资人投资你的创业计划,除了炼油业,还有哪些行业充满商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工业、电力行业等的发展。学生通过贴近劳动实践的情境,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相关知识,加深理解。

(二)沉浸式的史料研习:培育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史料研习活动

学生实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及对劳动认识的提升,不是简单地由教师给出答案,而是学生自己依据相关史料,经过实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劳动价值观的熏陶。依据沉浸式相关理论,在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匹配学生能力的阶段性任务,同时运用叙事性设计,将史料研习的过程设计成一个充满挑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角色、气氛、情节等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产生完成挑战、享受情节的愉悦感,避免过度的理论研究或纯书面研究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如前文所述,家史、校史、乡土历史作为更为贴近学生的历史教学资源,通常以口述故事、历史片段、轶事趣闻的形式存在,开展沉浸式劳动史料研习活动十分适合。基于以上考虑,南宁市第三中学基于家史、校史、乡土历史开展了关于劳动的沉浸式史料研习活动(见表3)。

(三)沉浸式的合作探究:开展基于劳动史的合作探究学习

沉浸式理论包含条件因素、体验因素、结果因素,其中体验因素要求参与者对活动有绝对的掌控感,因为当参与者能够自主地决定活动的诸多发展因素时,能较快地形成心流。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探究活动本身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搜集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探究活动的掌控感。同时,探究性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心流。另外,合作学习所形成的氛围也会促使学生相互影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考虑,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就成了形成沉浸式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搜集史料),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对于重点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遇到问题,通过脑力劳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研讨会、主题分享会的方式,实施基于劳动史的沉浸式教学(见表4)。

五、建立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四维”劳动素养校本化评价标准

由于历史教学融合了劳动教育,即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又培养了劳动素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时,也要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反映其中,以实现呼应(见表5)。

综上,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历史课堂及各种形式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在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要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从课堂走向课后,注重知行合一和形式创新,充分彰显历史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5]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实现历史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共进,开辟“五育并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4-1-2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20-09-16)[2024-02-20]. http://www.gxzf.gov.cn/html/gxyw/t6265427.s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2024-1-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4]李杰,何成刚. 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探析 [J]. 新课程评论,2020(10):28-33.

[5]姚智. 劳动教育意蕴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 中学历史教学,2021(7):34-36.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