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强 仲小敏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与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紧密相关,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内容高度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学科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美育浸润行动促进该理念的培育、地理研学旅行赋能该理念的铸造、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该理念的培养、大概念教学引领该理念的迁移以及提升地理教师对该理念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中地理教学;美育浸润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6-0003-05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诠释了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一[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与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紧密相关,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念与指导思想[2]。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聚焦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将地理课程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相融合、地理教学改革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结合,阐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利害关系,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对金钱利益无休止的追求,引发对大自然恣意的攫取,虽然积累了充裕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数量庞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这使得我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自然环境限制,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我国应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核心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面实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这一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同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代表了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新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文明的新内涵。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在逻辑
为何地理学科具有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天然优势?对两者内在逻辑契合度进行探讨有助于正确理解该原因。在科学内涵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3]。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课程纲领性文件的核心要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懂得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学会如何与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物种和谐共生[4]。高中地理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科书蕴含着人地协调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因此,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成为历史必然。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及理念契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5]。高中地理教学意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指引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了解生态环境易被污染破坏的一面;懂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培养具有从地理视角欣赏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能力,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从以上地理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可以看出,其内涵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统一
地理课程目标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具有正确认知。当面临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时,使学生能够懂得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正确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知晓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懂得社会经济若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和欣赏大自然,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者。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美丽中国目标[1]。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建设目标与地理课程的目标高度统一。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准则,新课标包含许多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渗透和融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地理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地理课程标准中与该理念契合的相关知识和思想,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渗透与融合该理念的切入点。从新课标中的具体细节可以看出,其旨在引导学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时能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内容和新課标学业要求两部分内容,发掘并梳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紧密相关的主要知识、方法和思维(表1)。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展现
基于新课标研究地理教科书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将该理念渗透和融合于地理教学中的关键。本文以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国地图版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为例,梳理其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关的知识点,统计了知识点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表2)。
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每一章节都有正文、思考、活动、案例、自学窗和问题研究等学习内容,以这些学习内容为基础梳理其中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关的学习要点数目;湘教版以正文、探究、阅读和活动部分为统计对象进行计量;鲁教版以正文、问题、知识窗和活动部分为统计对象进行计量;中图版以正文、思考、阅读、探索、学习指南、名词链接和案例研究部分为统计对象进行计量。经统计发现,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的教科书中分别有72、73、76和83个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关联的知识点,该理念始终贯穿于不同版本的地理教科书中。据上述统计,高中地理教科书清晰显示出人类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法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
1.美育浸润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培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提升学生审美感知核心素养[6]。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育学生欣赏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审美品格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美育渗入课内外的各个环节,春风化雨润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价值观。康德曾言“大自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还包括无比丰富的大自然的诗意美和魅力,它们触动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7]。由此可见,热爱与尊重自然与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审美情感紧密相关,可启发学生在审美情感视域下欣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进而从审美情感视角反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养成。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浸润行动可引导学生在课内和实践中感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提升学生审美品格。例如,地理教学可依托多媒体和VR技术展示秀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给予人类在视觉上的享受与冲击,温润学生心灵,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如广西龙脊梯田是山又是田,其独有的地形和优美流畅的线条构成一幅璀璨的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通过呈现龙脊梯田等秀丽景象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感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相较于优美的景象,丑陋的景象往往更能够给人内心深处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唤醒人类的忧患意识[8],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河流断流、湖泊污染、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等,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这些生态环境的丑陋荒诞,将会给学生以无法言表的痛苦、揪心、恐慌和憎恶之感,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震撼,令学生对大自然心生敬畏,激发其对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
2.地理研学旅行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铸造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层面也应有所作为。传统地理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实践”。这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培育极为不利,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仅依赖灌注式的教学将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更直接的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会比课堂知识的传授对理念培育更好,理念和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与外界自然环境建立紧密联系和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养成。
地理研学旅行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学生能够通过研学旅行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真正的联系和思想上的“碰撞”,亲身体验、领悟、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例如,从深化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出发,选择云南滇池作为地理研学旅行目的地,学生在领略滇池秀丽风景的同时调查滇池的基本情况、水体污染原因、治理措施、治理成效并展望未来。通过此次研学之旅,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尊重、不爱护自然,而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无穷祸患,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培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为主题,将学习置于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当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时,仅依靠单一的地理学科,固守地理学科边界,不利于预防和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跨学科性质,是现代化教育中不同学科共同关切的焦点,也是联结不同学科的纽带[9]。在人类与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物质跨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城市病和各种资源枯竭等,这些棘手的问题不仅涉及地理学,还与数学、化学、生物、物理、政治、历史、经济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而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地理学天然的跨学科性能够推动学生对真实情境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结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预防和治理各种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大概念教学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迁移
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需要学生对该理念具有整体理解与迁移应用能力。若仅是简单沿袭知识本位,受困于固化的学习情境,将不利于学生对真实世界中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分析与解决。地理学科内部线性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课程内容结构化,止步于浅层学习,欠缺对知识网络的整体把握,而学习情境固化致使学生无法融通各知识点,丧失对现实的解释力,阻碍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落实需长久之力,其目的在于将其落实到每一节地理课、每一个学习情境、每一项活动实践中,内化于学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于学生的实践行为,关键在于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高中地理教學之间的连接点,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与该理念之间的有效连接,而大概念教学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最佳途径。
大概念可打通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学习,亦可联结学校教育和真实社会[10]。地理学科大概念具有较强的统摄力,反映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其核心方法和思想。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科大概念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使其结构化,从而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5]。大概念教学可有效解决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割裂化、浅层化与碎片化问题,可有效整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最为核心的育人目标,它从宏观视角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引领学生基于大概念角度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指引学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者。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注定是高中地理具有统摄性的大概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概念统领下,将地理课程内容应用于跨章节的整合性教学设计中,对地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让地理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学生能够开展多层面、多层次探索,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科大概念的深入理解与迁移应用。
5.提升地理教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知
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德行,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时,教师自身固有的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12]。地理教师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地理教师自身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理念构建。部分一线地理教师缺乏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深入学习,缺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系统培训,导致所教学生对该理念的理解深度不够,存在对知识理念学习的浅层化现象。因此,一线地理教师应不断修炼,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系国家,全面贯彻党的政策方针,保证地理课程实施方向与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教育管理机构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层次地举办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各级各类培训课程。通过相关培训,一线地理教师首先要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拥护者和践行者,真正把该理念内化于心,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该理念为中心设计地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标准等,自主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中心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陆大道.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如何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J].经济地理,2023,43(3):1-5.
[3] 樊杰,李思思,郭锐.中国式现代化与我们的使命担当——对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的讨论[J].经济地理,2023,43(1):1-9.
[4] 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7] 康德.判斷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叶先进.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J].地理教育,2016(11): 11-13.
[9] 吴春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23(08):8-12.
[10]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41(6):64-77.
[11]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2] 李家清.机遇与挑战:走进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时代[J].地理教育,201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