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年 闫震
【摘要】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领域,以实际问题、真实情境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多学科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流意识.文章选取“探寻年、月、日的秘密”这一主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通过设置三个教学活动以及九个学习任务,从“日”这一时间单位入手,经历“月”“年”的时间维度的提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量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学习;综合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综合课题(编号Z2022X0555)《核心素养视阈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跨学科主题活动“探寻年、月、日的秘密”作为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活动模块的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该活动是在学生第一学段认识了时、分、秒等时间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为一般的关于度量时间的量,多维整合数学、地理、科学、历史、美术、信息与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量感、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
一、“探寻年、月、日的秘密”活动目标
第一,经历查找资料、阅读分析资料的全过程,绘制年历,交流分享关于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件印象深刻的故事,利用整体思维看待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提升學生数学阅读的能力,探究年、月、日之间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感悟时间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量感、数学运算能力、应用与创新意识.
第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的角度探究古今度量时间的异同;结合美术知识绘制年历,发挥美育价值;利用地理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了解四季、时间的更替,综合培养学生科学观念,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三,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经历整合、应用、反思及改进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更加完善的道德品质.
第四,就育人价值层面,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立足生活实际,聚焦真实问题,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同时,多维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探寻年、月、日的秘密”的学习规划
如下表所示,教师以基本单位“日”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时间维度的提升,经历“月”,最后到达“年”这一维度,安排3个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探寻年、月、日的秘密”的预设教学环节
(一)活动1:一年中特殊的一天
活动1整合了数学、信息与技术、美术、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年历,标出年历中特殊的一天的位置,它既可以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也可以是不同的节日、节气,学生需要组织语言对这些特殊的日期进行交流表达.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求学生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或故事,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任务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年历.教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将查找资料并绘制年历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需要利用美术知识绘制年历.
任务2:交流分享年历中某一天的故事.教师提问学生记忆中具有纪念意义或是印象深刻的一天.
任务3:在年历中寻找特殊的一天(如节日、节气).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节日、节气背后的历史或故事,并引导学生在年历中继续寻找节日或节气.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问题聚焦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这是对时间单位的具体表达,利用这一确切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同时让学生在信息与技术课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提升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绘制年历的过程意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发挥美育价值.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二)活动2:月份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活动2综合了数学、科学、地理、历史、信息与技术学科的知识,利用学生绘制好的年历,再次使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月”的概念,结合活动1中有关“日”的问题,梳理日与月之间的进制关系.同时,学生经历观察、整理的过程,发现不同月份具有不同天数这一问题,引出对大月、小月的记忆方式.结合历史,通过古今对比,了解古人的土圭之法,尝试利用节气划分四季.这一活动既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引导,让学生热爱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1:通过比较,观察每个月有多少天,引入大月、小月、特殊月的定义方式.
任务2:尝试记忆大月、小月、特殊月,它们分别是哪几个月份.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记忆不同月份的天数.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会利用奇数与偶数的规律以及双手握拳的记忆方式.
任务3: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土圭之法来划分四季,尝试划分四季,给每个季节中的节气进行归类整理.教师展示PPT,叙述有关土圭之法的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解释古今之法的历史对比.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视野下,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的思维方法.学生了解并掌握日与月之间的进制关系以及不同月份会有不同的天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感及数学表达能力.同时,引入古人“土圭之法”以及二十四节气,综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与地理、历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活动3:了解平年与闰年
这一活动综合运用了数学、科学、信息与技术学科,继续探究关于月与年的进制关系,在时间的度量上将单位继续扩大,让学生学会对平年和闰年进行多种方式的辨别,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考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从年、月、日的整体视角去思考问题,梳理年、月、日的整体关系,体会时间的变化,提升学生的量感.
任务1:通过观察,了解一年有多少个月份,知晓月与年的进制关系.学生认真思考关于“一年有多少个月”的问题,体会月与年、日与年之间的进制关系.
任务2:查找资料,交流有关平年、闰年的区别与发现,对平年、闰年进行辨别.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年与闰年之间的区别,启发学生思考天数、2月的不同以及年份数与数字“4”的关系来对平年与闰年进行辨别.
任务3:归纳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对“年”这一时间单位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了解平年与闰年的相关知识.该活动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月与年之间的进制关系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数感、数学运算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的差异,并能掌握多种方法以正确辨别平年与闰年,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规律性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坚持以数学学科为主导,跨越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数学学科作为主要导向,援引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最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持续性探究实践,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等的发展,通过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教研模式,打破“互不往来”的传统学科教学观念,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探讨,多维统整多学科知识内容.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也愈加深入.在教育事业当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能否对这堂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够跟随着教师的课堂设计继续探究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加入,恰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突破以往有限资源的束缚,寻找适合学生学习、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基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检索更多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学习资料.另外,将信息技术合理使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简化粉笔书写的过程,而且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信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发散思维,形成认知结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够结合当前学段特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获得新知,建構自己的认知结构.然而,对于每一名学生个体而言,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也就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学段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问题,力求各类学生都能将所有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不会因为问题的不适宜性而脱离课堂.同时,因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也应当是开放的,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个体差异性,其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不同答案,发挥好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敢于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生活实际,链接生活,注重应用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模式,其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文章的主题活动“探寻年、月、日的秘密”源自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的度量单位,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回到生活实际中会被提及的日期、节日、节气等问题,达到了最终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的活动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援引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值得深思、值得解决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友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点[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5):24-28.
[3]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