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锐 张学炬
[摘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师德建设这个“根本”不动摇,为立德树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做好读书引领工程;鼓励老师们进行专业写作,做好信息化提升工程;用好学校周边的资源,助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专业发展;读书;提升;师德;信息化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先进的生产力,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决定着教育的面貌,而且还影响着教育的未来。因此,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应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入手,无论怎样发力都不过分。2022年4月19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构建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新格局,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这为新时期的师资建设指明了方向。
扎扎实实地抓好师德建设这个“根本”不动摇,为立德树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师德是教师最根本的“德”,不仅是立言之本、立行之本,而且还是立业之基,兴教之源。教师专业化,首先是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时加强职业认同、身份认同,树立起底线意识、红线思维。否则,立德树人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时时抓,处处抓,始终坚持不懈,驰而不息,警钟长鸣。
用好时政新闻、国家的教育方针、身边的道德模范,对师德教育做好“大水漫灌”。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了让老师们及时了解国家的大事、关于教育的最新方针政策、新课改理念,学校应在每次的例会上,都照例先拿出十分钟的时间学习上级的文件,既学原文件,也学如《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上解读的文件,以便让老师们学懂、悟透,并助推学习不断走深、走细、走实。同时,对身边优秀教师的高尚思想、先进事迹等,也要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推广,既让他们有一种深切的获得感,也会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知道自身的差距在哪里,应往哪个方向努力。
用好节假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师德教育做好精准滴灌。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师德学习的黄金时间。学校可以不失时机推出“政治素养教育”“法治教育”“職业道德教育”“文明素养教育”“党员先锋岗教育”等板块,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中授课,对老师们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文明素养、语言素养、行为素养等进行大提升,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当明确什么该去做、什么坚决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使他们知敬畏、懂知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用好谈话谈心这个常规手段,帮助教师打通思想上的堵点、心理上的瘀点、精神上的“惑点”。教师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也经常受到来自家庭、社会上的压力,进而,导致情绪上的不稳、思想上的波动,甚至会影响教育教学。学校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观察并捕捉他们的这些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介入,果断干预,打通堵点,化解淤点,鼓励他们勇于战胜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扬起生活的风帆,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做好读书引领工程
“书籍是人类成长的阶梯”,更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在所有的成长路径上,读书是最快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农村学校的资源本来就较为短缺,而读书则是最普适、最经济的资源。为了鼓励老师们多读书、读好书,学校每年都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图书的更新,并订阅《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并精心部署好教师图书室,增加了信息化设施设备,使老师们可看书、可读屏,可坐、可躺。同时,确保室内环境干净、明亮、舒适,为提高老师们的阅读体验,想方设法做好各种必要的供给服务。为了提升读书的时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对教师读书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指导
首先,出台了《教师读书实施方案》,让老师们先读起来,每学期至少读两部名著,不限书目,不限内容,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既能见缝插针地提升自己,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榜样的示范。其次,做好读书分享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读书沙龙会,让老师们谈谈读书的内容,说说读书的体会,交流交流读书的经验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提升读的能力,在读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同时,又在谈中加深了读书的体会,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策略,使阅读不断走深、走细、走实。
(二)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写作
读和写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读是一种输入,写是一种输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校又鼓励老师们拿起笔来,把读后的感悟写下来,并认真反思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收获,然后诉诸笔端,把好的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再返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学工作更加主动自觉,更有的放矢。不少教师还把文章投稿到报刊,一旦发表了也是一种反向激励。在这方面,学校领导当走在前列,读在实处,做出表率。如学校校长可以把《习近平著作选读》等书籍拿在手里百读不厌,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等方面的论著也是经常摆放在案头,抽空就读。在读的同时,也可以写一写,写教育教学反思,写学校管理反思。此外,还可以写写教育教学评论,鞭笞教育中的假恶丑,倡导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所写的文章能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对老师们也是一种极大的引领。老师们在教中读,在读中教,在教中写,在写中教;每一个环节都对老师自身是一种提升,并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把“读”纳入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的考量因子,并大张旗鼓地表彰读书行为读书不但可启教育之真、能育成长之善、彰显人性之美。而且,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育人,是一种教学生产力。教师对读书的态度和热情对学生也是一种有效引领。因此,学校对于会读书、善写作的老师,根据阅读的数量、学习记录和发表的文章等,在评先树优、支撑晋升中,都给予一定的倾斜。
二、做好信息化提升工程
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而且也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完善了育人生态,成为教育提质增效的助力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并以此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
时下,各校的办学资金有限,因此,当多方面筹措资金,提升学校发展的“硬实力”。如,基层学校可以向当地政府部门积极申请专项资金,购置最先进的一体化教育教学设备,对教室、功能室、教师办公室等进行全部信息化武装。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地为老师们每人配备起一台笔记本,使教育教学真正走上了信息化的路径。
(二)鼓励老师们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强大的声光电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专注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当鼓励老师们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使用能力和水平。如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电子白板的操作技术、常用表格的绘制、文档的保存和提取、页面的切换等实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老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门外汉”成为“门内汉”,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熟练地利用信息化技术上课,才能更好地助力课堂教学,把课上得摇曳多姿。
(三)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活动
为了提高老师们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技能,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公开课比赛,把老师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作为考核的一项硬性指标,从而,敦促广大教师深研信息化教学技术。
三、加强教研,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教学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事业,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必须确保科学、规范。但,结合具体的学科、具体的课题怎样讲授才能使之更加吻合教育教学规律,如何育才能更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更能符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都必须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为此,各校还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措施。
(一)制订科学严谨的教研工作计划
教研工作计划是教育教学的行动纲领,规范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学校当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计划的制定,在科学论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台长远规划、学年规划、月计划、周计划并确保详尽,具备可操作性,为老师们教什么、如何教提供了明确的路径遵循。
(二)加大日常教研的密度,提高力度
学校的教研既有针对新课程理念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论述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而展开的大教研,也有针对学科教师教学中的一些疑惑而进行的专题小教研,又有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的深入研讨。每次教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内容、严谨的过程,避免假大空,避免走形式。教研既有集中也有分散,要既有线下,也有线上,既有单独的学科研讨,也有跨学科研,既有校内研,也有与兄弟学校合作单位的跨校研,更有跨区域的研。同时,研既有日常教育教学间隙中的研,也有节假日期间的研,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此外,为了提高教研的质量,学校可以把教、读、研、写融为一体进行研。一旦教学中有了困惑,老师们便随机展开小组研讨,如果遇到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进行读书学习提升,然后,再集中研讨,一旦有了成果,便写出论文,加以梳理和成果保存。
(三)邀请上级教研主管部门领导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
为了提高“研”的质量,为老师们科学“研”把舵领航,学校可以邀请区域教研室的业务领导、部门教研室的业务领导,进行具体指导,以提高针对性、时效性。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或现场授课,提高老师们的业务理论水平和课堂教育教学技巧。
四、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学校如果关起门来搞教育,闭门造车,老师们就会像井底之蛙一样,无法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为了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
不管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展的是公开课活动,还是研讨活动、课题报告什么的,学校都应尽量多派人去,以便使更多的老师接受新理念的洗礼,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回来后,做好经验的推广,及时召开汇报会,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尽快把取来的“经”转化为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教学生产力。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结对子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
提高学校的教研能力,提升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定期、不定期地与其它学校联合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以开阔老师们的眼界,在相互比较中发现缺点和不足,并想方设法加以提升。老师们通过相互赛课,在相互对比中寻找自己发展中的不足,然后再及时弥补。
(二)做好课题的研发工作,使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走深走细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针对老师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我们就把这些问题列为公关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在打破各种“中梗阻”的同时,也能提高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
(三)用好学校周边的资源,助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所在地的中心店镇尚寨村有着竹马的非遗物质文化传承,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学校适时地把竹马引入校园,并开发出竹马校本课程。该活动一进校园就产生了较大反响。竹马威武的造型,飘扬的马鬃,翻卷的馬尾,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想学习。由于场地和师资有限,学校只能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先从高年级学生中选出身高体壮的学生作为“先头连”,然后逐步推广。一时间跳竹马在学校蔚然成风。学校在做好竹马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尝试把该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起来。比如与体育课相结合,体育教师对部分动作进行改编,以便更适合学生表演,这样体育课也会变得生气勃勃;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教师搜集与竹马相关诗词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如李贺的《唐儿诗》,白居易的《喜入新年自咏》等。在校园,常常可以看见学生一边打马如飞,一边吟诵唐诗宋词,诗伴舞、舞配诗,再辅之以音乐,竹马已然成了跨学科教学的桥梁和载体,而学校也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有发展,学生才能有提高。这是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学校唯有把发展教师、提升教师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不懈,驰而不息,才能使教师的整体素养有了较大提升。
当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永远处于进行时。新时期、新阶段、新教育,学校还应重新定位,树立起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做好各种必要的供给侧服务,努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等八部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Z].2022.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Z].2020.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