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梅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文本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保障,立足文本理解、厚植爱国情怀,是语文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整体建构单元目标,细化爱国主义内涵,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的全面性;要立足时代背景,感悟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一致性,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并自主表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语文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爱国情怀 文本内涵 单元教学
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萌芽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非常重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爱国题材的课文。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发挥语文“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一、立足整体目标,理解爱国主义内涵
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爱国题材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大约有40篇,在第一、二学段主要以单篇课文的形式选入,如《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从第三学段开始,编排了专门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是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单元导语,课文或写诗,或叙事,或描绘人,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感。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这是一个让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实现由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根据需要搜集资料;二是结合资料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
以“借助写作背景资料,深入体悟爱国之情”为导入,笔者制订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3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会写24个词语,读准1个多音字“哼”;(2)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爱国之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3)能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整理、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体会这些资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写作运用相关资料,体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把热爱家乡的感情表达出来。
为了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笔者对每节课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系统设定了每个课时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及路径。
(一)在诗词欣赏中感受爱国之情
《古诗三首》中诗人通过精炼的言语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振兴中华的理想,感情真挚而直白。“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诗人陆游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对生前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讽刺。龚自珍辞官南下,写下《己亥杂诗》,描绘了鸦片战争前一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欺压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诗人渴望實现一腔报国之志。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能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及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推测,理解诗句的大意。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借助写作背景等资料,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在文章诵读中体会爱国之情
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表达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作者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使人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课文句式规整,感情表达强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结合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把课文大意说清楚;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等资料,理解文章中运用“潜龙”“乳虎”“鹰隼”等形象描述“少年中国”的用意,理解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原因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小岛》中边防战士驻扎海岛,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坚守、付出。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守岛将士的口吻,把搜集到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介绍海岛生活。了解我国海岛分布情况,体会海防的重要性。通过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付出,赞美守岛将士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凸显平凡中的伟大。
(三)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爱国之情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的瑰宝,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悲剧。《圆明园毁灭》一文用了大幅篇章描写圆明园过去的辉煌,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这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查找有关圆明园建造设计、历史由来和毁灭过程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体会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小组交流,用数据、表格、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资料,表达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探索圆明园毁灭悲剧发生原因的同时,感悟作者的愤怒、惋惜与爱国之情。
(四)在语文习作中畅想爱国之情
本单元习作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意在通过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使爱国之情在语文习作中得以体现。
二、立足时代背景,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查找资料,搜集和课文有关的信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爱国题材类课文大都有特定历史背景,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太了解,会影响学生对文本中爱国主义的感悟。结合本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预习单、课堂学习单、拓展性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如学习《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学生搜集了“鸦片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压和侮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了发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觉悟。
三、立足情感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内涵指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处,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情感。以爱国题材为基础的大单元教学,应从整体入手,紧扣爱国主题,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这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诵读中感受故事,抒发情感
优秀古诗文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精髓,饱含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如古诗文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有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有对权贵苟且偷安,只知享受、不顾百姓死活的腐败生活的愤怒和谴责。在平时的写作、交流中,吟诵古诗文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诵读这些古诗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古诗文大都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结尾都押韵,学生读起来很顺口;接着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如《少年中国说》,课文第一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方法,连用了六个排比,讲述了少年对未来中国的重要。作者非常期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智慧、强大、富有、自由、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国家。第二部分连续用了六个象征,通过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等事物表现了中国的光辉前程。课文朗朗上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等句子结构相同,读起来由轻到重,越来越有气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感染,爱国热情澎湃,自觉产生了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愿望。
(二)品析关键词语,厚植情感
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爱国主题类课文也当如此。语文课堂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传承爱国主义教育。
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了大量段落描写圆明园的昔日輝煌,“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等词语无不显示出圆明园的华美和瑰丽。“奇珍异宝数不胜数,搜藏之丰富,宝物之贵重,价值不可估量,让人惊叹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这些关键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适时介绍:2017年,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青铜礼器青铜羊觥成交价格为1.877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是天价,每一件拍品都超过一亿,有的甚至超过五亿。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再一次震撼了学生,学生再一次明白了什么叫“价值连城”“不可估量”。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闯入” “统统”“拉走”“任意破坏”“销毁”这些词语时,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贪婪、无耻、残暴行径义愤填膺,对侵略者令人发指行为的愤怒,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群文阅读交流,升华情感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立足单元目标,利用整体阅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后,教师可以补充为实现强国梦想为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如邓稼先、袁隆平、焦裕禄等。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些杰出人物事迹的了解,体会他们伟大高尚的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做一张手抄报,讲述英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交流英雄们的卓越贡献,了解英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英雄”的认识由浅层走向深层,由片面走向全面,提升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