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飞 戴英杰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激发共同体情感、增强共同体认同、推进共同体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结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进行整体架构,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下,历经天下观和近代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向新时代转型和跃升的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其实质是将共同体意识嵌入各民族学生的意识领域,在对他们的情感引领中,促使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内涵高度浓缩、极具抽象性的意识集合体,需要在一定的情景和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生成和巩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初步感知是在“根据具体的元素和环境,从他们熟悉的经验和叙述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由点及面、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崇敬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关注两个根本性的转化,即由认知到情感的内化和由情感到行为的外化。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象征教育,即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感知,如石榴籽等比喻物,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征;第二个层次是情感教育,即通过特定的情景和学生的体验,如民族英雄故事会等,帮助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第三个层次是价值观教育,即通过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如在学校模拟公民的政治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三、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立不同课程的实施重点,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溧阳市清安小学作为一所新市民儿童学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左右,他们主要来自维吾尔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校在引领和塑造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一)国家课程:建构共同体意识,激发共同体情感
1.学科课程聚焦横向渗透
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以爱自然、爱他人、爱家乡为融入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的情感。通过拓展课程资源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和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纪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少数民族欢度中国传统佳节的方式,如苗族称春节为“客家年”,要唱“开春歌”,学生在更全面了解节日的同时,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培育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2.班队课程聚焦纵向统整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班队活动是深层次的育人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校以班队活动为载体,活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读本,每学期每个年级开展两个模块的学习活动,全面引导学生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视野去亲近各民族,在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感悟唇齿相依心相连,民族团结一家亲。以三年级班队活动“好大一个家”为例,通过“语言对对碰”“观看民族团结小故事”等形式,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分享和学习少数民族名称的正确读法及其来历,增加民族文化理解,强化团结友爱的意识。以四年级班队活动“赛衣盛会”为例,通过走秀、绘画、舞蹈、制作等活动,全体少先队员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服饰,在体会美、感受幸福的过程中,激发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志向。
(三)拓展课程:强化共同体意识,增强共同体认同
1.社团活动增强文化认同
积极创设和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增强文化认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共识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体验,最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学校每周开展“石榴籽乡村少年宫”社团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社团常年开设葫芦丝、中国舞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课程,并通过家、校、社合力,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如“百变美食坊”邀请来自回族、布依族的家长指导学生制作拉面、油团粑等;社会志愿者进校园,开设了江苏省非物质遗产—史式八卦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技艺项目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开辟了各民族儿童共有的学习乐园与精神家园,学生在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的同时,强化行为体验,激发情感升华,有效增强了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
2.公益课堂增强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儿童基本为流动人口子女,属于跨地域、跨文化的二代移民,因此,他们面临着环境、文化、教育适应等难题。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认同意识,跨越少数民族儿童群体的边界,减少少数民族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异质性,增强少数民族儿童交流、交往、交融的意识。学校与所在区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开设“爱艺术 爱生活”公益课堂,每周六、周日为学校新市民儿童(含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免费的艺术类、科创类培训,满足其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通過参与校社协办的公益课堂,不仅丰富了新市民儿童,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群体,增强其社会归属感,增强了各民族儿童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特色课程:践行共同体意识,推进共同体实践
1.“文化交融”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而中华传统节日则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学校应以传统节日与民族节日为切入口,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儿童的文化自信。例如,学校可以“节日主题周”为载体,系统规划相关活动,如在春节前夕开展“在溧阳过年挺好的”主题活动,各民族儿童一起庆祝新年,通过畅谈新年愿望、打卡本地景点等活动,感悟民族一家亲的心手相连。
2.“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促使学生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通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观革命圣地、游览历史名地的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洗礼,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溧阳市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接受红色传统文化的洗礼;组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参观法庭模拟庭审活动,进入社区开展反诈骗宣传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增进其国家认同感,从而有效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从“大思政”的角度出发,整体架构,有序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2020(1).
[3]彬彬,孔凡哲.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基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J].中国德育,2023(1).
[4]杨茂庆,史能兴.身份认同理论观照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与身份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18(3).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和融教育理念下新市民儿童学校‘小行者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178)及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与建设项目“和融教育理念下新市民儿童学校‘小行者课题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编号:D/2021/02/178)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