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2018-03-23 07:51颜英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中国孔子

颜英

摘 要: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自汉代以来,孔子就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源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近代以来,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孔子的这种地位开始衰落,孔子一度成为知识界必欲去之而痛快的对象,但“九一八事变”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危机空前严重,学界又有一批知识分子重新把孔子阐释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象征。

关键词:孔子;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179-02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4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及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从春秋末期以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开始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从汉代以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孔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认同源泉。

近代中国对待孔子的态度是复杂的。辛亥革命以前,孔子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随着“孔丘革命”“三纲革命”“伦理革命”“订孔”“打倒孔家店”等思想道德精神领域的革命的开展,孔子迅速成为激烈批判的对象,孔子不仅失去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荣耀,甚至一度成为千夫所指的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就连一些被指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也不讳言孔子的過错与罪责。“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中华民族外部危机的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凝又显得非常急迫,这时孔子又被章太炎、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许多知识分子重新树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孔子思想与儒家经典被重新理解与诠释。

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脊梁一再被西方列强击打,民族文化自信逐渐失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日益强劲。即使经过如此严重的打击,中华民族的精神仍然不绝如缕,但却越来越微弱。中华民族的负面精神被不断凸显、放大与否定,孔子的思想与精神也是如此。但随着中华民族的亡国灭种危机的真正来临,孔子再一次被信仰文化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重新树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1934年,梁漱溟在《孔子学说之重光》中指出,“我曾告大家说,中国民族精神,必须在唾弃脱失之后,再慢慢重新认识,重新找回来。”梁漱溟说此话之时,正是日本加紧侵华之际,梁漱溟热切地希冀,“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2]91-98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一文里,梁漱溟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好讲情理,富有理性”“不以宗教为中心”,而开创者则是孔子,“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3]126-127钱穆在《孔子与世界文化新生》里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非宗教性与亦宗教性进行了精彩的表述:“在孔子教义所形成的中国文化里,可以不需别一宗教,也可以容纳任何一宗教。只在不蔑弃不排拒第一(物质生活)、第二阶层(集体生活)中的人生条件下,而容纳各种宗教之共同精神,即是一种牺牲救世的精神,即是发源人类于天性中的一种仁爱慈悲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另外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从历史中寻求智慧,“中国民族,是世界现存人类中最能保留历史,尊重历史,来从历史中求取文化客观真理的一民族。”孔子正是中华民族的仁爱慈悲精神与历史精神的代表,“孔子教义,仍将为后起的世界文化新生运动中,求在人类历史本身内部觅取文化真理者,唯一最可宝贵的教义。”[4]121-122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孔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批判为主,但孔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还是基本上得到公认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视孔子为中国历史之中心:“孔子者,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之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故谈历史者,不可不知孔子。”[5]5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则视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6]282钱穆《中国思想史六讲》也认孔子思想为“中国思想之正统与中心”:“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更把范宣子(“世禄观”)、叔孙穆子(“立德、立功、立言”之“三立观”)一套理论,发扬光大,影响到几千年后人们的生活习惯,此乃中国思想之主干,也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之正统与中心。”[7]17钱穆《孔子传》则视孔子为中国第一圣人、中国文化集其大成与开创新统的代表:“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8]1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虽然不再视孔子为中国历史第一圣人,但仍然把孔子视为中国史学的开创者与卓越代表:“孔子是史学的宗师,并不是什么教主。”孔子开创的中国史学能够“发出许多爱国心来,是最大的用处。”[9]81

章太炎对孔子的态度前后不一。在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发起了“订孔”运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这种态度有所改变。“九一八事变”之后,章太炎对孔子的提倡变得尤为热心,因为这一时期,章太炎把孔子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精神的楷模与倡导者。章太炎认为孔子主张:“无意无必,无固无我”“行己有耻”“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最迫切需要传承与倡导的根本精神。1935年8月27日,章太炎在吴县纪念孔子诞生大会上的演讲中谓“‘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所谓子绝四者,佛教犹然。现为救世计,亦不必讲太高远之道,最平易浅近之道,是为‘人伦为‘儒。孔子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以为士矣。又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人苟能做到此八句,人心世道之坏,决不至如今日之甚。”章太炎盛赞孔子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立国之本在民族主义”,而“孔子称赞管仲,而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内中国外夷狄。后人以为《春秋》之大义。”章太炎谓孔子倡导的民族主义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期延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从孔子以来,二千余年,中国人之受外国欺侮,不知凡几。自汉以来,迭受外人欺侮,无有不能恢复者。”原因就在于“孔子学说深中于人心”,民族主义意识已经成为儒家文化的集体记忆,“儒者提倡民族主义,已深入人心。”因此,章太炎认为孔子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纪念孔子,必须以自己身体当孔子看,有须将中华民族当孔子看。”[10]616-618

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除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历史精神外,人文精神也是其中之一,而孔子则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人文精神的卓越代表。嵇文甫《先秦诸子思想述要》视孔子为“人文主义者”“孔子不崇尚武力,不计算实利,不返归自然,不迷信鬼神,而只讲人道所当然,人心所不容己,所以说他是人文主义者,他理想的社会是人文社会。”[11]8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视孔子为“人本主义者”,“就孔子的学说而论,因为孔子注重道德的实践,他于人生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哲学可以说是人本主义。他以仁为一贯之道,他以忠恕为仁的手段,他以为教育与政治的最后目的也在于仁的实现。这些见解,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但别开生面,并且在于过去竟支配了中国社会至二千余年之久,就是将来对于人生取忠实的态度的人们,一接触了孔子的这些思想,恐怕也仍能感到相当的同情与兴奋的。”[12]65-66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将来也必定有所启发。

孔子是个教育家,是中国民间教育的重要开创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也视孔子为中华民族教育精神的代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视孔子为中国教育职业化的开拓者、中国的苏格拉底,“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仍占一极高地位,吾人以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13]68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亦视孔子为中国教育界的伟人,甚至超越于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上,“孔子为儒教的元祖,具崇高的人格,兼文学的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继往圣,开来哲,他贡献于我国我国教化者,确极厚大。孔子之生,去今且二千四百年。可是他所创人生诸论,宏大精要,较诸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诸家,有过之无不及。孔子的为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栖栖皇皇,以拯救苍生为职志,虽生不偿愿,而他的爱人的至诚与夫坚卓的精神所以感化后世者,实非浅鲜。孔子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界中的伟人了。”[12]65

近代中国,不少人把孔子视为专制思想的代表、专制政府的护身符,但历史学家郭沫若却别具心裁,视孔子为人民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谓孔子的基本立场,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14]74

不管近代国人如何纠结,孔子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民族精神、历史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精神的代表。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仍然离不开孔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C]//东方学术概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梁漱溟.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C]//东方学术概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钱穆.孔子与世界文化新生[C]//文化学大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5]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9.

[7]钱穆.中国思想史六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3版,序.

[9]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C]//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0]章太炎.在吴县纪念孔子诞生大会上之演讲[C]//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1]嵇文甫.先秦諸子思想述要[M].北京:北平开拓社,1932.

[12]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M].上海:开明书店,1937.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中国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