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德 郭建娜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的正确把握,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人民主体思想注入了新内容。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现实价值表现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途径是发挥党的核心引航作用及其所坚持的共享发展理念。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12-0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中,时刻关注着人民的意愿、倾听着人民的心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发展观,而且也深刻阐发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置于发展的中心环节、主体地位是每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即发展为了人民是发展的价值立场、发展依靠人民是核心思路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价值立场:发展为了人民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发展为了人民,鲜明地回答了“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发展的价值立场。我们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第一是要倾听人民的声音,将人民最迫切的诉求和最美好的期待作为发展必须遵循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党要耐心倾听人民声音,通过各种渠道、平台,深入了解民意、民情,着力解决人民关切的现实问题,带给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是要把增强人民幸福度、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178所谓幸福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都应该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推动社会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还要不断致力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文化繁荣建设,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人民群众构建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核心思路: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精确概括了群众在社会发展、改革以及创新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并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中国现阶段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而人民群众是这一战略布局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和支柱。因此,必须明确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发展依靠人民,第一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面对发展难题,我们要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良氛围,激发人民的生产生活动力,把各方面人才使用起来,做到“人尽其用”,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探索新道路,推进新产业加快发展。第二是要学会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改革的主力军,是社会稳定运行的支柱。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破除这些阻力就要借助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党在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广开言路”,听取人民意见,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准确掌握政策制定的关键,使顶层设计更为科学化。第三是发展成效要经受住人民的检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因此,发展要以人民评价为衡量标尺,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声音,以人民的满意度来检验发展成效。
(三)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做出一切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质是全体人民对利益的分享,要确保全体人民实现利益分享,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根据“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在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且获得成就感。同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是单纯的社会救济,让一些人去养活另一些人,而是要高度关注那些在生存和发展中缺乏资源和机会的人,并给予其特别关照。从而确保他们有更加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只有保证在共建中共享,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不是只接受社会救济与帮扶。第二,要保证共建后共享。共享从其覆盖面来说,是全民共享,而不是一部分人、少数人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因此,要防止共建不共享,换言之,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社会初次分配要公平。要坚持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努力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反对不公平待遇,使社会制度稳定运行。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3]。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不管是社会物质财富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人民群众都承担着生产重任,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着生产经验,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变革着整个社会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绝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砌,不是英雄人物的意志,不是圣人支配的玩偶,不是神灵挥就的图谱,它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任何时代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教条主义,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断,而是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且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为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遵循。
(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带领劳苦大众摆脱剥削、摆脱压迫,为人民求解放、谋福祉。正是由于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不断取得胜利,迈向辉煌。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这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具体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为人民谋福祉,扎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总任务谋篇布局,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為人民造福事业向前发展。
(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艰难探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制度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使社会各项活动都能在制度的框架里稳定运行。为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因此,为人民谋福祉、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释放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的核心引航作用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只有提高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和素质,确保党的纯洁性,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第一,强化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责任意识”就是一种责任心理,时刻强调着人要高度重视“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遵守,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要推进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首先,通过思想建设,解决党员的理性认知和理想信念问题,以说服力、劝导力和感召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置于核心地位,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以低姿态面对人民群众,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在工作中面对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要善于处理问题、弥补过失,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精神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其次,讲责任意识也不能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还要体现在制度规范上,制度中必须含有“责任”。也就是说要从制度上严格规范责任意识,建立评价体系,把“责任”体现到政治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共产党人真正贯彻和实践责任意识,才能更好、更自觉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风向标。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恪守执政为民的宗旨。“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6]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决定着我们党能否继续以坚定的政治性、纯正的作风、强大的号召力引领推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确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并明确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反腐倡廉就是要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八项要求”,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做到高压惩处、整肃作风、体制改革多管齐下。同时,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把党员入口关,即“严选拔、重德行”;量化考核标准,完善干部绩效与考核体系,将发展政绩与人民利益挂钩,从而提高干部的热情与积极性,着力培养“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7]34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第三,敦促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一步实现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而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方针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领导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执政方略的实现程度。因此,要敦促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水平,正确解读中央和上级的政策,从而增强用党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强实践学习,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从而做出科学决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领导干部还要不断向专家学习,向国外学习,只有保持不断学习,才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永葆党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坚持共享发展,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归宿,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要始终秉持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质,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有效参与到发展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发展的共享发展新格局。
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凝聚人民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务实,重视人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中不断突显人民的存在感、参与度与获得感,注重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不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中,还是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制度建设,坚持突显人民群众的存在感。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共享发展成果,就要始终遵从“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准则,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人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使人民群众通过参与从而拥有亲历国家社会发展繁荣的真实感[8]。同时,要完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社会治理,使其在全方位参与党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从而突显主人翁地位。这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更浓烈的认同感和情怀,而且也能激发人民群众更加主动自愿地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与国家的安定以及人民权益的实现息息相关。有效的制度安排不仅为人民实现应有的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为人民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生活环境,真正保障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要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中体现出人民应有的权益,将人民的应有权益置于制度伞的庇护之下。具体来说,主要从三方面体现:其一,要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把反映共享发展理念的硬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下去,明确分工和责任,层层抓落实;其二,要强化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共享发展理念的监督机制;其三,要完善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评价制度,多措并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共享发展理念。
第三,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住房、教育、就业、医疗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几个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具体来说,一是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快实现教育脱贫,更加重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使教育改革春风惠及教育的各个阶段。二是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9]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不仅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还要贯彻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为就业与创业提供指导。同时,要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要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健康中国。看病难、看病贵已成顽疾,因此,我们要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破解顽症。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覆盖,优化医疗卫生布局,努力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不断完善医疗纠纷调节机制,营造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要不断加强对药物的监管,确保用药安全,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2]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17-06-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3-01-22)[2017-06-15].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22/c64094-20289660.html.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何艳玲,李志军.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J].湖湘论坛,2017(2).
[9]刘武根,艾四林.论共享发展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