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2016-11-18 17:26苏航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诗词

苏航

摘 要:张元干的诗词有很强的现实性,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繁荣烂漫和南宋的亡国偏安,其词中包含众多的宋文化因子,以爱国情怀为最。本文探讨张元干词的爱国情怀,详细分析张元干爱国情怀从萌发到终其一生的整个经历。

关键词:张元干;诗词;爱国情怀

0 前言

每一种情怀,都源于文化的创造,你眼中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源自人类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大如“国家”的概念,小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理念,均是如此,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孕育出来的。

爱国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崇拜对象的世俗信仰。由此观之,爱国主义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出现而诞生的。当一个民族面临另一个民族的入侵,其自身的生存面临威胁,这种情景最能激发本民族人民的爱国情怀,而张元干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如此。讨论一个人的思想,就要站在他的立场,用他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他的世界观去理解他所做的事,用讨论者时代的眼光去评价发生在过去的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不一样。本文探讨张元干词的爱国情怀,详细分析张元干爱国情怀从萌发到终其一生的整个经历。[1]

1 时代背景

当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看他所生活的时代。张元干所生活的时代,是由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时代。史书常用“积贫积弱”来概括两宋在政治上的特点,与此同时,两宋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对于宋代的文化,史学大师陈寅恪曾予以很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1.1 政治背景

宋代为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最好的成生长土壤,宋朝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天子,深知五代时期“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之”的弊端,在“杯酒释兵权”解除开国武将的威胁之后,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文立国,使“兴文教,抑武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自此,知识分子的处境得以改变。太祖有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违者天必殛之”,这为读书人提供了宽松的言论环境,政治环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后世残酷的文字狱。[2]

1.2 文化背景

宋初的词多用来描述风花雪月的故事,偏于浪漫享乐主义,张元干早年的作品“斗帐炷炉熏,花露浥成芗泽。萦透雪儿金缕,醉玉壶春色。非烟非雾锁窗中,王孙倦留客。不道粉墙南畔,也有人闻得。”《好事近》描述了当时社会稳定,生活优渥的情景。宋初的词多离不开灯红酒绿,离别伤怀的主题。

政治稳定导致文人能更多地体会市井生活,宋时词的内容有偏于市井,以俗为美的情结。究其根源,在于词本发源于市井,用来表达百姓生活细腻的情感,不同于诗严格的格式要求,词在创作上更亲民,因此有“词为艳科”的说法。细细品味宋词,你会发现这种市井情结无处不在,尤其以柳永词为最甚,他将韵律引入平白的语言,将词推向市井,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宋词在以俗为雅中得到升华。[3]

2 张元干的创作阶段

张元干是爱国的,而随着经历的增加,其爱国情怀又在此过程中历经折磨。他一生的创作阶段,可分为三。

2.1 早年入仕,春风得意

张元干青年时期的生活,较同时代的人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年幼时优渥的生活条件,青年游历,拜访名师,广结好友,游山览水,快意倥偬。良师益友,淳朴的民风,景色之秀美,都使张元干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产生深深的眷恋。

游历期间,张元干拜访名师,潜心研究诗艺,同时,游览的行程中,他的世界处于不断地开阔之中,创作思想领域和视野变得更为宽广,结识文人志士更加坚定了他的价值追求。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张元干小有名气,为日后为官提供便利。

2.2 南渡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分两路进攻宋朝,宋徽宗赵佶传位于太子钦宗。同年金兵渡黄河围攻汴京,徽宗出逃,钦宗在众臣力争下以李纲为尚书右丞,总领京都保卫战。这年张元干35岁,刚入李纲门下做幕僚,心怀抗金卫国志向的张元干,慷慨激昂,曾与人心动摇时期上《却敌书》表明誓死抗金的决心,在京都保卫战中,张元干随李钢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诗载“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极言战况之激烈,表现了张元干与战场上只求杀敌,不畏牺牲的精神,经历反复的守城战斗,守军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金军知守城有备,遂退兵,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胜利时刻的张元干作《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标的喜悦的心情。这一时期,虽国土沦丧,然而对于张元干来说,是充满希望的时期,“朝廷还在坚持抵抗,我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共襄抗金大业,而且我们历经战斗洗礼取得了胜利”这一时期是张元干爱国情感加深的重要时期,多年心中苦闷得以在胜利时刻得以排解。[4]

2.3 退隐时期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等奸臣谋求与金议和,签订丧权条约,有志之士群起而攻之,李钢上书言议和之弊,力主抗金不成反遭罢黜,流放广州,张元干闻之,作《再次前韵即事》,痛斥秦桧之流的卖过行径,又做《贺新郎》一阙赠与表李钢,表达了对李钢抗金主张的全力支持。后秦桧促成宋金议和告成,其气焰嚣张一时,当初的主战派胡铨等再次受到迫害,此种境况下,张元干再作《贺新郎》为之伸张正义。绍兴二十一年,秦桧的得知张元干赠词给胡铨,将61岁的他除籍抄家,投入监狱。

出狱后,张元千仍旧心怀抗金救国的业,作诗词舒愤。乃至70岁时,其词中仍有“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的豪言壮语。张元干仍然是爱国的,但这一时期他的爱国情怀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在经历痛苦的事情后,本能的选择能减轻痛苦的思想,写在骨子里,这跟张元干的理想是冲突的,矛盾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爱国情怀在矛盾中得以升华。[5]

3 经典作品赏析

本章选取后世评价最高的《贺新郎》词两篇,这两首词分别赠予李钢和胡铨, 均在其人生失意抗金大业受挫之际,志在表明词人的心与他们同在,鼓舞他们坚持斗争。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 正人间, 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 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 愁生故国, 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慢暗涩, 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主战派领袖李钢上书反对宋金议和遭贬,谪居福建长乐,张元干作此词赠之。

持着手杖,独自登上高楼,只见北斗低垂天目,江面碧波万里,一望无际,月光洒在江渚之上。江风扫尽浮云,无人能于这夜乘扁舟而渡。思绪中只见大雁落于芦苇深处,引发无限感慨,目光惆怅,望着祖国万里山河,形单影只徒劳无益,这是只能听到人的鼾声和鼍鼓的敲打声,谁能与我相伴,醉酒共舞。

十年好似一场虚空大梦,走尽扬州路。倚着高楼感受到寒冷,怀念故国的愁绪油然而生,恨不得一口吞下胡虏,亲手用腰间三尺宝剑斩杀金人首领,莫使遗恨如昭君只得留于琵琶语。如何能让宝剑无所大用,让他堕入铅华,空生尘土。呼唤您来说说看,还能否允许我们垂纶放钓,隐世独立?大风浩荡,我多想随风飞举。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河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摧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渡。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作于绍兴十二年,议和事成之后,秦桧气焰盛极一时,反过头来迫害当初指责他的主战派人士,胡铨被除名贬黜新州,张元干作此词赠别老友。

令你我魂牵梦绕的万里神州路,如今秋风萧瑟,金兵连营画角,咄咄逼人,故都以如废墟,不堪回望。为何昆仑天柱倾塌,黄河之水乱流,从前繁盛的村落如今已成狐兔聚集之所(暗指北宋灭亡,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天意(指庙堂决策)从来都高远难求,何况你和年事已高,又能向谁倾诉悲苦。罢也,这就到南浦,送君远行!

夏末夜里已经变凉,柳岸送别,万千滋味。看天河,星星点点的夜色,断云慢慢地移动着,万里江山啊不知君又要飘零何处?想当初与君彻夜长谈,而如今君将远行到大雁也到不了的远处,书信又能写给谁?分别只是我们依旧心怀天下,怎么愿意流连于小的私情。举杯共饮,听我为君唱一首《金缕》,送君上路!

这首词上阕写现实背景,家国动荡,下阕写个人友谊。“凉生柳岸”是离别环境,古人自有折柳送别以示挽留的习俗,“凉、摧、残、疏、淡、段、微”这些字眼,既是写景也表现词人低沉的情绪,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理想不能实现已经让作者非常苦闷,而友人即将远行到荒芜之地更加深了作者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举杯高歌做送别,这种无奈苦闷悲愤的心情,让读者动容。

4 结语

本文用心理学中常用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了两宋时期著名词人张元干的生平。将注意力集中于张元干不同时期的爱国情怀。时代给予了文人最好的坏境,而外族的侵入将这一切破坏,张元干渴望驱除鞑虏,收复河山,而现实让他历经磨难而志不得,老庄的归隐思想让他找到了另一条路,然而不同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自得,归隐后的张元千依然关心社会,力主抗金,61岁因《贺新郎》,被秦桧削籍除名,抄没家产。直至此时,张元干依然是爱国的,其情感中既有抗金救国的豪迈,又有事实无常的感慨,有含归隐山林,淡薄人事的想法,出世与入世,多种思绪相争得不到平静,矛盾的不断斗争,让张元干的爱国情怀不断升华,这种爱国情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林东源.刚柔并济,多元之美[J].福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7(5):439-482.

[2] 陈节.开拓爱国词的重要作家——张元干[J].学术评论,1983(1).

[3] 张仲英,郭艳华.两宋巨变对张元干思想和词风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9):130-132.

[4] 徐吉军.论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J].浙江学刊,1988,2(4):110-118.

[5] 云亮.论张元干爱国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中山大学学报,1986,2(3):108-114.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诗词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