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6-11-18 15:02刘金莲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校现状改革

摘 要:针对新疆高校服装摄影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培养计划定位不准确;教师专业素质不够;摄影硬件设备不完善;摄影课程设置不合理,摄影教学“伪市场”化,作品“伪风格”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新疆高校摄影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教师专业质素;完善摄影硬件设备,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等解决办法,力图因地制宜的摸索出符合以新疆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摄影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高校;服装摄影;教学;现状;改革

新疆开设摄影课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其中新疆大学专业覆盖面较广,是全疆各高等院校中唯一开设服装摄影课程的院校。这三所高校摄影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定位不清;课时数少且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

1 新疆高校服装摄影教学现状

摄影本来是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摄影课程隶属于美术学下,以绘画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摄影本身的写实性和媒介特征没有得到发展。同时,我国的摄像技术一直被西方裹挟,造成了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失语现象。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中国摄影应弘扬中国文化,表现民族风貌。但是缺乏理论支持和文化底蕴的中国摄影也仅停留在“以形式反形式”的层面,绝大多数作品流于形式进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新疆高校摄影教学也存在以上问题,摄影课程设置一直采用的是京、津、沪等发达地区高等服装院校的模式,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既不从摄影本身的特征考虑,也忽视了新疆的地域文化背景。

1.1 课程定位偏差现象严重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本科培养计划摄影课程定位为专业选修课,名称拟定为“时装摄影”,以绘画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摄影教学的核心思想,忽视了服装差异化的存在。“服装”包括服装本身及相关服饰的一切内容如陈列、销售、品牌形象等。服装的门类繁多决定了客观差异化的存在,这种差异化不仅表达与形式也反应在文化层面。从高级时装到成衣数量由少至多呈现金字塔分布,高级时装处于服装金字塔的顶端,是极少数特权阶级的外在物质象征,更多的表达服装设计的艺术性、独有性和奢华性,成衣处于服装金字塔的最低端,是机器大工业时代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产物,具有工业化、规模化、程式化和平民化属性。服装摄影既要表达高级时装的艺术属性也需要表达成衣的商业属性。然而这种狭隘的摄影定义将服装摄影课程内容局限于以绘画作为视角,只针对时装纯艺术的影像表达,既违背了摄影自身的属性,固执的坚持用绘画语言替代摄影语言的单一模式的类型化教学脱离了摄影的传媒性和纪实性,也脱离了服装专业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保存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以艺术之名掩盖了摄影的本质属性。同时,将服装商品属性排除在服装摄影之外。

1.2 教师专业素质缺失而不自知的现象

新疆高校服装摄影师资队伍基础单薄,教师教育背景均为绘画专业,几乎没有接受过摄影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新疆大学的摄影课程教师主要从宣传部选聘,因为这些教师长期从事学校各项文艺活动宣传工作,有长期的会议拍摄经验。也正是这些类型化的摄影经验,让他们习惯了用经验代替真相,用程式化替代了实践。然而,更糟糕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违背摄影规律的学院派教学手段,对学科本身和学生教育本身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不断地强化和巩固这种程式化的错误。

1.3 摄影硬件设备严重短缺,摄影教学不完善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目前配置相机数量2台,分别是Canon5D一台,Canon600D一台,没有设置摄影实验室,没有摄影棚以及相关的照明设备。学生实验设施的占有率明显落后于内地高校及英美国家,即便将学生个人相机计算在内相机的人均占有率仅为1∶0.045,灯具人均占有率为0。服装摄影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学院的2台数码相机开展实践教学。摄影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学生与时代脱轨,不会用专业设备进行拍摄。

1.4 摄影教学“伪市场”化,作品“伪风格”化现象严重

“伪市场化”教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分析方法;缺乏对摄影语言的正确认知与解读;缺乏完整的摄影环节。以形式取代内容,把摄影表象化的形式当成该服饰语言表达的全部,出现了一批缺少文化底蕴,内容空洞,表现堕落,低俗、颓废的作品。培养了大批单凭个人灵感和兴趣的创作,总是强调表现“自我”,追求“伪风格”的设计者。追求所谓风格或形式美进行艺术创作,而很少呈现结合民族需求和民族心理的针对性摄影作品,作品往往徒有虚表,缺乏文化内涵。

2 新疆高校服装摄影教学改革措施

新疆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都与内陆及沿海城市有所区别,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文化类型,不同的地域文化派生了不同的审美风格,不同的生产方式衍生出不同的服饰需求。这些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内容给予了我们摄影作品丰富的表现题材。新疆服装摄影基本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服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求,保留这些珍贵服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迫在眉睫。通过影像作品使受众了解服装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服装文化及艺术对于当代社会的作用。影像资料结合文字资料图文并茂的综合表现特定时代的民族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二是新疆服装市场对服装摄影的商业属性需求大多为了推广当地服装纺织产业的产品,促进新疆服装产业销售。其中,如何发挥摄影的传媒属性原汁原味的反映新疆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们通过以下教学改革寻求符合新疆高校的摄影教学模式:

第一,重新审视地方文化需求,准确定位课程设置。服装摄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其中包含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重元素。应该从服装的科学发展规律与地方民族服饰文化两方面出发,制定合理的符合专业发展和地域发展的摄影课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有其固有的发展模式。反映了地域性人群的共同集体记忆,构成地方性知识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成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性文化资本,这种文化烙印、认同感和情感眷恋演化成新疆当地风土文化的一种族群象征和文化符号,成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性文化资本,这种文化烙印、认同感和情感眷恋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基于文化、立足传统、反应族群内心诉求的摄影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才能树立自己的特色脱离西方摄影模式的裹挟。

第二,优化教师专业质素。聘请相关专业拍摄方面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有一定摄影基础且有兴趣的专业教师,进行服装摄影专业强化培训。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和实践培训,弥补摄影教师紧缺问题,同时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多模仿参考大师作品,尤其在商业摄影方面多参考、多临摹。

第三,新疆大学应该扩充摄影试验设备数量,根据已有设备数量和相机本身的素质来进行教学任务调整和安排,整合教学现有资源。鼓励学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内置摄影设备,弥补设备不足的缺陷。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新型摄影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加入手机摄影流行内容,也符合现代摄影的发展趋势。

第四,尊重摄影学科的发展规律,摒弃教学中的唯绘画论,让学生了解并参与整个摄影流程,进行角色选择,促进教学多样化。例如,以《VOGUE》或《时尚》杂志的摄影作品作为参考蓝本,分析杂志作品风格、模特着装、化妆造型、灯光布局、构图形式等,然后进行模仿拍摄。学生5 ~ 10人划分为一组,由一到两名摄影技术掌握较成熟的学生掌机负责拍摄,基础较差的同学担任摄影助理,学生自己拟定拍摄方案,搭建场景、布置灯光、负责模特化妆与服装搭配,按照所需风格运用计算机软件修片。学生在实践拍摄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而且数码技术的便利性为摄影提供了影像成像的快捷性和直观性,学生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即刻就可以采取措施修改或弥补。

以下的摄影作品是新疆大学服装101班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验性的摄影作品。图1是以2012届服装091班毕业设计作品及动态演示作为主要拍摄内容,从灯光设置→场景布置→拍摄角度选取都由学生负责。图2是服装101班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的作品,学生从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完成→服装背景搭建→服装陈列→摄影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4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风格把控和任务分配,其余同学负责具体的任务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想法,也如期地完成拍摄任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了解到摄影过程中不同岗位角色的职责,同时整合了教学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1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毕业设计动态展示——服装101班服装学生摄影作品

图2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服装静态展示——服装101班学生摄影作品

图2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和专长不同,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设计内容和策划,一名学生掌镜,其余的同学担当助理负责具体方案的实施,展示内容和拍摄内容即为学生日常学习内容。

第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地域服饰文化遗产摄影重要性的认识。新疆作为一个拥有13个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珍贵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将这些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新疆大学在民族教育方面也有承担这项义务的必要,新疆大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新疆南北疆民间收集到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服饰,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很多出土服饰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比如消毒、修复、存放温度的控制等),随意的堆放,一件古衣的腐烂消失也许就意味着一项优秀民间工艺的失传,地方民族高校服饰教育既有挖掘、继承、弘扬、创新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责任,又肩负繁荣新疆服饰行业的使命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是现在同时摄影对象从摸不着,看不见的时尚潮流转移到身边的文化遗产,明确了摄影对象和目的,避免了摄影作品的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倾向。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书立传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推进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地区族群独特存在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推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生活空间的拓展与重构,加强人们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的现代意义,找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不同地区的发展案例,以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摄影作品提供了文化给养,给予摄影作品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3 结语

新疆高校摄影教育不能照搬其他地区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地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模式。立足文化、把握时尚、开发创新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思想。新疆高等服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采用“地域传统文化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核心课+ 纺织服装产业技术”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综合性,鼓励学以致用,将民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保护融入高校服装摄影教学中,挖掘、继承、弘扬、创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同时,充分吸纳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髓,为摄影作品注入活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乐山.美学与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3.

[2] 任伟,甄珠.时装摄影审美谈[J].东方艺术,2005(12):46-47.

[3] 张宁.中国摄影高等教育现状探析[J].大众文艺,2010(11):271.

[4] 包铭新.时装摄影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赵菲.浅析服饰的色彩属性[J].开封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刘金莲(197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程,民族服饰。

猜你喜欢
高校现状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