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倒装句的艺术鉴赏方法

2024-06-03 04:58向贤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摘要]当代中学生因对古体诗词的常识,如句子,会因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用语新奇等要求而倒装现象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至于在理解《沁园春·长沙》时天然地受现代汉语语用习惯的影响而不能识别倒装,进而看不懂句意,衔接不了上下句的内容,导致无法准确理解该词的意思和情感。本文旨在帮助学生厘清《沁园春·长沙》为代表的古体诗词倒装的内涵、成因及鉴赏方法。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古體诗词;倒装;鉴赏方法

[作者简介]向贤凯(1988),男,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沁园春·长沙》生动地诠释了语文的人文性功能——以伟人青年时代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启发一代代青年人思考青春的价值,同时它本身又是一首典型且较为通畅易懂的词,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这种文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而言,是很好的范本。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其中的一大困难便是它存在不少的语句倒装情况,这些倒装句对理解诗词的意思和抒发的情感都形成了事实上的障碍。

一、古体诗词倒装的内涵和成因

所谓倒装,是在一个或多个句子中,作者打破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使语序看起来显得紊乱的现象。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在他的《说诗晬语》中就列举了李商隐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和温庭筠的“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等以示说明,并称赞说“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1。其实,古体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俯拾即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倒装的话应为“听取稻花香里蛙声一片,(蛙)说丰年”;王维的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倒装的话应写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再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倒装的话也要改成“目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至于倒装句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母语背景下不影响理解

在母语背景下,如果一个句子构成简单,没有复杂的修饰语,没有复杂的句间关系,那么,即使它的语序是乱的,也不会对句意的理解造成多大的影响。这其实是古体诗词句子能够倒装的一个前提。

比如,“吃饭你中午我和今天”这句话从语法上看是七颠八倒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地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今天中午我和你吃饭。”这就是因为这个句子的构成和表达的意思都比较简单,而我们对母语又相当敏锐之故。

(二)诗词要求押韵所致

古体诗词,特别是近体诗词都有严格的押韵要求,为了押韵,有时就不得不对句子进行倒装。例如,《沁园春·长沙》的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记否曾到中流击水”写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就有押韵方面的考虑,因为“否”字放在句末才能押韵。

(三)诗词平仄规则要求所致

“创作诗词时,让此两类声调互相交错,造成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因而,古诗词往往对每个位置用字的平仄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迁就平仄规则,有时也不得不倒装。

以“沁园春”这个词牌名为例,它的正体格调平仄为:

中中平平,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中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其中,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沁园春·长沙》之所以用“独立寒秋”而不用“寒秋独立”就有平仄规则方面的考量,因为“寒秋”是平声字,它后置才符合“沁园春”首句“中中平平”的规定。

(四)诗词要求对仗所致

古诗词,特别是近体诗对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是特别偏爱的。律诗的颔联、颈联是必须要对仗的,像杜甫的律诗,甚至四联都会对仗。

像前文举的例子,“目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说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对仗的考虑。“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读来朗朗上口。

(五)诗词字数限制所致

古诗词,特别是近体诗和词,句数、字数都是固定的,绝句就是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抛开排律,律诗就是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而词每句多少字都是根据词牌名而定,没有灵活变动的余地。因而,有时为了照顾这个形式,也不得不对句子进行倒装。

前文说的例子,“听取稻花香里蛙声一片,(蛙)说丰年”写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自然是受到了句子长短限制的影响。

(六)追求用语新奇所致

有时平平无奇的话,一倒装,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别具一种韵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果硬要说成“听取稻花香里蛙声一片,(蛙)说丰年”,那一点儿“诗味”也没有了,读来十分干瘪。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工稳,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不倒装了,换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则味同嚼蜡,毫无诗意了。

二、应加深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倒装句

如果从整体理解、推敲后,我们发现《沁园春·长沙》至少有三处无可争议的倒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时),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忆往昔稠峥嵘岁月,曾携百侣来游。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记否?曾到中流击水。

虽然我们说倒装句表达上一般比较简单,但对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学生而言,这依然是古诗词鉴赏的“拦路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果不管倒装,仅从字面意思和顺序去理解,无论从空间逻辑还是时间逻辑看,都理解不通:这三句,如果割裂开来单独看,每句似乎都能讲得通,但关键是这三句是紧密相连的,按这个顺序组合在一起,画面就无法和谐相容了。比如,如何在寒秋上独立呢?即使可以独立在寒秋之上,那它和“湘江北去”有何關联呢?“橘子洲头”又有什么呢?“湘江北去”和“橘子洲头”一个强调的是动态景物,一个强调的是地点,二者并列在一起怎么看都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倒装虽然在字面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它也会使我们容易忽略“忆”的领字身份,忽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为下片领句的作用——先总写词人的触景生情,想起长沙求学时的不平凡岁月,再由面到点,列举典型事例来印证这、不平凡的岁月。在结构上,是总分的写法;在手法上,以虚写为主。倒装使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后置了,在位置上就没有那么醒目了,给鉴赏就增添了难度。

三、对《沁园春·长沙》中倒装句的鉴赏方法

(一)要有调整语序的意识

入选课文的篇目,天然的具有权威性,学生面对这种权威的时候,往往束手束脚。如果学生不懂,老师也不点破,很多学生是不敢擅自拆解古今大家的文字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告知学生古体诗词存在倒装的现象并分析其成因,让他们在面对古诗词从字面理解不通时有调整古诗词语序的意识,并且要敢于调整。

(二)掌握调整的技巧

进入诗境,调动生活经验和语法知识,分析怎样布局才合理。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主人公,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以达到共情的目的。而引起古人和今人喜怒哀乐的因素很多是相通的,比如看到美景,古人会赏心悦目“其喜洋洋者矣”,今人也是如此;面对离别,古人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人也难逃感伤。因此,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照古人,根据诗词所给的意象及其他信息去揣摩此景到底怎样布局才合理,此处产生什么情才合情,得出什么理才合理,进而分析词正常的语序到底是怎样的。

比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独立”的主语省略了,自然是抒情主人公“我”,宾语表面上虽有但不可能是“寒秋”,因为它无法作为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独立”是独自站立之意,是个及物动词,一定要带宾语,那谁是宾语呢?把剩下两句在脑袋里一加工,就发现地点名词“橘子洲头”作为宾语就正好合理,语法上通了,句意上也通了;那“湘江北去”和刚描述的画面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进入诗境,一调动生活经验,就清楚了:“湘江北去”应该是“我”“独立”时看到的景象——我们特意到某地登高总是要远眺的,而不是发呆的。这样,整个画面就合理了:寒秋(时),(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至于“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只要懂得阐释的一般规律——先说结论,再具体印证,就知道这两句要调换位置,从而构成总分关系;“稠”是多的意思,从语法和句意看,它应该是作为“峥嵘岁月”的修饰语,因此,它要提到前面去。

(三)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人们接受新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接触—消化—理解—实践—掌握。光讲理论实质上只完成了第一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理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里所谓的实践可以是让学生自行找古诗词中的倒装句,就以高中语文教材为据也无不可,在此试举数例以供参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西边故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胡语琵琶千载,曲中分明论怨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战士半死生,帐下美人犹歌舞。

《沁园春·长沙》较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过洞庭》和《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在句意、内容、情感的理解上都要通畅得多,是用来分析词的基本手法、讲析鉴赏词的基本技巧的好材料,但基础是对词的理解,且理解得越透彻越好。“古人写诗填词是依据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格律不断锤炼的,让学生学习诗人创作的语言,如平仄如何协调、押韵如何和谐、对仗如何整齐”[3是有助于理解古体诗词的,而倒装句的存在是理解本词的一道障碍,不可不察。

[参 考 文 献]

[1]程广初.古诗词中的倒装和倒叙[J].中学语文,1986(09).

[2]陈李茂,何倩怡.律诗平仄标写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21(09).

[3]唐飞蝶.格律知识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长沙之旅
沁园春·赞中原
沁园春
我眼中的长沙
沁园春 ·春朝送暖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