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03 21:42:52吉鸿晓
成才之路 2024年13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综合素养高中语文

吉鸿晓

摘要: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底蕴,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时,应当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内核,体会其中的深邃思想,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文章阐述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强调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探讨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指导一线教师科学导读、推进、收尾,确保学生读有所得。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经典著作;教学策略;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3-0085-04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说过的一句名言,其深刻揭示了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智慧、塑造人格,这是达到“至乐”境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进一步强调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本文探讨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整本书即完整的一本书,其结构包括封面、扉页、献词、序言、目录、正文等。与节选相比,整本书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是读者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全面、深入、系统的阅读方式,它旨在通过阅读一整本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的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高中语文课程特别设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独立的整本书阅读平台,满足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需求,并培养他们“好读书”的品质。

二、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1.增加文学认知,提升文化底蕴

文学作品的整体性阅读,是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增加文学认知的重要过程,对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增加文学认知。通过完整地阅读一部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理解其深刻的文学内涵,这种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提升文化底蕴。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理解现实世界,提升个人品质

经典著作是杰出文学作品的典范,它们通过深入思考生活、社会、自然和人性等主题,借助精湛的语言艺术,以生动的文字形式形象地描绘现实世界的各种面貌,并传达出作者深刻而独特的人生态度。首先,理解现实世界。经典著作,如同历史的明镜,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现实世界风貌。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个体能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之中,感受其中的社会风情、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2]。其次,提升个人品质。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深刻的哲理,它们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人生、爱情、友情、责任等永恒主题的深入思考。当学生沉浸在这些经典之中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品质。

3.整体分析事物,培养思维习惯

首先,整体分析事物。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是以阅读为基本形式,对事物进行整体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读完一本或几本书,这种阅读方式要求读者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和调整对作品的认知框架,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整体分析。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培养思维习惯。整本书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在经典著作的阅读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推理和判断,这些思维活动能够锻炼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通过长期的整本书阅读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习惯。

三、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1.导读阶段:整体认识文本

整本书阅读的精髓在于其整体性,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就能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起清晰、深刻的初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先粗后细”原则,引导学生大致梳理出文本的主线结构,并据此划分出不同的阅读层次,使学生初步整体认识文本,为之后的系统阅读和细致分析奠定基础。

(1)梳理文本主线结构。在导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封面、扉页、序言、目录等内容,引导他们梳理出《乡土中国》的文本主线结构。特别是对于像《乡土中国》这样的经典著作,其文本结构往往设计得清晰明了,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捕捉主旨。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这些“非核心文本”信息,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从中提取出关键的线索和概念,从而逐步构建起对《乡土中国》的整体认知[3]。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提取这些“非核心文本”中的关键线索和概念,教师可以设计“目录拆解”任务。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将根据目录内容预测各章节的主题和逻辑关系,从而自主构建对整本书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推测结果,对目录信息进行详细讲解,以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并帮助他们明确文本的主线结构。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章节标题,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等,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关键点来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文化特征和变迁逻辑的。在学生对目录进行自主拆解和阐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内容:从“乡土本色”这一全书总论出发,作者逐步展开对乡土社会与文字关系的探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進而深入到差序格局问题(“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群体社会传统感情特征(“家族”和“男女有别”)、整体秩序(“礼治秩序”和“无讼”)、权力体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以及乡土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血缘和地缘”和“从欲望到需要”)。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乡土中国》的文本主线结构,从而有层次地、系统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预测能力。

(2)划分文本阅读层次。在划分阅读层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主线结构来制订一个阶梯式的阅读计划,并设定每个阶段的阅读目标。为此,教师可以把《乡土中国》划分为七个阅读层次:首先是整体把握乡土社会的核心特质,接着理解乡土社会与文字的紧密联系,然后深入认识差序格局的概念,随后挖掘传统感情特征在乡土社会中的体现,进而体会乡土社会的整体秩序如何形成和维持,之后梳理乡土社会中的权力体系及其运作方式,最后总结乡土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趋势。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上述计划和目标来展开阅读,特别强调整个阅读计划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每个阅读层次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讨论话题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划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阅读路径,还能培养他们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思维习惯。

2.推进阶段:综合运用学习方法

在系统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细致分析经典著作的核心文本并深度感悟其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包括背景调查法、社会勘探法、思维导图法和读书笔记法等。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过程复杂,学生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灵活应对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突破理解障碍[4]。

(1)背景调查法。在整本书阅读系统推进的初期,背景调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家经历等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的核心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背景调查任务,鼓励学生通过教材、网络等媒介细致调查相关信息,以实现“知人论世”的整本书系统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曹雪芹與《红楼梦》”背景调查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整本书阅读提示与网络资源,深入调查曹雪芹的特殊经历以及《红楼梦》创作的社会背景等信息。如: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有哪些特殊经历,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红楼梦》创作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社会背景对曹雪芹以贾府为中心构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有哪些影响等。当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红楼梦》所描绘的以贾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清代社会关系的缩影时,他们便可以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这样,学生就能够超越单纯的情感故事,如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纠葛,深入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背后,探究其本质原因。

(2)社会勘探法。社会勘探法适用于整本书阅读系统推进的第二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勘探整本书核心文本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反观文本背景,迁移真实经历理解文本内容。随着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入阅读,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本所描述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并开始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思考文本的内容。然而,单纯的思考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确切的答案。相比之下,通过社会勘探所获得的实际证据更具说服力。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勘探活动,以这种创新的社会实践学习方式推动他们的整本书系统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可以组织一次名为“勘探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筛选新闻等方式,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文化、情感、秩序、权力等方面的特征。然后,学生可以将这些特征与《乡土中国》中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种社会勘探的方式,学生能够将“现实”与“过去”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性和独特性。

(3)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信息整理工具,在整本书阅读内容的整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经典著作的内容逻辑具象化,建立结构化的阅读认知,这种结构化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涵[5]。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系统推进的中期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法整理关键信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小说中的两条主线———家门的败落和人物的聚散。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大家族由盛极一时的辉煌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以及大观园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走向,这样的整理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小说的内容,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小说所揭示的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矛盾和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在学生着手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反馈。教师要细致地审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指出其中可能遗漏或忽视的逻辑链条和关键信息,如舆论民情、家族关系对贾府兴衰的影响。此外,为了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思维导图的质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从主要家族和核心人物开始绘制“微导图”,再逐步扩展和完善整个思维导图的内容和功能,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确保信息梳理的细致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整本书的阅读质量。

(4)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它强调学生对所读内容的有效记录和整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要深入理解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仅仅依靠反复阅读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来达到“读百遍”的效果。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记笔记”习惯,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关键观点、精彩语句等以简洁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当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可以通过回顾这些读书笔记来快速回顾全书内容,加深对书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6]。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整本书的阅读内容划分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个章节主题,然后针对每个主题,指导学生记录相应的读书笔记。当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串联起来,形成对整本书内容的完整回顾和深入理解[7]。

3.收尾阶段:精彩呈现成果

(1)经典著作交流会。经典著作交流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共同分享、探讨和感悟经典著作的绝佳平台,它不仅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且是对他们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有力拓展[8]。在经典著作交流会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分享阅读经典著作的心得和体会。无论是通过演讲、报告,还是PPT展示、小组讨论,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对经典著作的独特理解,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9]。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倾听者与引导者的角色,确保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深入交流,让思想与感悟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2)剧本表演。剧本表演是一种新颖的阅读成果展示方式,正逐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崭露头角,它融合舞台剧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创作与表演中深化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心爱的经典著作改编成剧本,通过角色扮演、情节演绎等方式,将书中的故事与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是对他们创造力与表演才能的一次精彩展示[1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坚强后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感受经典的不朽魅力。

四、结语

高中语文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在学生的文学探索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对他们未来的终身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分阶段、有策略地进行指导。在导读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整体认识阅读文本。在推进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方法。在阅读收尾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精彩呈現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不断突破教学瓶颈,引领学生在书海中自由遨游,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剑辉.多行并举促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提升[J].天津教育,2022(27):82-84.

[2]马静.整本书阅读的聊书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1):39-40.

[3]罗永英.新课标下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刍探[J].成才之路,2022(19): 137-140.

[4]马会.高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导向[J].内蒙古教育,2022(05):47-55.

[5]李永艳.把握“四要”用心用力———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1):67-69.

[6]谢蓉殳.名著阅读的支撑及辩证思维的提升———读《乡土中国》有感[J].云南教育,2021(02):14-16.

[7]从名著节选走向整本书阅读[J].福建教育,2021(09):30.

[8]刘艳华.高中语文新课标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策略[J].辽宁教育,2018(19):60-64.

[9]刘蔓.以项目学习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2023(29):36-40.

[10]袁珊珊.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以《乡土中国》和《祝福》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12):75-81+103.

ResearchonTeachingStrategiesforReadingClassic ChineseWorksinSeniorMiddleSchoolasaWholeBook

Ji Hongxiao

(Bijie Experimental Senior High School,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Reading a complete book of classic Chinese language works in high school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enrich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cultivates their thinking habits. Therefore, when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 classic works as a whol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them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core of literary works, experience the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them,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reading the entire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the entire book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 works, and explores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reading the entire book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 works. The aim is to guide frontline teachers to scientifically guide, promote, and conclude reading, ensuring that students have gained something from reading.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read the entire book; classic works; teaching strategie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综合素养高中语文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15: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 12:59:23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4:02:36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