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已经成为最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学生出
生、久居之地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和地域风情等,教师将这些资源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作者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从“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应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总体特点,尽可能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拉近学生和历史课程的距离[1]。《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加强对生活中历史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与初中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一项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一、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如果融入太少,可能难以让初中生了解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料,如果融入太多,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遵循适度性基本原则,根据课堂的真实需求精选乡土文化资源,
将其融入教学的不同环节,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有效辅助。
(二)灵活性原则
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灵活多变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学生“学”的方法和态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都会跟随课堂的变化而变化。同理,在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时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既可以将其穿插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将其融入授课环节作为补充材料,还可以将其贯穿在课堂小结环节以增进学生的理解[2]。虽然乡土文化资源是现成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三)直观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善于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或知识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应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直观性原则。例如,一些历史遗迹距离学生比较远,实地参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他们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文化遗迹,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受到启发,增强他们对乡土历史的理解。
(四)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这一典故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为了赞颂刘德认真严谨,能够按照实际情况来治学[3]。在应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对于没有材料记载的资源,教师要慎用或者不用,避免向学生传递错误的知识。此外,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使用必须契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不能随意编造历史,更不能向学生夸大文化资源的价值。历史教师还应该树立辩证思维,对本地区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客观分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名人的功与过,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新课导入时的运用策略
导入是一节完整历史课的重要起始点,如果在课上教师直接呈现课题,没有任何铺垫,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真正完整的课堂。教师在导入环节融入趣味游戏、历史故事、生动的音频等多种元素,有利于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对新课产生探究兴趣[4]。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教师可以将毕节市的乡土文化资源应用到新课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确保乡土文化资源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以快速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进入专注、兴奋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洋务运动”这部分时,教师可以把毕节市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导入环节,通过“丁宝桢兴办洋务”的真实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下是两个学生的见解:
生1:故事主要讲述了丁宝桢曾在山东和四川创设机器局的事情。
生2:我发现丁宝桢是我们毕节市织金县的人,我也是毕节市人,我觉得十分骄傲!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应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
新课讲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的重要一环,但是现行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限[5]。对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学生拓展课外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口头讲述或者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和视野。因此,教师可以把乡土文化资源应用到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寻求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呈现毕节市的乡土历史,拉近学生和家乡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开展了
“科举制度的發展”专题教学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科举制度相关知识的了解,在授课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毕节市明清时期部分学子入仕的情况(见
表1)。
针对表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清朝时期,我们毕节地区考中进士的有49个人,上面表格中只罗列了部分进士,通过对表格的观察你能说一说对毕节市学子科举入仕有什么看法吗?”在分析表格的基础上,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生1:从表1可以发现,在明清时期,我们毕节市出现很多人才。科举制度可以提高当时官员的素质水平。
生2:我认为科举考试可以为我们毕节市一些出身穷苦的学子提供入朝为官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成为家乡的榜样!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说一说对科举制度的思考与分析,增强他们对我国科举制度的了解。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应用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了解毕节市科举制度的情况。
3.课堂小结时的运用策略
课堂小结是历史课结束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6]。在一堂课快接近尾声时,很多学生可能会忘记在课堂刚开始学的内容,这时教师就需要利用小结环节带领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小结环节,通过讨论、归纳、提问等多种方式增加教材和地方历史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向学生呈现了抗战期间牺牲的部分毕节籍烈士的图片。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这呈现的只是抗战中牺牲的部分烈士。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多少爱国人士和将领的牺牲是难以仅仅用数字描述的……虽然我们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要把那些牺牲的人铭记在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1.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有所减少[7]。对此,教师要想办法缓解学生过大的压力,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乡土历史知识的竞赛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利于使他们回忆历史知识,在竞赛活动中掌握更多乡土历史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竞赛题目,做好学情分析,确保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8]。
例如,教师针对毕节市的乡土历史知识开展了一次面向班级内部的竞赛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共同参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探讨,得出答案。
在本次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查
阅、搜集和整理题目所涉及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初中生对毕节市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有利于让他们体会到历史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2.实地参观当地乡土历史遗迹遗址
实地参观或考察可以让初中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历史[9]。这样,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印象也会更深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历史遗迹遗址,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参观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如查阅有关的历史资料,参观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和记录并注意爱护文物、参观结束后做好总结、与同伴分享感悟等,以提高实地参观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本班学生到贵州省毕节市中山路34号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进行实地参观,使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革命精神。教师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工。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在他们产生疑问时及时解答,并要求学生爱护文物。最后,教师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参观学习的成果,指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例如小组A的代表总结如下:
“在这次参观活动中,我们小组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林青了,林青是毕节市的人,在1930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他曾经两次被捕……最终牺牲在狱中。他是毕节市的骄傲,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如上所述,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毕节市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家乡人物的了解和热爱[10]。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总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积极探寻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课堂结合的方法,以丰富历史课程的内容,提高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要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視野。
参考文献
居佳慧.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黄成彦.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李彬.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2):51-53.
常建兵.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J].学周刊,2023(12):147-149.
冯贵德.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22):122-124.
严黎明.初中历史教学乡土资源开发运用的问题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6):74-75.
张伟欣.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5):74-76.
李彬.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2):51-53.
洪超志,唐文灵.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8):15-17.
周悦玲.湛江市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春梅(1984.2-),女,贵州毕节人,
任教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