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问题设计

2024-06-03 05:02马芷莹荣维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

马芷莹?荣维东

摘 要 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化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是项目实施的心脏。优质的驱动性问题具有趣味性、指向性、真实性、挑战性、整合性、开放性、参与性等特征。师生共同以清晰严明的思路,设计出优质的驱动性问题是进行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本文结合多个语文项目化学习案例,阐述优质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包括定题、聚焦、链接、细化、优化。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驱动性问题  设计策略

素养导向的教育变革需要与之适配的新型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因其与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高级思维和综合素质,而备受教育者的青睐。

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最权威定义来自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其指出项目化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回答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且复杂的问题、困难或挑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1]。夏雪梅及其研究团队将项目化学习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2]无论哪种解释,驱动性问题都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就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的定义、特征和优化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一、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中,驱动性问题不仅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也是项目实施的起点、重点和难点。驱动性问题通常指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能够连接学生的兴趣、学习目标和关键知识,能够让学生乐于探究并积极解决的问题。巴克教育研究所研究指出:“好的驅动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项目的好奇心,使项目更加复杂并具有挑战性。虽然传统课堂上有类似阅读理解这样的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必须回答,但项目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则要求做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完成多项任务,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驱动性问题就像灯塔一样激励着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向项目目标努力。”[3]有论者指出,“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营造一种由求知欲驱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计划,开展探究、记录,理解数据、收集证据和辩论观点,构建和共享学习成果”[4]。可见,驱动性问题就像是一个学习项目的“发动机”,它将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究热情灌注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推动项目的运行,其具有引发、驱动、维持和引导的作用。

语文项目化学习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中心,以优质的驱动性问题来推动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中明确指出,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重点,在项目中至少要包括一项旨在锻炼学生读写能力的项目目标。[5]其指向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高度契合。项目化学习从板块出发设计学习任务,构建出有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也与统编教材以单元为主线的编写理念十分吻合。“由基本问题通向大概念深度理解的单元设计,更适宜语文学科”。[6]在这种模式下,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再仅限于传授内容,而是通过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语言、文学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驱动性问题使整个项目活动保持持续性和一致性,所有设计步骤都要围绕它展开,它贯穿了整个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二、优质驱动性问题的特征

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要契合语文学科大概念和课程标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投入项目中探究语文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已有研究,优质的驱动性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和行动热情。驱动性问题的最大特性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当教师设计的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感到“很酷”“好玩”“眼前一亮”时,项目化学习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开端。大量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阶学习,提升学业成就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有正向促进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效果在不同类型的学业成就上没有差异[7]。

教师在拟写驱动性问题时,要注意淡化语文课标感,可以学生的视角切入,避免表述方式像考试题,让学生在轻松且充满趣味的环境中完成项目。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将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假如林黛玉也有微信号,她会在朋友圈发什么,又会在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朋友圈下评论什么?如此,学生得以在生活化的情境和趣味性的氛围中完成高质量的阅读任务,习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指向性

驱动性问题要与语文学科的项目目标和结果保持一致,指向课程的本质问题,即指向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如阅读、写作技能和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对项目本身有细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教学资源等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要让学生在理解核心知识的基础上看到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项目化学习更有成效。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和“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李佳贞老师便将驱动性问题定为“如何设计一本外国文学名著画册,向读者介绍名著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用其串起单元的读写任务,直接指向语文阅读和写作两大核心技能,真正做到了以读促写[8]。

3.真实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最大程度还原或者模拟问题出现的真实情境,因此驱动性问题需要源自现实,这与语文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驱动性问题的真实性一方面体现在问题情境的真实,即问题的设计应来源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基于校园生活、社区需求、全球问题等去设计;另一方面,体现在技能应用的真实,即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模式和锻炼的能力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与学生现今的学习生活或日后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习得解决现实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相应的策略和技能。优质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做到连接实际生活,搭建起知识技能与现实的桥梁,彰显出学习的社会价值。语文项目化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多样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4.挑战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这与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求是一致的。优质的驱动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一定的困难度和复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不断追问,自主投身于项目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既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与主题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情况和背景知识储备,设置适当超过学生能力的认知负荷才能真正完成问题的“驱动”。但若问题设置的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就容易让学生在问题前望而却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挫败,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因此,挑战性的问题设计要在学生的学情和任务的难度之间形成一种张力。驱动性问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5.整合性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围绕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某个主题、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语文新课标也提到,语文学习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传统的学习模式一般以学科为单位,其间有明显的界线,让学生难以联系不同类型的知识。但驱动性问题一般是基于现实的概念性大问题,即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在一个问题之中。王荣生提到:“有些初看似乎为语文学科的‘驱动性问题,其实都是跨学科的。例如,‘一本书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性回应,要涉及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一个优质的语文驱动性问题能够让学生探索语文和各科目之间的关系,锻炼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组合学习,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6.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问题具有更丰富的探究空间,更能引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锻炼高阶思维。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复杂、多样、不确定,没有死板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究任务的分析思路,提出独到的具有个性化的观点,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生成创新性的项目成果。如一位语文教师将“什么是诗”改为“今天我们的生活还需要诗歌吗”[9]作为其项目的驱动性问题,把诠释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思辨性问题,其解答需要学生在把握诗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歌与当今世界的联系,调查周围人对诗歌的态度。

7.参与性

项目化学习的黄金准则之一是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还要让他们变成提出问题的主体。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收集他们针对现实的发问,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背景和提出的原因。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表达想法的空间,营造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观点;要善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集思广益。学生一旦被赋予了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权力,就会对问题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从而更主动地投身于项目实施,也会拥有更多的主体性、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驱动性问题的优化策略

1.定题:发现真实问题

驱动性问题和项目主题可以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各种现象。教师应结合校园、社区的热点事件和社会上关注度、讨论度高的话题,使研究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经验相联系。比如,驱动性问题“如何写好一篇物志和谐相融的散文”,可以修改为“学校要进行‘校树评选活动,班级确定将樟树作为入选对象。作为班级成员,你会如何撰写文章说服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同班级的选择”。这个问题将一个抽象性的问题落到校园生活的实处,可以推动学生去观察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它标明了讀者、目的和文体,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真实写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选取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和项目任务,将其简化,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成驱动性问题,来帮助学生提前体验日后要面对的职场生活。比如,让学生以导演的身份为本市的文艺宣传片选取一位历史人物作为文化名人,并递交一份详尽的策划案及拍摄脚本。在完成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学习语文、历史、多媒体等多学科知识。

2.聚焦:对标学生需求

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对项目是否感兴趣,驱动问题是否能持续地推动学生投身于项目就至关重要。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真实问题的关心程度,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进而围绕他们的兴趣点设计引燃其参与兴趣的驱动性问题。比如,学生对韩流明星较感兴趣,教师可引用近期网络上争议不断的“韩流明星偷文化”事件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生了解传承、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教师还应将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纳入考虑范畴。教师可以使用KWL(Know,Want to Know,Learned)表格,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法或疑问转变成想要探究的驱动性问题。问题的设计还应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编组时要合理分配,同一组内应有学习水平各异的学生,让学生彼此带动,互帮互助,解决难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3.链接:关联核心知识

确定好情境和主题后,教师要快速联想发散,将其对应到相应的语文核心概念上。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前,就要对相关课程目标和语文学科大概念有所定位。深圳市一名教师发现学生因课业繁忙,观察城市的机会较少,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缺乏认知后,敏锐地将这一发现与语文的大概念“交际的目的和对象决定语篇的内容和表达”联系到一起,并让学生为旅游公众号“i游深圳”写一篇推介文案,说服市民打卡深圳景点,包括“亲子游、青年游、老年游”三个不同专栏。在这一项目中,写作的目的、读者、文体等要素明晰,学生在写作时会设想不同年龄层的群体所关心的内容,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市民出游的欲望。在这过程中,学生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以及有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能力标准的描述比较笼统,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有时很难准确把握具体任务所对应的核心知识技能。基于具体的项目与任务,让驱动性问题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关联其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不同学科之间内容的融通式设计比较关键,教师要由学科中心转向“问题解决中心”,从知识导向转向“真实问题”导向,让驱动性问题变成一个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过程。

4.细化:形成驱动性问题链

教师设计的驱动性问题最好能够衍生出几个互相联系的次驱动性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子任务来勾连问题情境,使他们持续地投身项目,发展高阶思维,进而推进项目化学习的整体实施。《项目学习教师指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一个人文项目的主要驱动性问题是“我们的祖辈为什么要来到加州”,在此基础上创设了几个更细化的次驱动性问题:“谁是加州最主要的移民?他们的祖辈为什么来到这里?从哪里来?每个移民族群都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加州的移民有什么样的共性与特性?你怎样描述加州的移民现象?”[10]每个次驱动性问题都相辅相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调用语文、历史学科及生活中的多种知识技能去了解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这几个问题之间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的序列,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学生通过对其逐一解答,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完成驱动项目。

5.优化:让问题迭代升级

设计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是一个由粗到细,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这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反复修改表述,将宽泛的问题转为具体的问题,将可搜索的问题变为不可搜索、需要自己思考的问题,将教师视角的问题换成学生视角的问题。教师要在过程中不断检查确认其中的要素: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关,是否能关联起核心知识技能,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是否有较为清晰的表述,是否可以分解成更多的小问题让学生持续探究。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的诞生需要经历选题、聚焦、链接、细化、优化等一系列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课标、任务、知识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调整——这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Buck Institude for Education. What is PBL? [EB/OL], [2020-02-24]. http://www.pblworks.org/what-is-pbl.

[2]夏雪梅.項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理解[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

[3][5][10]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任 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160.

[4][美]克拉耶克、查尔内克、巴杰.中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王 磊,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104.

[6]王荣生.略述“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基于相关译著的考察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1(3):71-76+81.

[7]张文兰、胡 姣.项目式学习的学习作用发生了吗?——基于46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 (2):95-104.

[8]李佳贞.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以统编教材语文六下第二单元为例[J],师道,2022(7):32-33.

[9]刘 侠.问题驱动 资源支持 评价嵌入——“公众号诗歌专题推文”语文项目学习[J],语文学习,2020(1):21-25.

[作者通联:马芷莹,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荣维东,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