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铭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质疑和解答,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和实践。本文着重阐述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进行剖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设计策略
“提问”是一种最悠久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4000多年前就提出以提问为核心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这一启发式教学方式时至今日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美国教育学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探索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对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哪些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巧妙设计有效提问?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因问而问,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采用提问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这一教学方式的主要目标,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课堂中很多教师为问而问,把设计多少教学问题作为衡量这一节课是否充满主动性的标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提问,就会带动学生参与教学,就能丰富课堂教学,而忽略这种提问是不是恰当,是不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因此,一些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设计出很多不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浪费课堂时间,又耗费学生精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厌烦,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新授正弦、余弦诱导公式一节时,部分老师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如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能解决哪些问题?学完这一节后,你还可以运用诱导公式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过于密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且学生是在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下思考的,对整个知识脉络的形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教师完全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学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2.不考虑实际情况,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些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较少,只让学生思考三两分钟后就说出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没有较充足、有效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讨论,问题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一堂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tanA=2,求8cosA+10sinA/3cosA-14sinA的值。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验算时间,但有些教师在学生还在思考、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很着急地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提出大量比较简单的记忆性内容,如球的表面与体积公式、锥体柱的体积公式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主流,尽管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比较积极,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但这些问题其实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存在,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进步没有实际意义。高中数学课堂,评价提问的标准,最基本的就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进步,如果一个问题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无论怎么热闹,都不能算做一个好的提问。
二、解决策略和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多,但是只有巧妙地将其整合进整个教学过程中,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我认为除了提前设计提问时间、问题数量等外,还要特别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慎重考虑:
1.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习主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例如,若0
2.设计问题要本着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宗旨。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情、学生心理特征及课堂教学规律恰当安排提问,抓住知识疑难之处发问,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抓住知识模糊点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把片面、孤立的认识转化为更全面、更辩证的认知结构。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循循善诱,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3.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教师设计问题时是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不能太过简单,也不可过难,应该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如果思考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阻,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点。如讲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1+2+3+4+5+6+7+8+9”讲起,让学生先尝试用等差数列公式算出该组数列的和,再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探索,授课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巧问”和“善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追根究底的热情总是同他们的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学生一旦产生某种期望,就会对相应的问题发生兴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据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设置疑问、解决疑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