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中
摘 要: 初中地理复习课由于时间短、容量大,一般以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地理概念、原理,学生高强度的被动再现为主,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基于认知地图的地理复习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既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又锻炼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认知地图 地理复习 高效课堂
一、认知地图的界定
认知地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Visual Thinking Tool),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各种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认知地图不仅直观生动地描述信息,而且允许人们的大脑“看到”信息的形态和关系。
认知地图包括概念图(图1)和思维导图(图2)。概念图(concept map)的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用来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从而加大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可供加工的信息。
实际教学时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差异,更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里我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叫做认知地图,使得概念图中能体现主题间的关系,思维导图中能反映概念间的联系,取长补短,使其更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三阶段、六环节”复习课教学的实践
复习课是在更高起点上对过去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科学的认知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多次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种基于认知地图的“三阶段、六环节”复习教学模式(图3),所谓三阶段即“温故—知新—强化”三个阶段,六环节为学生自作绘图→小组合作成图→师生共同评图→师生共同改图→典型习题强化→题型方法归纳。
“温故”是指对上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回顾与梳理,是基于认知地图复习课型的关键,至少占到课堂1/3的时间,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把零散的知识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包括“学生自主绘图”和“小组合作成图”两个环节。
学生自主绘图:教师引导每一位学生对上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并按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初步构建认知地图。
小组合作成图:一般4人为一小组,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认知地图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修改,最后画出具有个人风格的、集众人智慧的认知地图。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各组成图情况。
“知新”就是通过师生共同评图、改图提高个体制作认知地图的科学性,有效提炼教材中心主题的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知识结构又符合认知规律的认知地图。
师生共同评图:教师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结构的合理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色彩的运用、图形的美化、认真程度等方面评价。这一过程可让学生基本掌握评价的标准,学习优秀作品的绘制,让更多学生掌握认知地图这一学习工具。
师生共同改图:教师在“学生自主绘图”环节结合学生所画的作品用Inspiration软件制作教学认知地图,图中预设一些错误和空白,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审视认知地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上课时,教师用软件层层展开,让学生找出错误,并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把师生共同完成的认知地图绘制在书上。
“强化”指经师生共同商讨,科学论证完成认知地图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主题精心设计的典型习题进行练习和题型方法归纳,进一步加深对核心主题和认知地图的理解。
典型习题强化:教师要围绕认知地图的重要概念,事先设置典型习题做好PPT、SWF、EXE等课件,并超链接到上述认知地图。习题设置一般应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系列问题,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对学生易犯错的地方,最好通过拓展习题加深印象。
题型方法归纳:在学生完成典型习题训练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组内探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涉及本认知地图有关概念的题型,并能说出解决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完善、丰富认知地图。
然后,请若干组学生代表借助本认知地图上台讲解本组的最终成果,教师不要横加干涉,要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做到举一反三。
把基于认知地图的学习引入复习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