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论视角下《夜色温柔》中的人际困境

2024-06-01 04:54:12陈洁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人际关系

陈洁

[摘  要] 《夜色温柔》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生动地摹绘了爵士年代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风貌,刻画了一系列深陷消费主义漩涡的资本主义社会有闲阶层形象。主人公迪克和妮可等人的经历揭示了商品化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基于消费理论,本文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角度分析小说中消费主义对人际关系商品化和异化的过程,揭示消费社会一片繁荣中隐藏的人际交往困境。小说启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人际关系  消费社会  《夜色温柔》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1-0065-04

一、引言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享有“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言人”的美誉。《夜色温柔》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爵士年代的消费社会现象,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陷入消费主义的巨网中。正如《消费社会》中所言:“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消费品。”[1]当人际关系进入到消费品的行列,就注定沦为商品化的互惠的关系,曾存在于关系中的温暖的部分在消费主义的金光下黯然出局,持久和坚定的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稀缺,忠诚、永恒和稳固等概念逐渐被人遗忘。本文运用鲍德里亚与齐格蒙·特鲍曼等人的消费理论,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角度分析消费主义对社会人际关系商品化、异化的过程,揭示消费社会一片繁荣中隐藏的人际困境,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情感的纯净和深度,重新审视和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的真正意义。

二、异化的亲情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逻辑已经变得普遍化,今天不仅支配着劳动过程和物质产品,而且还支配着整个文化、性和人际关系”[1]。在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都被消费无形控制着,传统工业时代的家庭模式亦受到严峻挑战。《夜色温柔》中的亲情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扭曲且冷漠。

大资产家沃伦先生有两个女儿:妮可和芭比。作为大资产阶级的典范,沃伦家族享有社会声誉和巨额财富,然而这却使他们逐渐迷失自我,失去道德观念,尤其是沃伦先生。沃伦先生与小女儿妮可乱伦,致使她精神分裂。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减轻内心的罪责与负担,他动用巨大财力,将年幼的女儿送到遥远的苏黎世的精神病诊所。他愿意为妮可的治疗付出巨额的金钱,让她住最好的诊所,为她请最好的医生,却不想陪女儿一天。沃伦先生对待女儿宛如对待物品,需要时呵护备至,但一旦厌倦或感到不适,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他的行为反映了金钱背后人性的阴暗面:消费社会中,即使是亲情,也“必须在令人产生压抑、束缚和不适的感觉之前被终结, 被处理干净”[2]。沃伦先生在临死前忏悔自己的罪行,他祈祷能最后一次见到女儿,祈求她的原谅。作为父亲,他为了满足私欲,伤害了女儿。作为女儿,长大后的妮可对父亲的死漠不关心,“流露出一种无比的冷漠”[3]。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扭曲且无情的。

谭佳认为,由于消费文化的富裕特征,人们在虚伪物品的无声凝视下生活,彼此实际上却愈发疏离[4]。芭比和妮可兩姐妹之间看似亲和,实则冷淡,她们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消费场景中维持的。她们沉浸在尽情消费与享乐的肤浅快乐中,没有真正的精神共鸣,她们的关系是非常脆弱和肤浅的。美丽的外表下是深深的空虚,因此,消费成了她们共同对抗不确定和不安全感的手段。许小委认为,消费因能带来瞬时的“不朽的经历和体验”而给消费者提供一定确定性[5]。妮可因曾与父亲乱伦的旧事而自卑,精神不振,但当姐姐带她尝到消费的滋味后,她掌握了支配自己主体性的力量,尽管这种根基是非常缥缈的,但在一次又一次挥霍金钱的消费行为中,她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建构。

有意思的是,这对姐妹不仅购买货架上的商品,还将“人”也作为商品购买。当妮可患上精神病后,芭比扮演了她的监护人角色,但芭比却始终不知道妹妹患病的真正原因,也不想去了解,甚至为了摆脱照顾妹妹的责任,为妮可“买”了一位年轻帅气的医生迪克。她们姐妹俩的关系,就像靠血缘维持的“陌生人”。

迪克曾经的情人罗斯玛丽是一位虚荣貌美的女明星,她走进名利场主要归功于她的母亲——斯佩尔斯夫人。作为一名寡妇,斯佩尔斯夫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女儿身上,她想把女儿培养成优雅的淑女,用美貌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因此,在有闲阶层聚集度假的里维埃拉海滩上,这对母女巡视着自己的猎物。迪克优雅绅士的举止吸引了她们。尽管知道迪克已婚,斯佩尔斯夫人却依然鼓动情窦初开的女儿去做他的情妇。斯佩尔斯夫人给女儿灌输错误的价值观,让她进行自我物化。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罗斯玛丽学会利用和男人调情获得资源,变得越来越“成功”,而作为母亲,斯佩尔斯夫人也得以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消费社会中的亲情最终为金钱让步,沦为培养“摇钱树”的手段、滋生不伦的培养皿。

三、虚伪的友谊

正如消费社会中缺乏真正的亲情一样,朋友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友谊。消费社会中的友谊与社会身份挂钩,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反映在他所拥有的朋友身上,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利用价值,他的朋友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这点在迪克和他的朋友们身上得到充分印证。

迪克早年在医学院结识的好友弗朗茨,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他与迪克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弗朗茨与迪克交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沃伦家族的投资。在妮可的投资下,弗朗茨与迪克成功开设诊所。然而,在合作了18个月后,弗朗茨发现迪克的酗酒问题愈发严重,严重阻碍他们的工作,损害诊所的声誉,但弗朗茨从不真正关心迪克的沮丧情绪和精神危机。直到迪克资金短缺,再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时,弗朗茨假意的关心变为无情的嘲讽,想尽一切办法让迪克离开。迪克对弗朗茨自私自利的行为非常失望,这场变故让他更加怀疑自我。弗朗茨的背叛体现了消费社会的即时性原则:当关系需要时可尽情取用,不需要时可随意忽略。这种关系注定是脆弱的、一次性的商品。在消费社会,人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情感培育关系,即时性导致消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多是短暂、易变的,难以长久存在[2]。

与妮可结婚后,迪克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派对。聚会表面上是交流的场所,私下里却是为了攀比和模仿。聚会中的人们虚与委蛇,并不亲密,“就在那一刻,他们似乎在和桌子上的每个人说话,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一起的,向他们表达他们的友好”[3],他们的谈话是荒谬且毫无意义的。聚会上,迪克的彬彬有礼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然而,这并不代表上流社会接受了他,虚伪排外的有闲阶级并不会真正允许像迪克这样的人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迪克仍是一个不属于他们圈子的局外人。尽管迪克总是试图用他的善良来温暖身边的人,但这些富人并没有从心底里公平地对待他,只是把他看作妮可的“保姆医生”。迪克的礼貌、谦逊和体贴被视为仆人的特质,被孤立排斥。

许小委认为,消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快乐原则”的支配,交往和共处都以追求快乐为目的。当一段关系无法再带来快乐,反而带来束缚和限制时,根据快乐原则,这段关系就被迫终止,无须其他理由和解释[2]。迪克生活失意后,整日浑浑噩噩,借酒浇愁度日,无法再给其他人带来快乐,他的这群上流社会朋友们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在罗马等地卷入许多不光彩事情后,他的坏名声传遍欧洲。上流社会议论他的八卦,说他是“放荡的医生”,说“哪儿也不接待”他[3]。在那一刻,他以前的朋友没有一个向他伸出援手。他们只是袖手旁观,看着他的病情恶化,他不再是一个有闲阶层的绅士和文明聚会的主人,被逐出原来的社交圈。

四、不纯的爱情

菲茨杰拉德曾言:“被爱如此容易,而去爱却如此艰难。”[6]在一个真情难觅的消费社会里,爱情也不再神圣。小说第一章中,戴弗夫妇的生活羡煞旁人,第二章则开始揭示其背后的暗流涌动,他们的婚姻如一件华美的袍子,细看却爬满了虱子。

迪克娶妮可不仅因为妮可家境富裕,还因为她有成为“花瓶妻子”的潜质。一开始,迪克被妮可的美丽所深深吸引,他认为妮可是他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并决定认识她[3]。男人通常会因为娶了花瓶妻子而感到自豪,因为花瓶妻子的形象暗示着丈夫的社会地位。花瓶妻子本身的美丽和文化能力并没有太多价值,她们不从事生产活动,仅具有象征意义。妮可受过良好的淑女教育,精通四门语言,学习过音乐和绘画课程[6],很符合花瓶妻子的形象。迪克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渴望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因此,娶妮可成为构建他精英形象的关键部分。

而对妮可来说,她选择迪克作为丈夫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实用目的。作为一个富有的女病人,她的理想丈夫最好在经济上依赖她,又能在她精神病发作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情感帮助。因此,在姐姐的安排下,妮可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医生丈夫”迪克。结婚后,妮可设法用她的财富控制住迪克,“自然而然,妮可想要拥有他,想让他永远停留在原地,鼓励他的任何懈怠,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淹没他,给他送上各种商品和金钱”[6]。一段良好的关系应该相互成就,但妮可很自私,她明知丈夫有医学抱负,却打击他的学术研究,鼓励他奢侈享乐。她想占据丈夫的所有时间,不想让他实现梦想,好一直为她所用。因此,即使在结婚之初,迪克试图经济独立,成为家中经济支柱,但他的收入有限,无法维持妮可的高消费水平。妮可问他,“我们为什么要惩罚自己,就因为沃伦比戴弗有钱?”[3]最终迪克屈服了,坦然接受了沃伦家族的接济,沉湎于安逸生活中,失去对医学研究的激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妮可的病情逐渐恢复,她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她忘记了迪克的日夜付出與照料。于她而言,现在的迪克只是一个“没用”的医生。妮可的婚姻出现危机,但她并没有尝试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头陷入与汤米·巴尔班的暧昧关系。“为什么,我差不多完整了”,她想,“我实际上一个人站着,没有他”,“就像一个快乐的孩子,想要尽快完成”[3]。当病人康复时,医生的任务就结束了,现在她是时候和迪克说再见了,汤米·巴尔班多么温暖迷人。的确,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市场里,每一种产品都有无数的替代品,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因此,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当一件物品出现问题时,传统的方法是尽可能地修理它,而消费社会里的处理方法是扔掉它,然后买一个新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开始一段新关系是如此新鲜迷人,为什么还要执着于旧的人和事呢?因此,在消费社会里,爱情是注定难以维持的。汤米最终代替迪克,坚如磐石的爱情只是旧时代的遗迹。

在迪克的感情生活中,除了妮可,他的情人罗斯玛丽也十分重要。罗斯玛丽自由奔放,给迪克带来前所未有的激情,点燃迪克内心深处的冒险欲望。在鲍曼看来,“只有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9]。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世界充斥着无处不在的诱惑,他们会积极去寻找自己被诱惑的机会,甚而有充足的理由感觉到是自己在掌握全局,在婚姻中失意的迪克就是如此。

迪克出现在罗斯玛丽的青春期和她演艺事业的开始阶段。彼时,罗斯玛丽只有18岁,因此她对迪克充满崇拜,迪克凭借英俊的外表和绅士的品格轻松赢得罗斯玛丽的芳心。迪克毫不吝啬地追求罗斯玛丽,带她体验上流社会的生活,为罗斯玛丽敞开一个崭新的世界。李磊认为,消费文化使迪克产生幻觉,使他对现实与虚幻交错难辨[10]。有一次,迪克带罗斯玛丽去巴黎的一家餐馆,迪克优雅的举止让罗斯玛丽心生敬佩,并感受到“对不在他们桌子旁的所有人的漠视”[6]。消费活动让消费者得到某种自以为是的“自我实现”的感觉。罗斯玛丽仿效迪克的社交方式,使她在自己的圈子里大放光彩。实际上,她学到的只是更高阶级的优越情结。她如此渴望上流社会的生活,以至于她愿意成为情妇,摧毁他人家庭。

罗斯玛丽的美貌和年轻的身体只是迪克释放欲望的客体。作为一个聪明女孩,罗斯玛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价值,并主动将自己物化。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身体是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可以因为它的性价值而被消费。性具有交换价值,而且更具有“经济性和商品性”,具有被称为“性地位”的显著符号价值[1]。罗斯玛丽意识到,“如果她的人是财产”,那么她就可以“行使其所有权所固有的任何优势”[6],她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任何她想要的东西。罗斯玛丽学会了用身体换取爱,大胆追求迪克。每次和迪克在酒店的时候,她总是主动开始激烈的调情,她摸了摸迪克,向前吻了吻迪克,并告诉迪克,“我只是想让你爱我”[6]。迪克以为自己爱上了罗斯玛丽,罗斯玛丽的出现宽慰了他在婚姻中的孤独内心。但事实上,迪克想要的只是罗斯玛丽年轻的身体。

小说结尾,迪克终于明白他对罗斯玛丽的感情只是性吸引力,不是真爱。最后一次见面时,迪克正在经历生活的最低谷,罗斯玛丽来探望他,她希望迪克能像以前一样有能力和才华。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却没有爱情;此时的罗斯玛丽已声名鹊起,变得愈发世故成熟,而迪克却已被社会抛弃。在这段婚外情中,迪克不再掌握全局。第三次的相遇粉碎了迪克最后的信心和幻想。

五、结语

《夜色温柔》讲述了消费文化的风靡造成的人际困境。在亲情方面,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姐妹关系,都是冷漠而自私的。虚伪的沃伦先生和女儿乱伦,然后把她送走;芭比和妹妹妮可从未真正交心;斯佩尔斯太太训练她的女儿做情妇以获得金钱和地位。在友谊方面,有闲阶层聚会都在互相吹嘘和攀比,他们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不配拥有真正的友谊。当迪克成功时,人人都羡慕他。当迪克陷入困境时,没有一个昔日的朋友伸出援手。在爱情方面,无论是婚姻还是婚外情都以悲劇收场。迪克和妮可的婚姻沦为一场交易,迪克和罗斯玛丽的爱情最终走向幻灭……然而,这个故事并非全然悲剧,开放的结局或许会给读者带来安慰:迪克选择离开上流社会,回到小镇行医。或许,一个人在哪里摆脱消费主义的控制,在哪里就可以获得相对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Baudrillard J.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8.

[2] 许小委.消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论齐格蒙特·鲍曼的消费主义思想[J].理论界,2013(10).

[3]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M].彭萍,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4] 谭佳.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人际关系[J].外国语文,2020,36(3).

[5] 许小委.当下消费主义的起源——齐格蒙特·鲍曼消费主义思想探析[J].理论界,2013(3).

[6] Fitzgerald F S.Tender Is the Night[M].London:Penguin Books, 2001.

[7] 鲍曼.流动的恐惧[M].谷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8] 李磊.消费文化导演的现代悲剧——解析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里的主人公[J].外国文学研究,2010,32(4).

(特约编辑 张  帆)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人际关系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 16:48:24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8:02
高校图书馆的人际关系构建的探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9:27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13:01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46:53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35:54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