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在中国译介的百年历程

2024-06-01 08:28:28钟金铃潘贵民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译介

钟金铃 潘贵民

[摘  要] 我国文学界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译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至今已逾百年。迄今为止,文学界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译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的发轫期;20世纪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的成熟期。虽然芥川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被译介至中国,但亦存在重复性译介较多,宽视野、厚理论的译介精品较少等突出问题。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译介  学术述评  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1-0111-05

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十分热衷译介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各种翻译作品不断涌现,不仅涉及芥川的小说,亦涉及其散文、随笔、书简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译介催生了对其作品的研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芥川作品的研究蔚为壮观,以芥川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年均10余篇,其他研究论文20余篇。 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文学界对芥川作品的译介与评论进行爬梳,以厘清芥川作品在我国的译介状况,以期为今后我国的芥川作品研究乃至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芥川作品译介的发轫与停滞期(1921年—1978年)

1921年夏天,鲁迅翻译了芥川的代表作《鼻子》《罗生门》,登载在北京的《晨报》上,并分别撰写了《〈鼻子〉译者识》和《〈罗生门〉译者前记》,开启了国内学者翻译和介绍芥川作品的先河。随后,商务印书馆于1923年出版了鲁迅、周作人选编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收录了鲁迅所译的两篇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6年,夏丏尊选译了芥川《中国游记》中的十四节,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7卷第4号上,成为国内第二位翻译芥川作品的学者。此后夏丏尊陆续翻译了《秋》《湖南的扇子》《南京的基督》等。1927年,芥川的自杀震惊了我国文坛,在其自杀后的两三年间掀起了一股“芥川热”。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鲁迅、方光焘、夏丏尊等翻译的《芥川龙之介集》;《小说月报》更推出了《芥川龙之介专辑》,登载了由多位名家翻译的《芥川氏创作十篇》《芥川氏小品四种》《芥川氏杂著两种》等。此外,《东方杂志》《语丝》《文学周报》《一般》《洪水》《民铎》等纷纷登载翻译、介绍以及悼念芥川的文章,对他的离世表示极大的关注。

此后,1928年,我国第三位芥川作品译者汤鹤逸结集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收录了芥川的11篇短篇小说。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黎烈文翻译的《河童》,并先后于1934年和1936年进行了再版,正文后附有永见德太郎的《芥川龙之介与河童》一文。1933年4月,光华书局出版了高明翻译的《文艺一般论》,开始了国内学者对芥川文艺美学及文艺本质论的关注。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高汝鸿选译的《日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芥川的两篇作品《南京的基督》《蜜柑》,该书1939年再版。译者高汝鸿在该书前言中对日本近代文艺赞不绝口,认为以芥川的小说为首的日本短篇小说“有好些的确是达到了欧美的,特别是帝制时代的俄国或法国的大作家的作品水平”[1]。1940年,上海三通书局出版了芥川的《某傻子的一生》,收录了冯子韬翻译的《某傻子的一生》《将军》和丘晓沧翻译的《猴子》。1941年,上海三通书局又出版了《三通小丛书》,其中收录了冯子韬对芥川《河童》的重译。此后一段时间我国对芥川作品的译介鲜有新成果出现。

在评论方面,1929年,评论家韩侍桁在《杂谈日本现代文学》中对芥川作品提出了批评,认为芥川“对艺术缺少真实的态度”[2],其作品经不起仔细琢磨。1930年,鲁迅在其创刊的《文学研究》上刊出了由韩侍桁翻译的唐木顺三的文章《芥川龙之介在思想史上的位置》。1934年,冯子韬翻译出版了《芥川龙之介集》,并附有他写于1931年的研究论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作风和艺术观》作为序言,冯子韬在文中对芥川及其创作进行了嘲讽,认为芥川“耸动了中国文坛的注意,大约是他的自戕而不是他的作品吧”[2],对其作品表现了不屑。1935年,巴金在《几段不恭敬的话》中表达了对芥川的反感,将芥川全部作品概括为“空虚”[2]。王向远将韩侍桁、巴金等人之所以反感芥川及其文学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是芥川在《中国游记》《长江游记》中对中国抱有偏见;二是芥川被无产阶级文学阵营“视为资产阶级‘既成文学的代表,遭到批判和否定”[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界对芥川作品的译介较少。1956年第12期的《读书月报》上登载有《日本读者来信》,信中提及该刊第7期张梦麟的《我们出版了那些日本文学作品》中将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印错了;1956年《电影艺术译丛》第11期在《谁是“太阳族电影”的制造者》一文中提到了石原慎太郎获得了已故作家芥川龙之介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此后数年,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我国对芥川作品的译介进入低潮期。

二、芥川作品译介的再次发展期(1979年—2000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芥川作品的译介迎来了发展期,不过此时的芥川作品译介仍主要处于翻译和再介绍的阶段。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楼适夷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1982年第二次印刷时改名为《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该书是楼适夷在极其困难的时期抽空翻译的,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出版。此后,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文洁若等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选》。1982年,香港山边社出版了楼适夷翻译的《地狱变》。1983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了《罗生门·河童 芥川龙之介选集》(第2版)、《地狱变 芥川龙之介选集》(第2版)等,继续丰富了芥川作品的译介内容。此后,赖祥云译著的《芥川龙之介的世界 鬼才芥川氏的一生与七篇小说杰作》、金若翻译的《罗生门·河童》分别于1985、1986年先后由志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星光出版社亦于1985、1986年先后出版了《地狱恋》和许朝栋翻译的《河童·某阿呆的一生》等。前述诸多芥川作品的译作相继出版,再次掀起了国内译介芥川作品的热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名家翻译的芥川作品开始陆续出版。199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吴树文翻译的《疑惑》。199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等翻译的《罗生门》。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楼适夷等翻译的《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叶渭渠主编、李正伦等翻译的《芥川龙之介作品集 散文卷》以及叶渭渠主编、楼适夷等翻译的《芥川龙之介作品集 小说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聂双武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等。此外,199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文洁若等翻译的《罗生門》,收录了芥川27篇作品,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选》编成,该书是《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中的一册。同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其中有楼适夷、吕元明、文洁若译的《罗生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小说名家名篇名译——大众丛书》,其中有亦楼适夷、文洁若等翻译的《地狱变》,收录了芥川20篇作品,书中有艾莲写的《前言》,对芥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芥川的作品“写得珠圆玉润,精巧别致,显示出一种东方的特色,东方的智慧,可谓独出冠时,令人叹服”[3]。此外,《名作欣赏》《山花》《日语学习与研究》等杂志亦开始刊载芥川作品,如《桔子》(朱金和译,《名作欣赏》1984年第2期)、《沼泽地》(文洁若译,《山花》1984年10期)、《芥川龙之介俳句十首》(王庆民、孙久富译注,《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5期)等。

在评论方面,1978年《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刊载了小短文《鲁迅和芥川龙之介之译事》,对芥川与鲁迅之间有关译介与评论进行了简短的论述。刘介人的《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罗生门〉》(1979年)、楼适夷的《〈芥川十一篇〉书后》(1980年)、艺峰、志文的《芥川奖与直木奖》(1982年)、代彭康编译的《日本大正时期文坛上的奇才芥川龙之介》(1984年)等均对芥川及其文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界对芥川作品逐渐摆脱了第一阶段以译介为主的状况,开始出现了较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该时期的芥川作品译介仍十分保守,较多为早期译本的多次再版或汇编,未产生较多具有影响力的新翻译作品及理论研究成果。

三、芥川作品译介的成熟期(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芥川作品的译介进入成熟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001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洪庆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经典小说》,收录了芥川的《开明的杀人犯》《老年》《海滨》《海市蜃楼》等29篇经典短篇小说。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正伦、李菁、李华翻译的芥川作品《侏儒的话》,收录了《东京小品》《我喜欢的女人》《点头之礼》等随笔作品。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作家·小童话》系列丛书,其中收录了芥川的《小白图集》。同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文洁若翻译的《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收录《火男面具》《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大石内藏助的一天》等中、短篇小说19篇。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了方洪庆翻译的《罗生门》,收录了芥川作品27篇,除了传统的《罗生门》等名篇外,还收录了《春天》《诸神的微笑》《将军》等。

值得指出的是,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高慧勤、魏大海主编的《芥川龙之介全集》,这是日本国外出版的第一套《芥川龙之介全集》。该套全集的出版发行,全面带动了我国文学界对芥川作品译介与研究。此后,国内翻译出版的芥川作品及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翻译的《令人感动的一本书——罗生门》,收录了《罗生门》《密林中》《矿车》《阿富的贞操》《一篇爱情小说》《单相思》《“侏儒警语”序》等13篇作品。林少华在《令人感动的一本书——罗生门》一书中,将芥川的作品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对人性中‘恶(所谓‘我执)的暴露、揶揄和鞭挞。二是对人生的幻灭感,即厌世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4]同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高慧勤、文洁若翻译的《罗生门》,收录了芥川的 24篇作品。

受国内译介芥川作品热潮的影响,2005年之后的几年间,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芥川作品的其他译本,继续推动了国内芥川作品的译介与传播。2006年1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生保、张青平翻译的《中国游记》,陈生保在《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导读》一文中对芥川其人、访华背景、访华行程及出版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其认为芥川的《中国游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5]。2006年8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叶渭渠选编、楼适夷等翻译的《罗生门》,收录了芥川的19篇中、短篇小说,并配有百余幅图片,是当时国内唯一以图文形式出版的芥川小说集。叶渭渠在《芥川文学:时代不安的象征》一文中,将芥川的创作特征归纳为通过历史的传说和故事反映现实、解释人生,融汇东西方的文艺精神和技法,营造自己独自的新的艺术世界等。叶渭渠对芥川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甚至认为“芥川龙之介生命的完结,是时代不安的象征,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完结”[6]。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秦刚翻译的《中国游记》。2008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了高慧勤翻译的《蜘蛛之丝 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并附有《名家评论》、芥川生平及创作年表等。高慧勤认为芥川“吸纳西方现代小说的机制,将虚构的方式重新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风”[7]。2007年5月,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翻译的芥川作品《侏儒警语》,《侏儒警语》采用的是中、日文对照式的排版,更方便读者阅读。2007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翻译的芥川作品《罗生门》。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内对芥川作品译介的势头更加迅猛,内容更加丰富与深入。各种论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芥川作品乃至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2010年3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良翻译的《罗生门》,收录了《罗生门》《女性》《海市蜃楼》等27篇作品。2011年 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诸神的微笑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译者为小Q,本书收录了《罗生门》《橘》《地狱变》《竹林中》等芥川小说14篇。2011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秦刚选编的《芥川龙之介读本》。2011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了吴树文翻译的《疑惑 芥川龙之介编年别裁集》。2012年12月,金城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等翻译的《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芥川龙之介读书随笔》。201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文洁若翻译的《企鹅经典丛书 罗生门》。2014年12月,台湾大牌出版社出版了林皎碧翻译的《罗生门 暗黑人性的极致书写 芥川龙之介经典小说集》。2016年5月,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5辑《芥川龙之介短篇选粹》,掀起了编译芥川作品丛书的又一高潮。该套丛书邀请了中国台湾长期从事日语教学与翻译的国际知名芥川研究学者,联袂挑选出芥川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作品译成中文,为国内目前集专业与可信度于一身的全新译本。该书由译者于每篇末加上简要的作品解析,为读者更深入、更容易了解芥川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后,2017年3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陈德文选译的《霜夜》,收录了芥川的40篇散文随笔。2018年4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施小炜翻译的《中国游记》。2019年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了荷月影翻译的《罗生门》,收录了芥川作品18篇。2020年5月邱雅芬翻译的芥川作品《一篇恋爱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脉络编排,从芥川140余篇小说中精选14篇爱情主题的短篇小说。该书将芥川涉及爱情的作品归纳起来翻译出版,体现了超凡的洞察力。2022年,邱雅芬另一译作《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经典作品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选取了芥川17篇作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翻译。邱雅芬认为,在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芥川的爱情题材作品“切入视角丰富多彩”[8],难能可贵。

四、我国的芥川作品译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文学界对芥川作品译介已历经百年,并日趋成熟。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基本翻译完成了芥川的大部分作品,且对其名篇进行了多次译介。尤其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芥川龙之介全集》(全五册),以小说、随笔、评论、书信、游记等题材进行分类,对芥川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译介,开创了日本国外译介芥川作品全集之先河,对芥川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益于芥川作品在我国的大量译介,有众多研究者研究芥川作品。近百年来,我国有关芥川及其文学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涌现出了较多学术著作与研究论文,形成了我国芥川作品译介与研究若干特色,如“芥川文学与中国”“芥川文学与宗教”“芥川文学与鲁迅”等。

与此同时,我国的芥川作品的译介亦存在重复性译介较多、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尤其芥川《罗生门》《鼻子》等名篇,国内进行多次重复译介,版本之多令人眼花缭乱。由于我国学界对芥川作品阅读与研究需求的不断涌现,这种态势将会继续下去。不过,随着国内对芥川作品了解的深入及社会对芥川作品译文要求的不断提高,相信国内会有更多芥川作品译介精品出现。

另一方面,雖然我国芥川作品的译者几乎翻译了芥川的全部小说,但人们的目光主要聚焦于芥川小说名篇的翻译方面,对芥川的诗歌、随笔、评论等的关注较少,即使在小说的译介方面,亦有较大进步空间。以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芥川龙之介全集》为例,其也仅译出了芥川148篇小说中的不到100篇,在诗歌、随笔、评论等方面也没有翻译完全。此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芥川作品新材料的挖掘与整理,亦需引起国内译者的重视。如2022年7月,日本筑波大学的我国学者章玮复原整理了芥川于1921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时期的笔记《笔记六》,另《笔记七》也在计划复原整理中。这些新资料的出现对研究芥川及其文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亦需译介到国内。因此,我国的芥川作品的译介仍有较大空间,仍有待进一步梳理。

五、结语

芥川作品译介成果已经深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笔者认为,我国对芥川作品如此热衷的原因除了有对芥川作品喜爱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芥川作品大都为短篇,容易阅读与把握;其次,芥川作品在国内译介的时间较早,且后来陆续有译本、译文出现,较为普及,特别是《芥川龙之介全集》的译出,更增加了国内学者研究的便利程度;最后,是芥川作品本身的魅力,其对人性的揭示发人深省,震撼着读者的内心,这也是芥川作品译介与研究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等.万有文库:日本短篇小说集[M].高汝鸿,选译.上海:商务出版社,1935.

[2] 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J].国外文学,1998(1).

[3]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M].楼适夷,文洁若,等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4] 芥川龙之介.令人感动的一本书:罗生门[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5]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陈生保,张青平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6]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楼适夷,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7] 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 芥川龙之介小说选[M].高慧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8] 芥川龙之介.一篇恋爱小说[M].邱雅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

(特约编辑 刘梦瑶)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论日本文学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