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2016-11-11 12:35周蔷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人际关系

周蔷

摘 要 在什么环境下和教学氛围中教得更好,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大学体育课所面临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出发,围绕体育文化教育、开展研究性教学、构建科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学环境 人际关系 人格精神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体育教学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放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教师如何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服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大学体育课所面临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体育文化缺少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

苏霍姆林基给我们的忠告:“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持久性、终极价值。”体育文化有利于人们的乐观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人的良好行为的形成,有利于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利于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它对生活方式起到优化的作用,引导人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摆脱生活的愚昧和落后,走向文明和健康。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单一,还很大程度停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水平,掌握专业运动技能阶段。由于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宣传不足,学生从内在缺少运动的激情和兴趣,通过一段时期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有所提高,但很难达到保持运动持续性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没能完成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没有内化为学生健康生活应具有的“心力”、“胆力”、“体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乐趣匮乏,师生互动少

乐趣是体育运动的生命,但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却一直面临乐趣匮乏的问题。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将上体育课的目标定位在挣学分,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被动应付,临考前突击练习。调查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体育课没有达到让学生们更加喜欢运动,对某些体育项目有畏惧的学生明显很少,同学们都更加活泼开朗,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课堂的目标。体育课教学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人体和性格,陶冶性情,促使其养生健康生活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很少参与。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掌控教学进度和主动权,师生互动少,无法达到真正的民主,影响了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课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足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通过评价,能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不足,在边交流、边体验、边修正、边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体育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目前体育课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传授,学生模仿,考核标准单一。身体素质按成绩对照表评分有客观、便于操作的特点。但同学之间身体条件差异性大,身体素质水平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先天性身体素质好,即使不用训练也能轻松获得满分。而有的同学通过一学期刻苦训练也未能拿到满意的成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没能发挥出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有特长的学生容易滋生傲慢和懈怠情绪,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产生消极畏惧情感,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优化体育课教学环境的策略

(一)体育文化教育中强化对人格精神的培养

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内容十分迫切,体育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健康的个体和性格,即便一个人在成人之后,仍然要受体育文化的教化和培养。如观看比赛,做一些轻松的体育运动等,从而养成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性情得到陶冶。体育文化教育中要强化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体育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精神的成长。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就是培养“尚武精神”对于人格塑造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教育的层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我们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我们的“心力”、“胆力”、“体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比如中国女排总是在中国人最需要自信的时候,给了中国人以自信。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人是要一点精神的,只要有了这点精神,落后的国家能够战胜发达国家,不利的局面能够变成有利的局面。这就是女排精神和中国精神的相通之处,这也是体育文化对人格精神培养的有力诠释。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互动、民主开放、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非常必要[2]。目前,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很少参与。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掌控教学进度和主动权,师生互动少,无法达到真正的民主。教师要开展研究行教学,科学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与交流,安排性格开朗热情、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带动课堂氛围。如以运动小组的形式学习与考核,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有特长的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或示范表演等,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习信心。

(三)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考试评价标准

在组织学生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不仅重视对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研究过程中情感体验、参与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方法手段、合作效果等内容的评价,坚持采用鼓励性评价,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评价考核中部分项目也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准备、交流、修正、完善中获取体育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让成绩评价发挥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

任何时候,教师个人的因素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以自己的气质、修养、知识、阅历、人格、能力、同情心、爱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应该先给学生自尊、再给学生自信,然后才是教育或教学。教师要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除了以往体育学科教学所要求拥有的知识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充电”:如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并注重横向渗透等。只有拥有相关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

三、结语

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真诚地、有尊严的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育要强健学生体格、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文化更应该强化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充满热情自信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要以理论和研究改进教学,成为复合型体育教师以满足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优化体育课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和谐向上的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和才华的平台,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得到发展,践行高校体育为生命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薛留成.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1):48-49.

[2] 钱国英.找准人才定位,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合格人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5):112-114.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人际关系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横跨时空的新兴教学环境——国内“智慧校园”相关文献综述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