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礼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受挫现象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提高学生的“三维”健康水平。
关键词: 体育活动 耐挫能力 心理韧性 人际关系
1.问题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
所以,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生的家庭体系是:“4—2—1”。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上很容易受挫,导致孤僻、自卑、社交困难等。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治疗有特殊的功效。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的治疗方法。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挫折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自暴自弃,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受挫表现形式
3.1耐挫力与心理韧性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
3.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受挫折的分析
学生心理耐受力的获得只有经受挫折,才能习得。在挫折的磨炼中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
4.避免学生受挫的策略
4.1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与活动素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4.2适时开展教学比赛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体育教学比赛在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达到的一种高度。体育竞赛时刻与成功与失败相联系,它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体育竞赛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多记录,做有心人,掌握合理的运用时机。
4.3建立人性化的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环境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占指导地位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公平,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发展进步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生态度,提升心理水平。
4.4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价值和学习结果的认识能力
学生明确自我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积极行动,实现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目标定向或目标导向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过程中。
4.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与优化
教师要学会灵活调控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上的情况,将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的教学辅助因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会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4.6利用归因理论训练学生耐挫力
归因又称归属。它表示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自卑心强的后进生,往往将自己运动成绩的落后归于自己的能力弱,并感到自己是能力的奴隶,导致自我无能感。为此,教师应帮助他们改变归因倾向,把运动成绩落后归于努力程度低。例如练习时间短,对技术动作概念理解不深等。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是教育首要解决的。学生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从表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挫折,增强学生的心理耐挫力、心理韧性,减轻或消除心理疾病。
5.1.2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的确立不明确,过高或过低,影响学生对自我价值、能力的认识,进而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5.1.3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这为教师能设置恰当合理的挫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处理好、使用好这一教学资源。
5.2建议
5.2.1引导学生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5.2.2进行耐挫力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利用多种变数教学资源(如天气条件、环境变化等),控制好设置挫折的难度。
5.2.3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及时进行教育教学调整。
参考文献:
[1]季浏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1998(1).
[2]季浏,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健生,王月胜.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5]李润洲.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的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6).
[6]李小红,李三福.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J].湖南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