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2-16
作者简介:黄志英,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两个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包括:即时生成数字资源,创建互动式学习体验;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促成资源共享与合作;实施翻转课堂,推进项目式学习;拓宽成果发布渠道,增强受众的接受效能。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117-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都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两个学习任务群,并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三类课程的任务群中都居于首位[1]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跨媒介活动也做出指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1]12。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激发,在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红楼梦》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红楼梦》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若仅仅依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师生对话、生生分享都难以充分展开。教师需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跨媒介学习活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红楼梦》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的意义
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书中的观点、故事和人物,使学生对整本书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融入信息时代的多种媒介,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并且通过跨媒介活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选入教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都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设计各项跨媒介阅读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秀文化,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借助信息媒介参与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发展。而且通过比较不同媒介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但是,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也面临诸多困境,许多跨媒介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合作、投入时间、环环推进,仅靠语文课程的课时难以完成,仅靠传统的现场即时分享的方式也难以全面,仅靠传统的现场评价也易失公允。这就需要分工合作与技术辅助,各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跨媒介阅读活动的最终成果固化成可随时分享的图文声像。
被周汝昌先生誉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的著作《红楼梦》,值得仔细欣赏。但今天的高中生或因与《红楼梦》有着时代的隔膜,或因对其琐细的写实缺乏品味的耐心,能自觉阅读整部《红楼梦》的并不多。不妨设计系列跨媒介閱读活动,让学生以配音、表演、图文、音乐等有形有声有色的方式输出自己的阅读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入手,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享受阅读的愉悦。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完成跨媒介活动的过程,就是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的过程。
二、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为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形式和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一)即时生成数字资源,创建互动式学习体验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过程的即时保存与互动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将学生利用配音软件、视频软件、相册软件等生成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成果,上传生成二维码,形成扫码即可展示图文、声像的数字资源,集中展示在本校创办的整本书阅读微信公众号中。通过搭建在线讨论区、投票评选区、论坛等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知识分享。这种交流便于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观看、学习、讨论、评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借助“配音秀”与“草料二维码”助力影视剧配音活动。学生在手机上使用“配音秀”App,在其中的红楼梦影视素材中,挑选影视画面、字幕、背景音乐等素材,进行配音。配音完成后该软件会自动生成声鉴卡,自动进行智能评分,学生可以保存配音视频、声鉴卡与评分图片。这些信息被以二维码的形式,发布在班级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中,师生再共同在“腾讯投票”小程序中评选出最佳配音者。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
每个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都有所不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阅读进度、阅读目标、阅读反馈等,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现代信息技术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量身定制学习路径,自主选择与整本书内容相关联的、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便于师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通过对影像、数据、文字等反馈进行实时分析,了解活动过程的进度和难点,及时相互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擅长表演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红楼梦》话剧演出的跨媒介活动,为宝黛爱情故事编拟话剧剧本,设计舞台背景、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的舞台提示。学生在手机上使用“Foodie”等录像软件和“剪映”等剪辑软件,将本组正式演出的话剧拍摄成10~15分钟的微视频。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与表演同伴反复观看表演录像,对表情动作进行自我矫正或相互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与反馈中,学生不断完善,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构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促成资源共享与合作
设置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跨媒介阅读活动,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进行跨媒介的创新和思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一个集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讲座、互动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适应不同媒介的阅读需求,让学生在享受多元化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能方便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阅读心得。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资源互通。同时,加强与其他教育资源的融合,共同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借助“微信”与“美图秀秀”助力朋友圈发布活动。学生为红楼朋友圈设计文案,以红楼人物的身份发朋友圈,配文、配图、点赞、留言、回复[2]42。学生通过“美图秀秀”,对网上下载或自己绘制的图片进行修改完善,添加文字、表情等,发布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这个活动时,微信朋友圈就成了一个数字化阅读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发布的诸如给出评价、指出纰漏、真诚点赞等每一条信息,都是一种资源共享与合作。
(四)实施翻转课堂,推进项目式学习
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有趣的展示阅读体验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中整本书关键阅读点的跨媒介项目式学习活动,并提供足够的支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工具展示活动成果,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思考,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利用共享文档与PPT开展红楼都察院调查演示的跨媒介阅读活动。学生以都察院科员的身份拟一份演示文稿,为当时的朝廷写一份调查报告,建议朝廷对旧勋豪族严加约束。小组内可用微信“腾讯文档”小程序等发起共享文档,分工梳理百姓生活、勋贵生活、官员升降、豪门财物四方面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突出荣宁两府生活方式产生的恶果[2]43,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课堂上用PPT展示图文数据兼具的调查报告,引发同学对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剖析,推进对“家族灭亡之因”这一项目的学习。
(五)拓宽成果发布渠道,增强受众的接受效能
教师可设计便于在适当的媒体渠道创建和分发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的跨媒介阅读活动,选择学生能有效、便捷接触到的媒体渠道,包括电子邮件、网站、博客、播客等,吸引学生分享和品鉴阅读成果,增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在对富有美感的作品的评价中,学生提升了文化与审美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利用“美篇”与电子相册助力新闻发布与插图选配活动。开展《红楼梦》贾府时事新闻发布跨媒介阅读活动,采用新闻的金字塔结构为大观园的“海棠结社”事件发布一则新闻。借助“美篇”等App为新闻稿配上相关的音乐、动画、图片、视频、艺术字体等元素,使这则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开展以“理想世界、现实世界、现实摧残理想”三种场景为核心的《红楼梦》插图选配和文案撰写活动[2]44,将插图用“Flbook”等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配有音乐、边框、动画装饰的3D电子相册。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三、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的成果
整本书跨媒介阅读活动是基于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立场、学情立场、任务群开发的立场出发,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是跨媒介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兴趣,紓解学生兴趣不大的问题。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纸质的教材和书面的作业,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述5种跨媒介阅读活动,无论采用哪种媒介形式,首先都应拟好文案,设计都应符合小说主旨、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学生完成跨媒介活动需要的是更强的协作能力、实操能力,获得的是多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无论完成哪种跨媒介阅读活动,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多种媒介,比如在哔哩哔哩、MOOC、喜马拉雅等平台搜集资源。许多学生都因为要搜集其中某一处资源,而迷恋上了有关《红楼梦》的资源,在活动结束后仍然继续收看完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曹立波的《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1987年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等。
二是跨媒介阅读有效地保障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间,化解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课标中安排9课时进行《红楼梦》的阅读是不够用的。显然,阅读整本书还需要学生自觉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查阅资料、撰写文案、合作研习。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深入思考、讨论、交流由线下的课堂转到课外的线上,学生可在班级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中随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完成跨媒介阅读活动的时间得到了保障。
三是跨媒介阅读有效地介入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及时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在提出跨媒介活动学习目标后,自己也应在微信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评论区、“腾讯投票”小程序等信息技术平台,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投票评论,解答学生的疑惑,纠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为他们点赞并给予热情表扬。
四是跨媒介阅读有效地呈现了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成果,解决了成果展示碎片化的问题。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菜单栏,将所有的《红楼梦》跨媒介阅读活动囊括在一起,条理分明地展示出每一个活动的固化成果,学生可随时随地对各个活动成果分散地或集中地进行鉴赏。
五是跨媒介阅读有效地记录了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评价,消除了阅读效果评价单一的痼疾。师生对每一个活动实行多元评价,如分散地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中的评论栏进行点赞、点评;在“腾讯投票”小程序注明评选理由投票评选,最后将投票小程序自动生成的投票数据图和大家的评选理由发布在班级微信公众号《红楼梦》研读专题中。这样的评价完整地记录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既公开公正又有较强的指导性。
教师要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的语文课程,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贯通再生出跨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在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拓宽视野,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高翀骅.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20(7).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