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幼衔接“零起点”的困境及突破

2024-05-28 17:13周冬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零起点双减政策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2020SJA125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家校社协同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2021/01/16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15

作者简介:周冬梅,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小幼衔接“零起点”政策旨在减轻儿童提前学习的负担,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进行访谈发现,家长对“零起点”的态度受专家、朋友等重要他人的影响,在小幼衔接中“零起点”存在认知困境、能力挑战、方法迷茫和情绪困惑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小幼衔接顶层设计,优化一年级语、数教材,依据学情放缓教学进度,科学设计和评价作业,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幼衔接;“零起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083-06

一、問题的提出

儿童由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从以游戏为主过渡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如何科学有效地顺利衔接?这关系着儿童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13年9月,上海市一年级全面实施了新生“零起点”教育。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坚持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指导文件提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进一步强调了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旨在切实减轻儿童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上述系列政策表明了国家为学生减负的决心。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幼小衔接仍然存在过度重视知识准备和超前学习的问题,各类“幼小衔接班”依然火爆,使得儿童“零起点”入学政策陷入困境。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幼衔接的内涵、特点、国际比较、现实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其中,对“零起点”研究从三个视角展开:一是政策分析视角,“零起点”的政策具有减负和奠基的双重性目的,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为学习基础素养奠基[1]8。二是学科视角,从识字、汉语拼音、数学等学科知识入手,探讨小学“零起点”的内涵,厘清入学准备的含义,剖析面临的困境及实施策略[2][3][4]。三是相关利益主体视角,探讨家长、教师和儿童对小幼衔接“零起点”的认识,寻求有效的实施途径。学者们认为“零起点”是有歧义的概念,引发了家长的质疑和幼儿园的困惑,亟须树立“儿童发展中心”立场才能有效应对[5]。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小幼衔接中“零起点”教学的现状、问题,从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方法以理论阐释和量化研究为主。但已有研究并未深入揭示家长如何看待“零起点”教学。在家长视角中,儿童入学适应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家长的决策?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追溯家长选择“零起点”或非“零起点”的深层原因,以探寻“零起点”入学存在的堵点和破解之道。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小幼衔接”和“幼小衔接”都是指向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不同阶段的首尾连接。但两者不只是词序的简单置换,而是体现了两种教育的不同性质:幼小衔接是使儿童适应小学文化,而小幼衔接实质上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小学主动与幼儿园文化直接衔接[6]。简言之,小幼衔接是小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旨归,主动与学前儿童生活世界的衔接。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强调,小学一年级必须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开展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减缓新生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使得幼儿园和小学平稳过渡。由此看出,“零起点”是指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不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拼音、汉字和算术”[7]。“零起点”教学是指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以全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科学编制和执行课程计划,让小学学习的开端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零起点”教学不是“零准备”,儿童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实质上都是为小学做准备,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的准备。

计划行为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3年提出并逐步完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行为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的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8]。例如当家长认为“零起点”会产生积极结果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反之,如果家长将“零起点”与负面结果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态度将是消极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对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做出决策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来自重要他人(父母、朋友、同事)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例如家长是否选择“零起点”入学,受到专家、教师、朋友等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依据目的抽样原则,选取常州市3所小学的11位學生家长、5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筛选标准是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家长,其中包括孩子入学“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家长,这些家长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了入学适应过程,对小幼衔接中的“零起点”有着直接、深刻的体会。一年级教师教龄在3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在对3位家长和1位教师的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的访谈提纲。具体问题包括:怎样看待小学“零起点”入学政策?孩子入学适应情况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小幼衔接的效果如何评价?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方式进行资料搜集,访谈时长在30分钟左右。

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和互证性,对一年级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观察,以辅助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为验证资料搜集是否达到“饱和度”,预留了4份访谈文本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提取不到新概念或范畴,故可以认为本研究在理论上达到了质性研究的信息饱和状态。访谈资料的分析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法和情境分析法。

四、研究结果

(一)家长对“零起点”的态度

受访者对“零起点”的态度有三种:一是赞成“零起点”。家长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角度,反对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是拔苗助长行为。二是矛盾态度。有些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听取专业人士或专家的意见,赞成“零起点”政策。但孩子上小学后,遭遇学业适应困难,与非“零起点”孩子相比落后,对“零起点”政策产生质疑。三是反对“零起点”。从自己或他人经历中,获悉孩子在一年级学习适应情况得到负向反馈,对专家的建议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可以看出,来自幼儿园阶段的专家建议会对家长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零起点”的态度取决于儿童入学适应的实际表现。

(二)家长眼中的“零起点”困境

1.认知困境

小学是儿童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开端,研究发现,“零起点”的儿童适应起来并不轻松,存在诸多的认知困境。

(1)教材编排导致儿童产生认知困难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制的师生使用的一切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狭义的教材专指教科书,家长眼中的教材是指教科书。目前,统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入学先学习汉语拼音的传统编排方式,将汉语拼音内容编排在一个识字单元之后。这样的编排出于三个原因:第一,传承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经验。第二,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一入学就学汉语拼音,会让儿童产生畏难情绪。第三,汉语拼音与识字相互支持。汉语拼音是识字工具,先学识字有助于认读拼音。在访谈中发现,家长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先识字后学拼音的编排方式并不理解,认为现在的小学重在测试幼小衔接拼音学得是否扎实,甚至呼吁“教材应回到20世纪80、90年代”。对于数学教材,家长提出两点质疑:一是认为数学课本起点太高,在没有识字量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做题,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二是数学教材中缺少例题,单元之间缺少内在联系。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在家长眼中,语文和数学教材对一年级新生的学习支持不够,导致儿童认知困难。

(2)汉字书写要求高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012年秋,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了国家课程,并正式实施。但书法和写字的评价标准有区别。书法是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写字是出于实用目的,具有记录和沟通的功能。

一年级是培养儿童良好写字习惯的关键时期,用书法教育的要求进行写字教学,对于“零起点”的儿童来说,要求较高。统编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一年级第一学期写字总量没有变,还是100个,但在写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写字量加大,书写难度有所提高[9]。这不仅给儿童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作业负担,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在入学前学习过写字的儿童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利于树立“非零起点”儿童的学习自信心。积极的结果反馈,让更多家长选择在上学前就给孩子报写字班。

(3)拼音教学进度快

教学进度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一年级伊始教学进度快,即使有些提前学过拼音的“非零起点”儿童,也会因为进度快而不适应。甚至有一些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上了小学后又回校外培训机构再学一遍。“零起点”的儿童因为难以适应较快的教学进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据了解,部分原因是统编版教材中拼音只有两个单元,教学时间为七八周左右,有的教师为了预留更多的复习时间,会加快教学进度。

2.能力挑战

(1)作业多且难

对于大多数“零起点”的儿童来说,汉字书写处于启蒙阶段,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完成。有的作业超出入学适应阶段儿童的能力范围,对刚刚学习基本的笔顺笔画的儿童来说,显得作业数量多且难度大,造成儿童学业负担过重,并且挤压了运动、游戏时间,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2)阅读能力挑战

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倡课外阅读,识字量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密切相关。“零起点”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经常遇到因读不懂题目而畏难的情况,因此部分家长选择在幼小衔接阶段让孩子提前识字。

3.方法迷茫

小学入学适应阶段的儿童在拼音、写字、计算、读题、作业等方面遇到的困境需要家长耐心陪伴和辅导来解决。家校合作共育能够提升儿童适应能力。但从访谈看,有些家长欠缺科学的方法指导,对如何有效辅导儿童学业问题有困惑,有些家长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导致教育内卷。此外,家长辅导作业引发亲子关系冲突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亟须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情感困惑

面对入学适应的学业压力,儿童和家长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负面情绪。部分家长认为提前学习小學知识容易得到老师的赞赏,能提升儿童的自信心。焦虑成为小幼衔接阶段家长普遍遇到的情感困惑。

(三)对“零起点”效果的反思

“零起点”入学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但对“零起点”的效果,家长的评价并不一致。对于“零起点”利弊的评估和反思,能够让家长更为理性地做出行动选择。有一项研究对比了“超前学习儿童”和“零起点儿童”,发现与孩子后续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关联性更高的,并不是那些提前学习的知识,而是更为基础的逻辑、理解、表达、精细动作、语言等能力[1]9。由此可见,“零起点”并不是“零准备”,“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底层逻辑。

五、“双减”背景下小幼衔接“零起点”的困境突破

作为义务教育的开端,小学一年级是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在“双减”政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小幼衔接顶层设计

无论幼小衔接还是小幼衔接,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证起点公平。幼小衔接“小学化”屡禁不止,小学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长期以来,小学缺乏主动与学前教育衔接的意识,导致“零起点”进入小学的儿童适应有较大困难。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上述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双向科学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机制,但对“零起点”的内涵、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价却缺少具体的描述。另外,文件中提出“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但从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低年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并无太大变化。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幼衔接中“零起点”的堵点,应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

(二)优化一年级语、数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数学教材,应更多考虑“零起点”教学的现实。识字、写字、拼音、数学例题等方面的设计应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汉语拼音对于“零起点”儿童来说难度较大,应适当安排增设若干个单元。对于写字板块的设计更多考虑从最基础的笔画笔顺开始,适当减少识字写字数量,以体现循序渐进原则。数学教材应增加例题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支持。

(三)依据学情放缓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等因素有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制定,因此弹性并不大。但教学进度安排理应服务于儿童学情,其背后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学应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学。“零起点”教学应充分观照学情,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以循序渐进,减轻儿童和家长的负面情绪,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学设计和评价作业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10]。“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要切实减轻一年级儿童的作业负担。其次,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基础。儿童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业的质量也就不同。对于“零起点”的儿童,在作业形式上应有所创新,体现差异性和趣味性。另外也要给日常积累、预习、复习等留出额外时间。最后,合理设置作业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儿童,作业评价应体现过程性、增值性,以鼓励进步为主。

(五)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家校合作有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家长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学校有责任组织家庭教育指导。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职责。首先,学校可通过家访、沙龙访谈、视频群聊等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为“零起点”儿童和家长答疑解惑,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其次,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和教室,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师“零起点”教学方式,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轻家长顾虑。最后,构建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机制,为“零起点”儿童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并指导家长科学辅导家庭作业,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综上所述,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来看,影响家长对“零起点”态度的主要因素是认知困境、能力挑战、家庭教育方法迷茫、情绪困惑,并且家长受专家、朋友等重要他人影响,做出去校外培训班提前学的行为决策。因此,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公共体系,实施小学“零起点”入学政策,可以纾解小幼衔接堵点,为实现“双减”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贾炜.“零起点”政策背景下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5(3).

[2]何颖.小学语文“零起点”教学:现实困境、价值澄明与达成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3):59.

[3]余璐.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背景下入学准备何去何从[J].教育发展研究,2019(8):26-27.

[4]刘晓晔,温伟,余珍.幼小衔接如何双向协同——基于“前识字”和“识字”的比较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1):91.

[5]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

[6]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2.

[7]营口市开发区铁路小学.铁路小学“零起点教学”家长告知书[EB/OL].(2023-09-02)[2023-10-15].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jQxNjk2Mw==&mid=2451761052&idx=1&sn=8fe720fc463752abde335d512eec4789&chksm=8cdbf8b0bbac71a67aceb271cf352d17bc77fda344e2a2c52d200f6557798524468302635967&scene=27.

[8]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16.

[9]课程教材研究所.先识字后学拼音的写字指导应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写字要求变化引发的思考[EB/OL].(2022-04-29)[2024-02-10].https://www.ictr.edu.cn/periodicals/jing/detail/568.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EB/OL].(2021-04-12)[2023-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零起点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零起点教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