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的策略

2016-10-10 17:46金晓涛王若聪
关键词:语言积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金晓涛+王若聪

【编者按】

本期讨论“语言积累和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积累、梳理语言材料、语言现象和言语活动经验的过程中,探究语言和逻辑的规律。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字、词积累,语法、语用探究等都属于语言学习的范畴。语言虽然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但其内部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因此,语言的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片面的,而应该是系统、有序的。

“语言积累和探究”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成和语言机制,才能在庞大的语言系统中,触类旁通,化繁为简,从而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储备,建立起语言运用的高楼大厦,掌握迁移运用的能力,自主建构自身的语言学习认知图式,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特邀主持:胡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摘 要:积累与探究语言要注意其内部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由点带线,由线带面,进行辐射延伸。语言积累的策略有:化繁为简,执“1”驭“X”; 分立对举,观同辨异;多元别类,以类行杂。语言探究的策略有:结合语境,平中见“达”;结合语用,巧外见“诚”;结合语体,昭体晓变。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积累;语言探究;教学策略

一、积累

(一)化繁为简,执“1”驭“X”

“积累”一词,“积”与“累”有共同语素义,为同义复叠,属并列式构词法,并扩展出“日积月累”“连篇累牍”等联合式成语。然而“积”与“累”的语素义并非完全相同。积,从禾,责声,指“禾谷之聚”,在语义上侧重“聚”。累,从糸,畾声,与线丝有关,语义侧重“有条理”。故语言的“积累”,需要“积”“累”并具,用“连缀”的方式有条理地“积聚”,这便是古人造词的精妙之处。

语言积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语言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需要用“1”根绳索连缀带出“X”的语言素材,由一带多,以一驭万,拓展生成个体的语言积累系统,“X”意味着随着个体的语言积累,这个系统正是不断生成的。

譬如语文学习中“词汇”就是如此。“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发展,它表现为词语数量的增加繁衍,也表现为一个词内部意义的递演抽绎。”[1]人积累的知识如果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脑中,容易遗忘,不易提取。通过建图梳理,可以从大量的个别中抽取出来具有普遍意义、易于迁移的图式。例如,针对学生字词学习中的静态碎片化、解释浅表化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意符——汉字中表达意义的构件,进行归类组合,从而建成图式(如图1)。对于形声字,其形旁和某些兼表义功能的声旁便是意符。由此可以执简以驭繁,梳理出一组字所共有的“义素”。

构词法相同且语素有共同部分的词,往往词义接近。有相同特征的一类词可以由此及彼。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尊称少卿为“足下”,《鸿门宴》中,张良对项羽和范增尊称为“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触类旁通,由“足下”引出其他一系列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膝下”等同类尊称词语。

(二)分立对举,观同辨异

对相似相关的对象进行整理归类,就不得不有一个辨析比较的过程。语言学将语言和言语确定为两个彼此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概念,结合阅读与表达中的经验,比较语言和言语相关性和差别性;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的过程中,辨析口语与书面语语体的不同风格。通过这样的积累梳理,清晰建构相关知识,增强表达的自觉性。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为积累吸纳繁多的语文知识而苦恼。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通常的某种关联,通过分立对举式的梳理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凸现比较点,找到其相似、相关之处,发现其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对知识的深刻认知和对疑难问题的深入辨识的方法。

如在积累丰富的诗歌意象时,可以分类进行。如从内容上看,有自然世界意象、社会生活意象、神话传说意象等。从结构上看,有独词意象,如菊、梅、竹;另外大量的意象需要关注其结构,如主谓(猿啸)、偏正(落木)、并列(松柏)、动宾(击楫)等。在赏析意象内涵的基础上,关注意象的结构类型,从结构类型入手辨析不同意象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比较同一意象传达出的不同诗人的生命体验,对意象积累有更深的领悟。表1为有关猿唤、猿啼、猿啸、猿鸣、猿啾等意象的比较。

(三)多元别类,以类行杂

“梳理”,其本义是用梳子整理头发,引申为纺织工艺中用植有针或齿的构件使纤维排列一致,并清除其中短纤维和杂质的过程。这一解释形象生动,试想,头发繁多,纤维细小,若不借助有齿的梳子或构件是没办法梳理清楚的。梳理需要特殊的工具。梳子的发明者据说是轩辕黄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她是由带鱼刺而引发的灵感。带鱼侧扁如带,鱼刺排列整齐,便于把杂乱的头发整理得有条理。这应是梳理工具所具备的重要功能。梳理工具的应用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便于归类。如梳理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可从语义、语法、修辞、逻辑、语境、语体等方面作出解释,增强规范意识。

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梳理,按知识点的内在关联进行链接,由一个个节点、一条条线,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这便如同搜索引擎,不仅便于理解记忆,也方便检索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关联度和匹配度,把新的信息纳入图式的框架,并及时进行调整,来扩大知识的容量,达成知识的沟通和应用。

在中国语言运用之中,有这样一类词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背后却含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就是成语。而这一类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怎样大量积累成语,并能够准确地运用成语,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网络,进行成语库的建设(如图2所示)。

现代认知科学的“多重记忆”和“模块理论”认为,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必须依靠文字、符号、图像、情景、事件信息和关系的配合。[2]整个语文学科内容更是一种立体网络状结构,小到汉字是音形义结合,大到传情达意“言、象、意”,语言处于多层联系中。语言的积累可以从文字生发开去,结合视觉、听觉、联想等多层面,形成立体的语感经验,这样在多重记忆作用下,语言积累更为巩固。

二、探究

(一)结合语境,平中见“达”

语言现象中的差异性往往是与相似性相伴相生的,相似之中有所差异,差异之中体现应用之精准。在不同的语境下,语言的差异性往往格外明显,这就需要学生发现不同语境中语言现象中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探究,由表面的相似抓住背后的不同,通过语境理解该语言现象“达意”的合理性,了解语言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在探究中体会汉语词义、句法、修辞等,从而提高自身对语言的敏感性。

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我与地坛》进行了改动。比较课文和原文文本的差异,由普普通通的逗号使用入手探究语言使用得失、独特的修辞效果,便是平中见“达”的一个不错视角。

【第一组】

[原文]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教材]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第二组】

[原文]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教材]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第三组】

[原文]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教材]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出发,改文在几处需要停顿的地方增加了逗号,符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因为逗号通常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句内一个字、一个意义单位要同上下文分隔,首选的标点符号是逗号。[3]它可以同时表示单句以及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是出于换气或标明句子内部结构层次的需要。

但是,换个角度想,这几个例句在改用逗号的地方没有使用逗号会不会也能造成特殊的修辞表达效果呢?以第一组为例,“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之间没有停顿,一方面,五个“去……”形式构成并列关系,使语言形式较为一致。另一方面,“去推开耳边的嘈杂”与“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之间没有停顿,将“我”急切渴望躲避尘世的喧嚣的心情表达得更为真切。

语言的建构,往往是经历由量而质的积淀、由外而内化的升华,由输入到输出的迁移的过程。其过程也伴随着分析、比较、归纳,按照“积累现象—探究规律—迁移运用”的路径,平衡“入”与“出”,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引导学生品味标点妙处属于“输入”,那他们内化经验、反思应用,便是“输出”了。

(二)结合语用,巧外见“诚”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推动学生语言机制的建构,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言为心声,不管言说者是否已经意识到,只要一张口说话,一下笔写文章,他就自然而然地介入到言语表达的过程特别是结果中。《汉语大字典》(九卷本)对“探”和“究”的解释是:探,远取之也;究,穷也。可见“探“究”二字均不是对于身边轻易可取得的事物的求取。语文学习中对常见语言现象的探究也不应止步于表面,也不应止步于语用之巧,而要更为细致地探究言说者是否“立其诚”,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形式上看,以下两个广告符合语法规范,语义准确,修辞妥帖,能打动消费者,促成消费行动。

“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一广告词,商家利用拟人手法,巧妙表达爱护顾客肠子的诚意,传递出浓厚的人情味。“洗洗”叠词蕴含生活气息,也显得俏皮风趣;句末虚词“吧”是恳求,也是提议、呼唤,很容易勾起购买的欲望,并进而引发行动。句子短小,朗朗上口,也易于传播。

“白发转黑,告别化学染发危害,还我国人健康黑发”这一广告词中,第一句中“白”与“黑”对比鲜明,后两句结构匀称,各以四个音步形成明快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传递出产品功效好见效快的信息,增强了宣传效果。

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关涉知识、技能、技术层面,而且跟表达者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等具有极其密切的相关性。“碧生源”常润茶被专家指出可能诱发结肠癌,“塑年堂”百家门店一夜关门。这样看来,其广告词的确规范典雅,不过却是用来掩盖真相、美化丑陋的。“目前,在我国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主要是错、乱、脏、假、恶、丑,它们构成了一种新的污染,即语言污染。”[4]和不规范使用的“错、乱”语言相比,“假、恶、丑”语言往往是主观上使然,甚至是主观上有意,其产生并不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所造成,而是受到个体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置污染和糟蹋真善美的语言文字于不顾,有意地利用以获得巨大的利益。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而斗争”。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社论依然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着意区别语言污染和语言不规范这两种情况,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别对待,规范语言使用,更要摈除语言污染。

(三)结合语体,昭体晓变

叶圣陶曾经举过一个通俗生动的例子。“‘良深哀痛是致悼语,‘殊堪嘉尚是奖勉语,但是,以人子的身份,当父母之丧而说‘良深哀痛,以学生的身份,对抗战取胜的将领而说‘殊堪嘉尚,那一定是阅读时候欠缺了揣摩体会的工夫。”[5]叶老说的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有相对应的言语表达,即语体特征。尽管作品会带有作者自己的风格,不过“语体是指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所讲的话语在选词、语法、语调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特征”[6],不同文体有与特定题材相匹配的语言。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在不同语境、不同文体中的字词、句式、修辞等语言要素组合使用的规律,从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真正地从对语言现象的探究中有所收获,形成个性化的言语经验,促进对中文语感、语法和语理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能为在生活中不同场合下的沟通、研究所用。

“恩格斯的手稿……干干净净,富有条理,文风优雅。”“富有条理”指的是恩格斯行文逻辑的严密,“干干净净”说的是恩格斯语言的简洁。简洁而严密,就是一种“优雅”的文风。这是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对恩格斯个人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于马克思的去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当天给他们共同的朋友写过一封信,内容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悼词相近,但是作为私人信件和公开的悼词其语体特征是不同的。信件详细地记叙了马克思去世时的情景,个人情绪的流露更多一些,也更加随意些;悼词则是概述马克思逝世景况,个人情感的表达比较节制,用语更加正式。比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带来的沉重……”这段话只有一个长单句。用这样的长句能更加准确严谨地阐述马克思的重大发现,相比短句的轻快,长句会更加凝重。——这篇悼词除了每段开头的简短连接词,其余地方长句居多。——用长长的句子,与悼词所要表达的沉重心情也更相称。给朋友的信件中并没有一一罗列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的生平功绩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著作,恩格斯在千余字的悼词里用了最概括的语言、最严密的行文写出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之情和伟大功绩的赞誉、高尚人格的崇敬。

语文知识是十分宽泛的,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有语用学、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接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又是综合的系统,语言单位涉及字、词、句、句群、段、篇、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积累与探究语言要注意其内部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由点带线,由线带面,进行辐射延伸。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建构起整体的语言世界。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

[2]陆葵.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16.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点符号用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0:2-3.

[4]杨大方.论语言污染及其治理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359.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9.

[6]童庆炳.童庆炳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103.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语言积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