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工艺传承创新的“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模式探索

2024-05-27 20:04何晓明罗红妍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中职学校互联网

何晓明 罗红妍

作者简介:何晓明,1977年生,广西合浦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及民族文化传承;罗红妍,1984年生,广西凤山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职基础英语教育教学。

摘 要:民族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推动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教师可采取优化“互联网+手作工坊”民族工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评价方式等策略,有效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促进民族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工艺;互联网+手作工坊;传承创新;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8-0103-04

传统工艺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1]。1997年,国务院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倡导以实际行动开展保护和抢救民族工艺工作。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2]。在此背景下,“手作工坊”的教学模式进入了教师的视野,有效地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引导学生学习、传承民族工艺时,教师应积极地构建、主动地探索“互联网+手作工坊”的教学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民族工艺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發展,促进传统民族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由精准,优化“互联网+手作工坊”民族工艺课程建设

(一)建设“互联网+手作工坊”线上精品课程

过去,民族工艺课程教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口述、说教的方式,为学生讲述民族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并简单地为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期望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自觉地完成对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显然,这样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素材、微课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和手段的开发。微课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效地丰富了手作工坊的学习资源,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民族工艺的学习、传承与创新。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民族工艺方面的知识时,可通过建设“互联网+手作工坊”线上精品课程,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设“互联网+手作工坊”线上精品课程时,教师先要对民族工艺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调研和整理,全面了解民族工艺的历史、传统技艺、工艺流程等知识,并通过实地考察、与手工艺师傅深入交流等方式,梳理出不同民族工艺的特点和核心技术。接着教师再基于对民族工艺的理解,制作线上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紧扣实际操作,利用视频教学、图文解析等形式详细介绍工艺制品的技术要点和制作过程。然后教师在课前将这些课程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手工艺技能。此外,教师在制作在线精品课程时还要考虑互动问答模块,让学生能够在该互动模块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予以解决。例如,通过高清视频展示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际操作情景、使用图形和动画视频说明关键步骤等,直观地展示手工艺制品的技术要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线上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定期评估和改进线上精品课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关注相关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要。

例如,2017年8月,广西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录》,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和刺绣工艺,以及苗族蜡染手工技艺、竹编技艺、藤编技艺等传统工艺66项[3]。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坭兴陶技艺、剪纸技法、木艺等课程进行统一整合,建设坭兴陶技艺手作工坊、纸艺手作工坊、布艺手作工坊、木艺手作工坊等多个工坊,并立足不同的工坊,进行相应的微课视频制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实际开展坭兴陶技艺手作工坊、纸艺手作工坊、布艺手作工坊、木艺手作工坊等实操教学时,学生能够借助教师发送的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完成学习项目,牢固掌握相应的手工技艺。

(二)优化“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流程和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教学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的非实时性,即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学生和教师不再同时面对面,从而影响沟通的时效性;二是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线上沟通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沟通冲突等问题。文字表达有时无法完全传达师生的情感和沟通细节,导致信息的误解或遗漏;三是学生在线上学习时可能会面临自主学习的困难,缺少线下教室中的互动氛围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最终导致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设置“互联网+手作工坊”课程时调整了课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形式。首先,在线上授课期间,笔者设定特定的在线交流时间段,确保在这些时间段内能够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其他同学的问题讨论。例如,在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后,笔者发送电子问卷给学生,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和刺绣工艺的了解认真填写问卷。笔者在电子问卷上设计了“你期望在布艺手作工坊中开展哪些活动呢?希望完成哪些项目呢?”等问题,鼓励学生诉说自己的想法。通过分析电子问卷上学生的回答,笔者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想法,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从而更加精准地安排手作工坊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其次,笔者借助多媒体工具,如语音、视频等拓展线上授课方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沟通的形式。如在打造布艺手作工坊时,笔者先围绕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技法和刺绣工艺流程等制作微课视频,然后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观看、分析微课视频,初步学习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和刺绣工艺的相关知识。

(三)打造“互联网+手作工坊”在线直播课程

手工艺师傅精湛的技艺和对民族工艺的执着与坚守能够感染学生,引导新时代中职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工艺价值观。但是,一般情况下,手工艺师傅的工作比较忙,很难经常来到学校走进手作工坊对学生进行指导。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在线直播等教学形式进入课堂变成了现实。在实施“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时,教师可以主动地与手工艺师傅取得联系,邀请手工艺师傅参与在线直播授课,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样,学生也能直接观看手工艺师傅的精湛技艺,深刻感知手工艺师傅对民族工艺的喜爱和执着。

例如,在藤编技艺这一民族工艺的授课中,笔者通过寻访藤编技艺大师的方式筛选符合参与在线直播的人选,然后与其商定开展直播授课的具体时间和直播形式等,为后续推进在线讲座奠定基础。随后,笔者在手作工坊内指导学生简单地学习藤编技艺的发展历史、制作流程等,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藤编技艺。之后,在实操课教学中,藤编技艺大师上线通过直播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藤编技艺的示范展示,并在示范过程中详细地讲解其中的技术要点,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并掌握藤编的方法。在藤编技艺大师在线直播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藤编技艺大师提问,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通过藤编技艺大师的及时解答,进一步了解藤编技艺、掌握藤编方法。

二、学以多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开展多元化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教学的场所局限在教室内,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共享课程的出现,缓解了这一问题,能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然后在线上平台与学生实时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再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如在教学剪纸手工艺时,教师可以設计一个剪纸创作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并完成作品,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技能和创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查找、收集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图文教材、在线实践工具等,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演示、案例分享等开展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木艺手作工坊中引导学生学习“竹编技艺”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在木艺手作工坊学习竹编技艺”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前,学生可以先在网络上搜索、筛选共享课程,然后认真学习这些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对竹编技艺的认识。随后,学生自由结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完成竹编作品,进一步增强对竹编技艺的理解,实现对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笔者和竹编大师共同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手作工坊中操作更加顺畅,进而熟练掌握竹编技艺。

(二)立足差异制作个性化微课视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受到遗传、环境、学习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兴趣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如果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仍旧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所有的传统民族工艺课程,很可能会阻碍学生个性潜能的释放,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然后利用微课技术生成模块化的学习视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

例如,笔者基于坭兴陶技艺手作工坊、纸艺手作工坊、布艺手作工坊、木艺手作工坊等工坊,进行相应微课视频的制作,使得每一个工坊中都有与之对应的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先使用视频简单地介绍坭兴陶技艺手作工坊、纸艺手作工坊、布艺手作工坊、木艺手作工坊等工坊,详细介绍每一个工坊内都包含哪些活动,需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对每一个工坊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随后,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体验中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最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工坊进行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工坊中观看对应的微课视频,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民族工艺的认识。

学生如同花木,需要教师采取更加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开花结果。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制作个性化的微课视频,并明确指出不同手作工坊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三、显性评价,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是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牢基础。但纵观以往的教育评价,学生是绝对的客体,参与度很低、互动热情不足,在考评中处于“被评点,被教育”的位置,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手作工坊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更侧重于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它能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着重开展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在“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模式下组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要积极发挥这一评价模式的优势,主动地为学生搭建展示项目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劳动价值,并利用大数据加强学生制作民族手工艺品过程的显性评价,为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提供基础性材料。这样,学生既能得到多数人的肯定,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中明确自身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实现技能与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布艺手作工坊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在学生完成实践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成果上传到网络共享空间,让其他学生对该生的作品进行学习并给出点评。笔者要求学生对上传的实践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作品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民族布艺工艺的相关知识,以便达到传播民族工艺的效果。在将作品上传到网络空间一段时间后,笔者再请该生对网络上他人的评价进行收集、整理,引导该生筛选出其中对自己有用的评价,认真分析他人的建议,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改进该布艺成品,提高学习质量。

又如,在学生完成刺绣工艺作品后,笔者结合教学预期、学生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刺绣作品的完整度、刺绣使用的时长、刺绣作品的受欢迎程度等设计多维度的课堂评价,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吸取他人的经验,实现有效改进,进一步精进技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手作工坊教学现状,设计“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模型,同时进行应用探索,并在思考与反思网络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意义的工作室教学概念,改革教学方式,以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和线下沉浸式工坊教学相结合,促进专业课质量提高,助力学生的成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继续发挥“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模式的优势,积极开发多样化的现代教育资源,并依托学徒制的教学形式,打造精品手作工坊,从而全面推动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田联刚.汇聚推进民族技艺产教融合的正能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17-19.

[2]刘洪波.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7(27):4-5+30.

[3]梁显飞,江汉英.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工艺创新人才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7):111-113.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民族工艺传承创新的中职学校‘互联网+手作工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22A015)的研究成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中职学校互联网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德育工作浅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