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领域减负政策,并经历了以教育部下发首部教育减负政策《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为标志的起步时期,到将减负目标融入到课程改革目标任务中共同落实的发展时期,再到确立减负问题为社会问题,倡导各部门协同发力,全方位教育减负的新时期三个阶段。“双减”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双减”政策摒弃过去的线性思维,不仅关注课时、作业、考试等问题,同时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北京市顺义区在认真分析“双减”政策颁布后北京市贯彻落实的总体情况特点后,聚焦学校教书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课题深度研究、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义务教育;减负;“双减”政策;教师素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4.007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减负政策,但受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校外培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减负效果时有反弹。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减负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针对启动“双减”专项治理行动以来遇到的诸多问题,北京市顺义区梳理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认真研究实践路径和具体措施,系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减负之路。
一、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政策梳理
减轻学生负担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亟需破解的实践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不断发布政策,谋求学生减负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由关注作业、课时、教学内容等转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955年7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作为我国首部教育减负政策,指出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外作业量多、考试频繁、教师教学能力弱、领导不重视教学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上有误等多个问题,从教材、教法、考试、课外活动、作息时间、学校领导等方面提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1]。之后,根据社会环境以及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国家又相继发布减负文件,政策关注点主要是学生休息时间、课后作业量以及考试次数等。政策文件的频繁发布,一方面说明减负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间接说明减负并未实现预期效果。从这一时期专门的减负文件来看,减负措施主要关注作业量、课时、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休息时间、课程、教学内容等问题。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开始关注重点学校问题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并不是单个方面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综合治理”,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2]。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负担重,进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症结。自此,关于减负问题的分析角度转变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199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原国家教委提出《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作为教育新模式。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素质教育的专门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務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课程改革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由此我国课程改革步入新阶段。
(二)着眼教育改革和教育长远发展,将减负融入课程改革
2000 年 1 月,国家全面启动素质教育行动,同时,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对课程、教材、课程计划和作息时间、作业、考试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首次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也首次提出减负工作问责机制,提出实行减负领导责任制、减负专项督导机制、减负通报制度等[3]。此后十几年,国家将“减负”目标融入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中共同落实。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提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化学习”[5]。之后,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管理,教育部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发布《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6],进一步强化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职责和工作任务,强调要认真解决好当前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机制。
(三)确立减负问题为社会问题,倡导各部门协同发力
2013—2021年,是全方位教育减负的新时期,国家将减负问题作为专项治理问题,出台一系列减负文件,不再仅仅把减负问题归结为教育问题,更作为一个全社会的问题。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7],直指减负问题的根源。同年1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8]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校内服务要提质增效,校外培训要规范有序。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严格审批准入,严格控制学科类培训时间,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经营活动监管,严禁资本化运作,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9]。
当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双减”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推进。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工作的特点
2021 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后,从政策发布单位、政策内容以及严苛程度来看,减负已经表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再强调政府在减负实施与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校作为直接主体的地位,而是强调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不仅关注学生减负,而且关注教师减负。不仅校内减负,而且下大力气治理“校外增负”问题,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将两类学生负担问题同时治理。摒弃过去的线性思维,不仅关注课时、作业、考试等的问题,而是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2021年,北京市严格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率先启动“双减”专项治理行动,取得良好成效,并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在市教委新设校外培训工作处,建立市区两级“双减”工作专班。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双减”工作主要目标,构建形成专班推进、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二是严格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建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校外培训结构的科学管理,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以“四不两直”等方式每周开展针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情况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转办。三是做实做强校内保障工作。严格约束规范义务教育学段的考试,优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全覆盖,组织优秀教师答疑、辅导。全市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与答疑辅导超过1.5万人次。对远郊区所有初中学生免费在线辅导,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完成全学科全学段空中课堂资源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明确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0]。
三、北京市顺义区落实“双减”政策的实践探索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顺义区将“双减”作为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党中央、市教委“双减”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靶向破题、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真抓实管,全力推动“双减”工作有序推进。一方面着眼提质培优,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另一方面立足严管长治,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一)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优化作业管理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双减”的终极目标,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才能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为此,顺义区制定出台《顺义区小学“强基工程”实施意见》,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强化区域引领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侧重提高管理质量,引导学校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落实,科学施策。出台《顺义区中学“挺腰工程”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指引,以“四精”(备课精细、上课精彩、作业精选、课后服务精心)为主线,切实提升常态课质量。加大教研、视导力度,通过智慧巡课平台对全区中小学开展实时听课,帮助学校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作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各学科、各年级教师相互配合,形成统一、协调、相互促进、整体协同的作业管理机制,加强了校内教学和课外作业之间的有机衔接。一是优化学校课程作业管理机制,精准计算,因人制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作业。在作业管理上,落实“七要”“两严控”管理措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及学情分析等作用。其中“七要”是指:要建立作业监管统筹协调机制;要做好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要加强作业布置质量研究;要注重作业总量的学科平衡;要控制作业完成总时长;要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要合理纳入教师考核机制。“两严控”是指:严控作业总量,做到年级组作业统筹管理,严禁布置惩罚性、重复性作业;严控微信群、钉钉群内发布家庭作業,不得布置要求家长检查或代为评改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的作业。
例如,东风教育集团探索集团横向校区纵向的常态教研,建构了集团“五张网”新型作业管理体系(即教研一体网、作业分层网、课后服务网、多元评价网、家校协作网),助力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光明教育集团探索“一统·三维” 作业管理方式。其中“一统”指的是“统一作业标准、统一评价量表”;“三维”指的是“教师自评、组内互评、校级总评”三个维度的评价与反馈。仓上小学、裕龙小学将作业设计纳入到单元整体设计中,打破了作业设计的单一性和单点化。明德小学制定《分层作业实施方案》,为不同水平的同学提供了差异化服务。二是优化课后的延时服务和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机制。针对作业完成的差异化、个性化难题,在课后服务时间,教师进行现场答疑解惑,切实让作业成为提升学习质量的抓手。
(二)聚焦课后服务落细落实,全面优化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能否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成为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学校教育如何回归育人初心,创设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校和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顺义区针对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减法”中做“加法”,认真在课后服务上下功夫,五育并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课后服务与课内学习有效衔接。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拓展学生的课外发展空间,实现辅优补差,去焦虑化、去泡沫化,将最难的教学任务在校园内解决,给家长减负,同时也给学生更多自由时间。
“双减”减的是学生的负担,需要增加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时间。顺义区于2022年3月在全市率先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托管工作,切实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顺义区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方案》及《课业答疑辅导专项工作方案》的出台,启动了“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工程,实现课后服务“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工作重点落实课业辅导,开设面向每一名学生的课后服务课程。一是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不早于17:30,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都参加课后服务。二是服务内容“五落实”。即落实五育并举、落实课业辅导、落实优秀教师答疑、落实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落实兴趣培养面向全体。实现丰富供给,优质高效。三是统筹多方资源,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学校层面统筹学生需求、课程建设、资源单位三方面,通过招募、比选、考核等形式,研发面向人人的课后服务课程,如沙岭小学的课后服务“学·院课程”,提供跨年级、多类别的选课“菜单”,形成一生一课表,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部分学校精选校园周边优质企事业单位,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实践探究,同时邀约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开设志愿讲座,将资源请进来,为课后服务引入源头活水,如黄城根附小的“作业+”的课后服务模式;木林小学的“三导一拓展”模式,天竺二小的“两段式三途径四环节”工作模式,北石槽小学的“1+N+X”课后服务模式等。
(三)聚焦课题深度研究,全面参与“双减”工作
“双减”不仅是要做“减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加法”,减法是纠偏校正,加法是正本澄源,这样教育才能实现整体优化,“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实落地。顺义区按照“认识要高起来、系统要串起来、家校要拉起来、干劲要激起来、五育要托起来”的整体思路,以课题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全区“双减”专项研究工作。
一是以三项北京市规划办立项的“双减”专项课题为统领,组织二十项区级“双减”课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研究。顺义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在原有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关注课题”,即在热点重点领域由区级行政部门和研修部门牵头,带领基层学校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中教科定位在“限时赋分,强化作业管理”,小教科则重点研究“课后服务的探索”,学前科重点关注“幼小衔接”,研修部门还在劳动教育、思政建设以及优化认知负荷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是谋定后动,做好常态调研。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厘清区域及学校在“双减”中的问题和需求,组织专项力量,采取“双减”专项设计及合并研修等方式完成了中学、小学、学前三个学段不同主题的调研工作。其中中学围绕“大概念下的单元备课和教学模式”“学校五项管理的个性化举措”开展调研,小学围绕课后服务实效性方面进行调研,学前重点做好幼小衔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总结推广先进校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三是打通堵点,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聚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导。协同教研部门对小学毕业年级定期进行常态课指导、调研、评价,做好毕业年级的专题教研活动,加强命题研究与结果分析。聚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实施“三化提质”管理框架。一是课后服务智能化管理,通过探索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目前,已有5所学校作为试点推进,下一步将以点带面、全区推进。二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支持和鼓励各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将课后服务开设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三是校内外资源一体化应用。校内依托少先队室、图书室、体育场馆、科技种植园等场所,校外积极整合周边、高校和区域资源,与北京城市学院、区少年宫、区体育局等单位合作,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拓展育人空间。
(四)聚焦研究成果转化,做好“双减”经验总结分享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效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种类,增加了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为进一步拓宽成果转化途径,让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教育决策内容,转化为推动“双减”工作的制度机制,转化为推动实践的方式方法,顺义区实施了以下举措。
一是开展“双减”主题论坛,交流分享落实“双减”政策的经验做法。以“‘双减在行动:聚力‘双减,同向而行”为主题,采取7个主题论坛形式,聚焦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尤其是“双减”以来的经验、成果与思考,干部教师投稿300余篇。结合各个论坛特点,分别设立6~9个大会发言,供全区干部教师学习讨论与交流。各个论坛均邀请市教科院、兄弟区县研究人员进行“双减”培训和点评推介,先后共有干部教师800人次参与线上活动。
“课后服务分论坛”探讨课后服务的着力点是课程化实施,发力点在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交界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渡处、学习指导和素质拓展的融合处。“德育与心理实效探索分论坛”以区域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为落点,分别就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专项课题研究、校园心理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等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从“常规发展”到“特色推进”。“创新项目分论坛”展现了干部教师的智慧、精致与突破,今后需要在项目优化设计上、融合“双减”的突破上、创新的方法与成果方面继承与创新。“五项管理分论坛”主要讨论了作业、读物和体质三个方面的案例,明确今后需要在睡眠和手机管理方面加大研究覆盖面。“教与学新方式分论坛”聚焦课堂教学的有效改进,探讨“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新”方式的内涵是做好传承和创新。“课程建设分论坛”探讨了课程建设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为课程目标清晰,教师系统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下一步需要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上做出努力。“作业探索分论坛”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作业呈现丰富性,作业已经成为学生的生动学习体验,反映了认知观念的转变;作业呈现层次性,对个体差异的人文关照,符合因材施教的规律;作业呈现统筹性,从割裂边缘到一体协同,课程视域更加丰满。
二是开展“双减”小课题研究培训项目成果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成果的落地转化。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命力所在。围绕课题成果的实践转化,采取及时共享,多元应用的方式实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围绕科研培训成果的实践转化,重点关注培训对象的成长和发展。以“双减”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课题研究课、教师成长故事、学校管理经验分享四种形式组织开展系列交流研讨活动,要求项目成员将所学所悟及时应用到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协同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促“双减”成果的提炼和跨区域交流。顺义区与北京教科院基教所联合开展“聚智论坛”活动,不断总结提升经验做法。在北京市规划办“双减”专项课题管理组织下,联合昌平区教科所,开展“双减”专项课题阶段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专项研究实践、总结、交流实施经验,以更快更好地形成作用于实践的“双减”成果。顺义区、昌平区每月联合开展以《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思路和经验分享》为主题的月末微论坛活动,推动区域“双减”经验的互动交流,每月向市课程中心报送顺义区“双减”优秀课后服务经验。围绕“聚力‘双减减负增质”,开展教育学会年度专题征文,推广学校干部教师在“双减”工作中的成功做法。
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减过重的负担,提供普及、普惠、多样的教育供给,最终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是“双减”的本意。“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依然面臨很多挑战。顺义区将继续推进“双减”改革实践,通过区级“十百千”教育人才引入计划,抓住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等契机,全面提升干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促“双减”工作更多成果落地见效,让教育回归校园本位,回归育人本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735-736.
[2]李永贤.简析毛泽东同志的“减负 ”主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6):71-75.
[3]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EB/OL].(2010 -01-28)[2025-03-25].http://www.moe.gov.cn/.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24-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24-03-25].http://www.moe.gov.cn/.
[6]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4-22)[2024-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99843.htm.
[7]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47- 348 .
[8]光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EB/OL].(2021-05-22)[2024-03-25].https://m.gmw.cn/baijia/2021-05/22/34865875.html.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4-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双减”工作推进情况、主要思路和举措以及新学期重点工作[EB/OL]. (2021-08-17)[2024-03-25]. http://jw.beijing.gov.cn/jyzx/jyxw/202108/t20210818_2470839.htm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Practice of “Reducing Burden” i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ZHOU Jingyan
(Shunyi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1300)
Abstract: It has always been the objectiv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o reduce the excessive burden on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r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burden-reducing policies, and experienced the beginning period marked by the first educational burden-reducing policy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ruction on lightening the excessive burde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the goal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to the goal of the comm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n to establish the problem of burden reduction as a social issue, to advocate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of all sectors, all-round education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new period of three stages. The “Double reduction” is a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ased on the great cause of the rejuven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China.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class hours, homework, examination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source of governance, systemic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Based on analyzing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Beijing after its promulg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role of Shunyi District i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schools in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op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al explor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Lightening the burden; “Double reduction”policy; Teacher quality;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編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周靖彦,北京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北京,10130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编号:CDDB2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