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潇 张玥 王定华
摘 要:家校协同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显性命题,美国中小学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具有启示意义。其核心要素和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法规的支撑、专业机构的引领、社会组织的活跃参与以及学校的枢纽作用等。美国经验显示,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家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以形成多方共育的良好环境。对我国而言,要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家长、社区与学校的有效互动;学校应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开放、互动的育人环境,连接家庭与社区资源,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策略,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构建并完善更为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改革;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4.001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1],提出“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在该意见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家校互动平台建设,整合社会社区资源,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如:家长参与意识的不足、学校和家庭合作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在家校社协同成为教育改革显性命题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国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式展开研究,了解协同育人模式理念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和运行机制,借鉴有益经验,结合国情,促进我国类似模式的发展。
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最早源于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尝试。早在1841年,康涅狄格州肯辛顿地区的母亲们成立了“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开始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初步出现了规范化的家校合作组织。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家校合作组织数量逐渐增多,然而这些组织的参与层次较浅,很少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活动发生联系。直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国会通过《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2],對成立家长咨询会提出明确要求,促进了全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家庭与学校开展合作的领域得到拓展,逐渐引入了社区中的主体和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素可以灵活互动,支持学生发展。
美国具有较充分的社会活动基础,在教育体制上强调互动与参与[3],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较早进行了探索。美国关于家校社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中,很多内容旨在应对文化多样性下的教育难题,通过整合不同教育力量促进儿童成长。研究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有助于拓宽视野、借鉴积极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背景
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个时期,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及政府对家庭参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教育界开始关注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得到推广[4]。这一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形成
教育全面发展是美国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出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人才,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系统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美国社会经历了快速变革,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都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仅仅侧重学术成就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旨在更全面地发展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全人教育理念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后,全人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隆·米勒认为[5],应培育包括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审美、精神等六个方面和谐发展的“整全儿童”。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美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倡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6],并倡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和合作能力。这些理念逐渐被纳入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讨论中,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各州和学区纷纷采取措施,推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随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校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学生背景多样性的问题愈发突出,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供应不足[7],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家庭参与教育比重增大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社会技能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与家庭密切合作是提高学生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改进美国学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8],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制定家庭参与计划,将家庭参与教育纳入学校的规划和政策中,包括促进家长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和资源、建立家校沟通渠道等。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中,将“家长参与”定义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校相关活动中,与家长的常规、双向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9]。2015年,《每个学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10]继承了家庭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调学校与家长合作支持学生的家庭参与计划,包括各个州制定和执行独立的家庭参与计划,联邦政府开始为各个州提供资金支持,教育部门和州教育机构提供相关培训等。
这些立法和政策的制定都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家庭参与教育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它们提出了家校合作的要求,并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以建立积极的家庭参与教育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参与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和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家校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增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学生创造了更具支持和鼓励性的学习环境。因此,通过家庭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社区学习资源逐渐丰富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人们意识到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内,社区也能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以促进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美国国会在1998年推出并延续至今的《21世纪学习社区法》(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11]中明确,政府将提供资金和支持,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如非营利组织、社区机构、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提供学习资源和活动,例如教育支持、课后辅导、实践机会、文化艺术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课后学习机会,社区教育资源的增加也得益于社区居民和家长的参与和倡导,组织社区活动和项目,争取资源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平等性。《21世纪学习社区法》的实施,使社区学习资源显著增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也促进了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共同构建了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网络。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了社区资源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和潜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行,在线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在线媒体资源的共享大大扩展了社区教育资源[12]。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教育资源,访问和下载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书和学习资料等。许多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开设免费在线课程(如MOOCs),学生得以轻松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综上,美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成就,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区开始积极合作,建立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支持资源,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培养技能、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并向社会输送人才。
二、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教育的三大基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可以令三个方面的影响交互叠加,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育人合力。美国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政府推动下展开,社会力量自发参与,整体上体现出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而且能够依托具体项目开展教育活动。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结构如图1所示。
(一)政府推动家校社开展合作
近年来,美国政府发布多项政策促进家校社要素的整合。2014年,联邦教育部发布《家校合作双重能力框架》(A Dual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for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提出基础教育学校应与家庭展开合作,而且学校应当承担积极主动的角色[13]。2015年,美国国会在《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中提出,要促进不同收入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过程[10]。美国教育部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宣传工作,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育部組织专家编写了专门的指导手册,提供了家长和社区参与的指导原则、建议,并及时发布与家校社合作有关的各方面信息,提供法律法规中关于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的章节。美国政府在推动家校社开展合作方面重视宏观规划,在政策与立法方面突出对家校社合作,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增强参与度,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与此同时,重视实务指导,通过接近民众的渠道普及家校社合作知识,以此促进儿童的教育。
(二)民间成立协同育人社会组织
美国一些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自发成立了民间志愿组织并与学校建立联系,形成了教育共同体。其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志愿组织是全美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协会的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历史悠久的全国母亲大会。全美家长教师协会中的教育主体包括家长、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社区领导人等,各主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14]。其中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参与是实现协会功能的关键,参与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的参与,指家长和社区成员在辅导家庭作业、学校活动的层面参与学校教育。如家长参与“职业日”活动,帮助孩子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提升生涯规划意识。二是联合层面的参与,即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运行。如有的家长和社区成员在教室里长期担任助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三是决策层面的参与,即家长和社区成员联合发挥作用影响教育决策,并间接影响学校的运行。例如,在美国第117届国会期间,全美家长教师协会呼吁政府推进了《儿童营养法案》的授权[15]。民间成立的协同育人志愿组织,将各方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共同服务于所有儿童。
(三)专业机构从事资源的开发与分享
联邦政府拨款支持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学校,促成了专注于这一群体儿童教育的地区教育实验室的出现。这些实验室发展出大量关于家校社合作的研究成果,并向社会推广服务。例如,东南教育发展实验室(Southeast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合作创建了全国家校社合作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with Schools),旨在使研究与实践相连接。该中心发布工具书,指导家长如何参与教育和社区合作,并提供免费资料给公众,通过官网发布信息,支持家长和社区成员获取资源。专业机构为政府提供建议,协助举办研讨会,满足家长教师协会的需求,制作合作工具书等。不同主体联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伙伴关系,构成交叠的影响域[16]。
(四)社区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支持
美国最早出现的社区学校,目标是支持弱势家长和学生,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额外的教育服务。社区学校围绕儿童成长的需求建设和运行,集合教育中心、医疗诊所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机构,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发展过程所需的各种资源。社区学校可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多种服务,而且学校关注焦点超越儿童的学业发展,还关注儿童发展以外的因素。社区学校全年无休,可以提供课前课后托管、学业辅导、健康服务、免费午餐等服务,并有专职教师支持,满足家长育儿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提供家长培育课程,让家长掌握育儿方法、优化教育理念。社区学校是公立学校的一部分,提供一体化的学业和健康服务,与提供完整课程的学校形成互补作用。社区学校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中的重要元素,有研究表明社区学校可以促进儿童在出勤率、学业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得到美国各层级政府的官方支持[17]。
三、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经验
美国在探索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起步较早,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形成了合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有益环境。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促进了各个教育模块的整合,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突出专业引领
法律法规具有约束性,可以有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法律法规也具有突出价值导向的作用,可以创设积极的氛围,令全社会更重视开展协同育人。美国先后以《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18]、《每一个学生成功法》等立法,为开展家校社协同提供了基础。形成基本的法律框架后,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研究,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并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参考性的实践做法。如美国教育部及其实验室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业机构,将政策加以丰富和阐释,开发可行方案并提供项目化的指导,在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同样有专家的充分研讨与论证。专业人士的引领可提升协同育人模式的合理性,令法律法规得以落地实施。各项法规的制定着眼于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社会组织深度整合到学校运作中,学校以不同方式与家长开展互动。学校发挥枢纽作用,令家校社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联动,可以保障育人效果。
(二)社会组织发育完善,行动力较强
社会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按一定的宗旨建立起来的活动集体,发育完善的社会组织有助于实现公共利益。社会组织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具有补充性的作用,能够满足学生和家长获取个性化支持的需求。在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社会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美家长教师协会,在美国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该协会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活动,涵盖学区、州和学校不同级别,既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又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多样化路径。该协会具备较强的行动力,能够将不同个体组织起来,完成助教助学、参与计划和协助决策等多种目标。依托社会组织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提升了家长的能动性,使家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学先修课程协会,也是美国一个关键社会组织,不仅负责管理SAT考试和AP课程,还提供针对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资源,支持教育公平和学术准备工作。美国青年足球联盟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是一个致力于通過足球运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的非营利组织,它通过组织赛事和活动,强化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三)学校起到枢纽作用,保障育人效果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心,是突破学校教育单独承担教育责任的局面,通过多主体的联动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学校的组织程度较高,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能够在家校社协同中发挥枢纽性作用,促进各主体的交互。美国在推动家校社协同的同时,重视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如教育部为国家安全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Safe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提供支持,向各州、地区、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旨在改善学校氛围和创造良好校园环境[19]。
(四)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主要聚焦于拓展家校社融合的领域,进一步突破固有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各种要素。如家校社合作经典理论的提出者乔伊斯·L·爱普斯坦[20]从指导和改善实践的立场出发,提出交叠场域理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解释。在该理论模型中,学生居于中心位置,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综合性影响。模型指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开展跨界行动,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未来的美国家校社协同,将不再是不同主体的浅层互动,各个主体都可以发挥更多功能。如社区的作用可能更为突出,因为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接近,社区可以同时发挥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作用。学校满足一个社区中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可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指导或与社区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活动,进而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让家庭在社区中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未来的美国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中,各个教育主体将形成灵活、开发的互动机制,令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四、启示与建议
美国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人模式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强调家庭参与、整合社区资源、专业力量的支持以及多角度的协同推动,体现了美国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和机会。美国在探索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起步较早,组织平台和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美国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專业引领,加强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和完善,需要有力的顶层设计和专业力量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在提出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当全面覆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原则、目标、责任分配和实施机制,同时明确各参与方的权益和义务,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规范实施。
此外,加强专业力量的建设也是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可以组建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不仅要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专业建议,还能够在政策的实施、落地和普及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参考美国教育部及其通过财政拨款成立的相关机构的做法,中国也可以考虑建立类似的专门机构,在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有效协同、开发实施方案以及普及相关政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
(二)培植社会组织,构建立体化合作网络
在美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社会组织和社区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具有补充和支持的功能,能够满足学生和家长获取个性化支持的需求。例如,全美家长教师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活动,涵盖学区、州和学校级别,积极参与助教助学、参与课程计划和协助决策调整等。
我国在推进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培育灵活机动、家长参与性高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组织调动社会资源,能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渠道,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多样化的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并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这些组织可以由教育部门、妇联、民政部门等部门牵头,整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社会企业以及志愿者团队等主体。还可以发挥协同教育组织的作用,协调和处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21]。
(三)突出学校作用,连接家长与社区资源
学校自身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重点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掌握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规律以及教育方式。可以创建由“学校—班级”两层面组成的家长共同体,由选举产生共同体成员,在创作课余活动、提供专业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基于全面发展的理念,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应与社区开展互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09-08].http://wap.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2]陈鹃.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 (6):3.
[3]裴长洪.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目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一点体会[J].经济研究参考, 2020(24):5.
[4]NEWMANN F M, THOMPSON J A.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A Summary of Research[EB/OL].1987[2023-12-12].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288853.pdf.
[5]李政云,孙明星.培育“整全人”:美国基础教育发展新导向——基于《从处于危险中的国家到充满希望的国家》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 2020,7(05):96-103.
[6]ESTES C A. Promot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in Experiential Education[J/OL].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004,27(2), 141-160. https://doi.org/10.1177/105382590402700203.
[7]金蕾,赵金,叶乃嘉等.关爱未来:家校社全方位护航——美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概述[J].基础教育参考,2024(01):31-46.
[8]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An Overview of P.L. 103-382. CRS Report for Congress.[EB/OL]. (2015)[2023-12-11].https://eric.ed.gov/?id=ED379792.
[9]杨妮,司瑞琴.美国流动学生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15):43-46.
[10]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EB/OL]. (2015)[2023-12-11].https://www.ed.gov/essa?src=rn.
[11]RIEL M.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Just-in-time learning or learning communities[EB/OL].(2014-03-24)[2023-12-2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0992158_2000_Just_in_time_Learning_or_Learning_Communities.
[12]付彩风. Blackboard平台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上海社区教育平台资源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3):30-32.
[13]MAPP K L, KUTTNER P J. Partners in Education: A Dual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for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EB/OL].(2013)[2023-12-13].https://eric.ed.gov/?id=ED593896.
[14]SCHOFF 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Mothers and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s[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16, 67(1): 139-147.
[15]RICHARDSON J, PORTER D V, JONES J Y. Child nutrition and WIC programs: Background and funding[M].New York,Nova Publishers, 2004.
[16]张志欣, 张建波. 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启示[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39(002):130-134.
[17]曾汶婷.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16):80-84.
[18]ADAMSON B, TITUS L S P.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ing[A]//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and Macao: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ontinuity and change[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35-59.
[19]THOMPSON N E, WHEELER J P.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A]//JOHNSON C. Creating and implementing a safe,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M/OL]. 2010[2023-12-2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7770224_Consumer_Economics_and_Family_Resources_Importance_of_Financial_Literacy#page =245.
[20]EPSTEIN J L.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J/OL]. Phi delta kappan, 1995, 76(9): 701.https://www.proquest.com/openview/9e3a9e802f80705150dceec414b8ed1c/1?pq-origsite=gscholar&cbl=41842.
[21]赵澜波,赵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12):20-38.
作者简介:李怡潇、张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北京,100081)
The Family-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Americ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Its Implications
LI Yixiao ZHANG Yue WANG Dinghua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 has become an explicit proposition in education reform, and this model in Americ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re element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including the suppor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pivotal role of schools. The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tha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requires active promo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families, and full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to form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multi-party education. For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deepe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nsur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romot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Schools should play a core role, establish an open and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nnect family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strateg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gradually construct a more effective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an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United State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and communities; Educational Reform; Laws and regulations
(編辑 郭向和 校对 张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