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 戴娜
【摘 要】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依据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文言文 朗读 理解
一、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建立主题意识
师:(出示单元导读页及目录)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以及目录,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课题里都有人的名字。
生:这些课文讲的都是历史故事。
师:是的,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关于历史名人的故事。欧阳修说——(生齐读:时光入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时光的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名字的人都是出众的人才。这个单元就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故事,讲讲这些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导读好课题,学习停顿方法
师:(出示“戎”字)这是本课中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你能带大家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翘舌音、后鼻音都读准确了。在写的时候要注意——长横写完再写短横,主笔斜钩要有力,最后一点别忘记。(范写“戎”字)看看这幅图,你知道“戎”字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图片)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与古代士兵的盔甲和武器有关。
师:通过观察图片,你从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会学习!大家看,这一戈一铠甲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戎”字。它的本义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也与军事有关,如军装可以说成“戎装”,发生武装冲突可以说成“兵戎相见”。课文中的王戎是何许人也?
生: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注释上有。
师:能关注文中注释,很好!“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有才华、有个性的文人合称,他们常常相约在竹林里喝酒、弹琴、创作文章。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且他自幼聪慧。课题中的“取”是什么意思?(生不解,师做动作示范)
生:取就是摘的意思,课题讲的是王戎不摘道路边的李子。
师:课题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看到这样的句式,我们可以在人名的后面画上停顿线,这样就能快速读懂意思。我们再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全文,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生读)声音非常响亮,你来点评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不是zhù儿,而是诸(zhū)儿。
师:嗯,听得仔细,说得明白。
生:这个字(折)在这里到底念什么呢?
师:你注意到了这个多音字。“折”表示压弯了的时候读zhé,比如说折纸;表示断了的意思就读shé,比如说枝折花落。看插图,你们认为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zhé,图片上的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会观察,会思考。同学们,看来课文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也很容易出错,来考考大家好吗?(出示生字词,生读。)现在,咱们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去。(齐读全文)
四、再读全文,指导读好停顿
师:在读课题的时候,我们知道在人名后面停顿,就能清楚地知道课题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中出现了人物。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人物是王戎和许多的小孩子。
师:哪个字是“许多”的意思?
生:诸。
師:“诸”表示众多的意思。我们给别人送祝福时,说万事如意,也可以说成——
生:诸事如意。
师:跟多位老师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说各位老师好!也可以说——
生:诸位老师好!
师:孺子可教也!接着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人问之,“人”指的是别人。
生:在“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句中的人物是诸儿、王戎。
师:我们就在这些人物的后面画上停顿线,再来试着读一读。(生读) 在课文中,除了有“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还有“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找一找,画上停顿线,来读一读。
生: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真棒!一学就会!我们找到了停顿的方法,就能读好整篇课文的停顿。(指名读,齐读)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好停顿,更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我们可以运用一个技巧——声断气不断。读的时候试着拉长停顿线前面的这个字,来听田老师读一读。(师范读)
五、借助学习方法,读懂内容
师:我们之前学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你们积累了哪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生:看注释。
师:(板贴:看注释)这是个好方法。
生:要先把课文字音读准,然后多读几遍,就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师:说得对,这就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生:可以通过看图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生:我觉得可以想象出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
师:(板贴: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你们的学习方法很多。大家试着借助这些学习方法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这个故事。
生:王戎七岁时,有一次跟许多伙伴一起去玩。大家看到路旁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伙伴们都抢着去摘李子,可是王戎没动。人们问他,王戎回答,李树在路边……
师:需要帮忙吗?好,同桌来帮帮他。
生: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道:“树长在道路旁边,平时道路上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但是李子还有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李子是苦的,所以没有人来摘。”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文中的小伙伴在看到树上的李子时,会大声喊:“快看!那里有李子!”看到王戎没动的时候,小伙伴会很疑惑地看看他,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果子。
师:同学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生点头)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言简义丰,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这样能把故事读得更鲜活。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和现在的意思都不一样,如在文章的第一句中,有一个字很特别。
生:尝。
师:在课文中,它的意思是——(曾经),那现在这个字的意思是——(吃东西)。同一个汉字,古今的意思很多时候是不同的。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字也是这样。它就是——
生:走。
师:现在它的意思是——(行走),课文中的意思是——(跑)。看一看,这是谁在跑。(先后出示:兔走触株/儿童急走追黄蝶/诸儿竞走取之。)
生:兔子在跑,小朋友在跑。
师:关注古今异义的字对于读懂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同学们,我们平时一说起文言文,肯定会想到“之乎者也”,在这篇文章当中出现比较多的字是哪一个?
生:之。
师:找找在哪里,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诸儿竞走取之”,“之”指李子。
生:“人问之”,就是指别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师:这个“之”代表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生:“取之,信然”一句中的“之”也是指李子。
师:你怎么确定是指李子?
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
师:说得有理。我们联系上下文很快就能知道,“之”字在课文当中指代的是不同的意思。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吗?
生:王戎七岁时,有一次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他们看到路边长满了李子,李子把树枝都给压弯了。小朋友们都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去。人们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李树在人来人往的道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
师:你们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他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他说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生: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因为别人都去抢摘李子,只有他在那边不为所动。
师:大家请看,面对这样诱人的李子,诸儿选择的是——(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是真的没有动吗?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动脑筋,他在思考那李树上的李子是不是苦的。
師:他在动脑筋,还有什么也在动?
生:眼睛也在动,王戎在看李树,看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摘李子。
师:哦,原来王戎并不是一动不动。他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
生:这李子是苦的。
师: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生:此必苦李。
师:是啊,面对这些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的人竞走取之,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冷静推断。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难怪课题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六、理清故事顺序,熟读成诵
师:这个故事被刘义庆收录到了《世说新语》当中。不过在书中,文章不是这样出现的。你们敢接受挑战,尝试读一读吗?
(出示无标点原文,生齐读。)
师:你们瞧,当我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没有标点符号时,我们也能读好它。继续挑战,谁能来补充完整?
(出示需要补充词句的原文,学生顺利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刚才梳理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敢继续挑战吗?当这个故事变成连环画后,你还能背诵这个故事吗?有难度,先练练。
(学生练习后,借助连环画背诵课文)
师:《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这样富有智慧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上今天的方法读懂它们,更要讲好它们,让它们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小学阶段文言文如何教?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田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目标定得明,单元解读下功夫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均是蕴含中华智慧的历史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方面,教师从单元出发,立足单元导读页、目录页,通过讲好“历史名人故事”这一情境,把单元内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首先从整体上明确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学习目标,创设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发挥了单元结构的真正力量。另一方面,虽然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复述故事”,但在第一课时,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将课时目标精准定位为“读好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只有这一步走扎实了,学生才能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文言文的语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真正讲好这个故事。
二、文体抓得准,朗读课文下功夫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本堂课中,教师将“读”一以贯之,还原了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在“读”中习得方法,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开始对话。
一读,读好课题。这篇课文的课题比较长,教师抓住了这一“读”的难点“授之以渔”: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尝试理解课题,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为“谁+干什么”的句式,接着提示学生可以在人名(如王戎)之后停顿,这样读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更明确了,也为接下来读好文中相似句式做了铺垫。
二读,读准字音。课文不长,生字不多,学生读起来似乎没有困难,但教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字音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题中的生字“戎”入手,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再以学生朗读汇报时出现的字音错误为契机,指导重点字、重点词的读音,尤其是关注了多音字“折”的读音,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既读准了字音,又理解了这个多音字在文中的含义。这些学习为接下来读准、读通长句和难句,最后读准、读通全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读准停顿。停顿不当,会带来理解的困难,把握朗读节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在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搭台阶,由扶到放,让学生循着方法拾级而上:首先让学生借用读课题时总结的句式“谁+干什么”,找出文中几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标出人物,读好这几句的停顿;接着抓住学生朗读时停顿不准确、有疑惑的地方,引出另一个句式“什么+怎么样”,帮助学生突破几个难句的朗读。掌握了方法,学生再读全文,就较好地把握了朗读的节奏,不仅为接下来读懂课文做好了准备,也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读,读出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到了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还更进一步,教学生如何在停顿时做到声断气连。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田老师不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还将“声断气连”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实践的方法——拉长停顿线前面的字,然后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配乐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将文章去掉标点,变成竖排读;去掉部分内容,填空读;去掉文字,借助连环画读,不断丰富读的形式,读的难度螺旋递进,逐步激发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体会文言文的特有韵味。
三、方法落得实,内容理解下功夫
学生有了前面的“四读”,再借助之前学习文言文积累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就比较容易了。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學生能够说出文言文的大意,而是带着学生“咀嚼”文言文中有特色的几组词。一是关注了古今异义的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了“尝”字的古今义,又将“诸儿竞走取之”与“兔走触株”“儿童急走追黄蝶”放在一起,让学生联系旧知学新知,知道了“走”即“跑”。二是关注了文言文“高频词”——“之”,“之”的用法复杂,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中将含有“之”字的句子单列出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讨论、辨析中理清了“之”字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方法很简单,过程有意义。三是关注了古语今用,如“诸”字,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还现学现用,让学生用“诸”字与现场的老师打招呼、送祝福,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整个词语教学的过程,教师牢牢抓住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色,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体验、联系阅读经验、借助注释、古今义对比等多种方法的帮助下初步体会了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独特语言价值,提升了语言文化素养。
除了在理解词语上下功夫,教师还在理解课文内容上下功夫。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这篇课文的定位应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难的是体会王戎面对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人竞走取之,可是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冷静推断。教师用了两个问题——“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真的没有动吗?”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王戎是个聪明的孩子”,到探究王戎聪明背后体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和过人心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对王戎“甚聪慧”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而又扎实,在丰富的朗读实践中,学生既提升了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又丰富了文言文阅读的经验,同时为下节课讲好这个故事打下了基础。大道至简,学以致用,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底色,这一堂文言文的教学正是如此。※
(田地,“《七彩语文》杯”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戴娜,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研主任)